大学生合理“增负” 的必要性及路径探析
——基于学习性投入视角
2020-12-19李秋丽颜玄洲
李秋丽 颜玄洲* 王 可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5)
教育质量关乎国家人才的培养质量,关乎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关乎大学生自己的人生。但部分大学生存在“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挂科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满的大学生活”等错误心理,这从侧面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高校课程设置的不满。而且学生考前突击背重点,将清考作为考试过关的退路,导致大学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核心竞争力不足。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取消清考制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要求。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理论是20 世纪30 年代由美国学者泰勒研究大学生学习经历的“任务—时间”理论发展而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及完善,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21 世纪初,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乔治·库认为它是一个测量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业与有效教育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力度的概念,其本质就是学生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众多学者接受乔治·库对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定义[1]。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主要从5 个方面进行衡量,分别是学业挑战度、师生互动水平、自主合作学习水平、校园环境支持度、教育经验丰富度。合理的增负有利于学习性投入的提升,进而增强国家教育质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方法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与学习性投入理念高度契合,基于该视角能够探寻科学合理的“增负”途径,也是对政府号召的正面回应。
1 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增负” 背景
1.1 大学生学习现状有待改善。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学业负担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但针对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已相对丰富。有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拖延现象,这一比例高达39.7%,充分显示我国大学生没有养成很好的自主学习意识[2]。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方面,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形式单一、缺乏自控和自律能力等问题[3]。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家长和教师不断给学生灌输“上了大学就没人管你了”的陈旧观念,进而让学生形成了高校学习是自由轻松的假象,也给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埋下了隐患。而且,高校的清考制度和偏低的淘汰率都给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找到了很好的借口。总体看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现状存在较多问题。
1.2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不足。学习性投入是衡量大学生在学业和相关学术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大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一个标志。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子指标——学业挑战度来了解大学生在校学习表现,主要通过课程能力、学业任务量来具体体现。早前已有研究表明,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业挑战度偏低[4]。在学业任务量方面,我国重点高校与美国同层次的研究型高校相比存在不足。教材、专业书籍、期刊杂志、会议报告等的阅读量以及短篇、中篇、长篇论文报告的写作数量,与国际研究型大学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亟待提升。近期研究发现,在反思整合学习、学习策略、定量推理等方面,我国高校大三学生的表现依然低于美国高年级学生,课程能力水平也处于落后位置[5]。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总体要求不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质量的学习性投入是保证学业完成的基础,也只有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不足这一现状亟需改变。
此外,大学生有相当的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大量实践活动及调研,甚至会做兼职,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高校大学生考试毕业难度不高。综上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轻松,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任务驱动下亟需改善。
2 高校大学生合理“增负” 的必要性
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来看,给高校大学生合理“增负”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动选择,大学生合理“增负”可以缩小我国与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质差距,进而实现教育强国梦。从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来看,大学生合理“增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增强教师教学积极性,提升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2.1 合理“增负”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要求。一方面,国际教育环境日益复杂,我国教育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趋向紧密,同时也加快了国家、高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夺;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对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教育的国际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洪流,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在短期内也难以扭转,高校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既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变迁、提升自身生命力的外在表现,又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高等教育从量的扩招到质的发展的内涵要求。“增负”会更注重大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获得,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将传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以从不同程度提高大学生的未来适应能力。
2.2 合理“增负”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强调的是质性的增负,而不仅仅是量上的增加。质性负担增加更多的体现在大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上,布鲁姆将知识认知分为六个水平,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前三个水平被认为是低阶认知,后三个水平被认为是高阶认知。只有重视对大学生高阶认知的培养,才能与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相适应,最大化地挖掘大学生内在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而现实中考试识记内容占比较大,经常出现考前教师划重点,学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就可轻松过关的现象,此种通过“速学”而得来的知识只能暂时的停留在学生的大脑中,并不能成为学生永久的知识储备。而分析、评价、创造等活动需要学生将知识在头脑中精细加工,因此,大学生学习质量的保证需要合理“增负”。
2.3 合理“增负”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积极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配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的过程。在现实的课堂上不乏出现学生打瞌睡、玩手机、发呆等开小差的现象,大学生的课堂投入度很低,由于负面效应的相互影响,教师也会显得身心俱疲,成就感降低,无法体验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的喜悦感,挫败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给大学生合理“增负”,使教师深切感受到学生的好学,感受到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教师的积极性才会得到相应提高。首先,合理“增负”会对教师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教师将面临新的教学挑战,会激发他们的教师职业敏感性,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其次,“增负”不仅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学习任务和课程难度,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4 合理“增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下,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变革的需求,大学严进宽出的状态正在改变。高校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势必会加快高校课程改革和专业知识更新的进程。大学生在适应社会变化和就业需求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加强跨学科前沿领域知识的学习。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专业储备人才,但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匹配企业的现实需要,使二者脱节。此时可以通过“增负”积累探索经验。而且合理“增负”直接从外部施加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具体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间浅显的交流转型升级为深入的研讨,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将不再局限于表面,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高校合理“增负”也回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诉求。大学生若想适应高校合理“增负”的要求,为将来就业做准备,就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投入,长期以往,不仅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保持,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3 高校大学生合理“增负” 的路径探索
合理“增负”的目的并不是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而是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学校氛围、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实现大学生合理“增负”的有效路径。
3.1 提升学业挑战度,锻炼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挑战度主要包括课程能力要求、学业任务量、学习时间。因此,有针对性的提升大学生学业挑战度,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从课程能力要求来看,学校不应是仅仅通过增加开设课程科目量来提升课程能力,而应该强调学生高阶学习,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习策略、反思整合、定量推理方面的能力,需要结合社会用人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教师要把对学生的能力考察作为工作重点,而不只是依靠一篇长篇结课论文作为学期的终结性考核,应侧重考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技能是否得到相应提升。学习任务量方面,高校应对大学生课后学习设置一定要求,如要求学生写短篇书评,锻炼学生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坚持课后阅读,开阔专业视野。学习时间上,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学习研讨小组,开展读书会或学术沙龙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锻炼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不再迷茫,而是有目标、有节奏的度过大学四年时光。
3.2 增强师生互动水平,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是在彼此的“生活世界”中具有自然性、自主性的交往行为,即教师和学生是具有自觉意识的独立个体,在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下,遵守既定交往规范,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进行双向互动,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地对话、交流,实现对共同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实现有效教学[6]。师生互动的提高,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陈旧的只重知识灌输的教育观念,树立“教学相长”的新理念,高校师生互动关系是“双主体”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主客体的从属关系。教师要意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课堂上学生学习性投入的提升。作为高校大学生则应该提高学习自主性,积极探讨、主动学习,敢于打破教师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师生互动程度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会相应提高。
3.3 丰富学生教育经验,提升其实践能力。教育经验丰富度是衡量学生学习性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经验越丰富,代表学习性投入水平越高。“增负”不只是增加学业负担,还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信息渠道,比如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参与某个社团或学习团体、各类学术或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或田野调查、海外境外学习交流等,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作品,积极探索,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最后,在校园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加大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力度,落实实习环节,开发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4 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发挥价值引导作用。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学业标准的一种主要考核或评价方式,起着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通过考核,能够检验大学生能力、知识、视野方面的发展水平。现实中存在考核评价的内容过于简单、评价的标准较低、只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现象,导致难以有效发挥考核评价的价值导向功能。另外,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堪忧,考试临时抱佛脚,不同课程经常以交同一篇结课论文应付。基于此,首先需提高学业评价考核标准,并严格贯彻执行,明令禁止考前划重点等透露考试信息的行为,缓考、补考也必须严格执行与普通考试同样的标准,对学术论文的评价不能流于形式等[7]。其次,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性投入,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度进行全面评价,增加在课堂上的互动作业,如课前小测验、书面报告、口头问答、短期小考等涉及过程性评价的活动。最后,还可以改革评价内容,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可以精心设计和分配学习任务,注重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评价,比如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制作知识类别卡片,研究整理,撰写成小论文,并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此外实行严格的学生实习制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根据不同专业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及评分标准。相信随着学业考试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不断优化,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一定能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