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实现路径探索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为例
2020-12-19黄旭兴
黄旭兴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00)
1 研究背景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标。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扶贫战略,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要求在2020年确保全部贫困县摘帽和贫困人口脱贫。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摆脱贫困,扶贫路愈加难走,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愈加突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任务[1]。
固原市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核心区,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集中了宁夏约50%的贫困人口,是宁夏唯一的全域贫困市,作为宁夏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从改革之初就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因此,宁夏要想实现全面脱贫,走上小康之路,就必须解决固原市的深度贫困问题。长期以来,在政府的反贫困努力下,固原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效。截至2018年底,固原市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7%,仅2018年固原市就有56 个贫困村摘帽、5.2 万贫困人口脱贫。随着全面小康时间节点的临近,脱贫攻坚进入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深度贫困区,下一步扶贫工作难度加大,扶贫成本提高。同时由于面临各种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失业等,导致返贫现象也时有发生。
基于固原市经济发展现状和脱贫现状,下一步减贫路如何走才能帮助其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是一个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固原市的贫困现状及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宁夏现实的扶贫路径,有利于将精准扶贫与固原市的发展结合起来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也为改善其他地区贫困状况提供一些借鉴,对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调整反贫困政策、提高扶贫精准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固原市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带动能力有限
固原市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土壤贫瘠、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常年干旱缺水,尽管改革开放后,固原市的扶贫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受自然条件和交通状况的影响,其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差,吸引外资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资金和承担繁重的债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阻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除收入水平低下之外,固原市在教育、医疗、生活质量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严重缺失。人才的缺乏导致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低,且没有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网络,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现有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使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贫困人口的带动能力有限。
2.2 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业结构单一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但固原市地处深度贫困区,农业仍是其主要产业,产业基础薄弱,新产业发展缓慢、发育不充分,经济效益不高。农业方面,缺少合适的农机器具,水利设施较落后,没有形成能够发挥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工业方面,工业发展滞后,规模不足,生产的产品运输成本高,对外开放程度低,难以通过工业化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此外,选择的扶贫产业容易出现短期扶贫效果明显,但长期竞争力差的特点;现有产业大多沿着高速公路布局,深度贫困村的产业覆盖率低,且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市场前景,对该地区的带动能力较差,缺乏可持续、抗风险能力强的产业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
2.3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
由于贫困人口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地区,内生动力不足,主动脱贫意识较弱,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现象。部分贫困群体习惯贫穷,思想懈怠,完全依靠扶贫政策和驻村干部,依靠政府的最低保障金生活,不愿依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收入,更进一步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部分贫困户由于所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落后,发展生产要素短缺,发展信心不足,无法摆脱原来的贫困状况,更无法突破自身局限实现脱贫致富;还有部分贫困户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劳动技能比较低,自身认识有限,精神匮乏,不能适应新时代现代化生活,对技能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无法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另外教育的缺失也让不少家庭出现了世代贫困现象。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最大的短板,致贫原因复杂,这些被动脱贫的思想更是导致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进程。
3 固原市实现精准扶贫的对策
在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固原市贫困状况明显缓解,扶贫工作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但通过分析仍能发现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扶贫力度有待加强。只有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符合固原市现状的反贫困政策,促使减贫政策惠及到更多贫困户,才能让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助力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1 推动产业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在加大扶贫力度“输血”的同时,更要强调“造血”,因此现阶段要统筹产业扶贫的各种政策措施,培育产业,进一步提高经营性收入。
3.1.1 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固原市发展产业的自然条件,聚焦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地方经济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夯实产业扶贫的根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去除过剩产能的同时,要继续培育新兴产业,深度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比较差,经济发展落后,但是其大部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为新兴产业提供原材料。由于工业发展不发达,这些地区的生物资源没有遭到破坏,农产品更是绿色天然产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对天然农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用好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能够进一步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此外,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少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工资水平较低,恰好能够为这些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3.1.2 加强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好“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聚焦市场需求,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多渠道搭建创收产业,建设高端产业增收链,加强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在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引入龙头企业,将贫困地区的特色优质产业纳入产业链,同时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通过入股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市场、企业、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3.1.3 推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地区间联系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在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入资金,充分发挥固原市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补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短板,便利的交通条件不仅能加强固原市与其他地方的联系,也能为实体企业输送各种资源,使其与外部形成贸易、资金通畅流动的局面。另外,针对不同地区区位条件,配套完善的相关设施,如在适宜进行旅游开发的地区,除建设便利的交通干线外,还应重点改造住宿、餐饮等必要设施,同时注重农旅结合发展,将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本地贫困群众就业,改善贫困状况。
3.1.4 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相结合,增强“造血”能力 将产业扶贫与金融扶贫结合起来,加强金融扶贫力度,开发专门针对贫困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信贷产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对贫困户的风险保障。通过给予建档立卡户补贴、贴息等优惠政策,使其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承担相对较低的借贷风险,增强贫困家庭参与扶贫产业的信心,满足其融资需求;通过现代化金融服务,吸引带动更多民营资本、社会资金进入扶贫领域,真正增强扶贫过程中的“造血”功能[3]。
产业扶贫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通过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带动,充分挖掘地区优势,有利于促进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路径,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3.2 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在扶贫进程中,要积极调动贫困人口的主动性,培养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脱贫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贫困群众自身有脱贫内生动力,有彻底摆脱贫困的信心并愿意为之付出劳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3.2.1 关注精神贫困,发挥扶贫干部的力量 坚持扶贫先扶志,关注贫困人口的“精神贫困”,帮扶干部要正确处理自身和贫困户的关系,加强思想引导和政策宣讲宣传,必要时入户分别开展指导工作,帮助贫困户消除懒惰懈怠思想,摆脱外部依赖思想,强化脱贫光荣意识,树立脱贫致富早日迈向小康生活的远大志向,注重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坚决杜绝“政策养懒人,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3.2.2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结合本地需求整合资源,依据当地特色产业开展实用贫困群众技能培训或者定向就业培训,同时加强技能培训保障,让培训资金落到实处,让培训收到实效;扩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的覆盖率,提高回报率,使更多人愿意接受职业技能教育,让其通过培训掌握一项或多项劳动技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以此来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培养其发展能力。随着知识体系的建立,现有贫困人口可能从事更高回报率的工作,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依靠自身能力改善贫困状况,加强脱贫信心。
3.2.3 重视健康,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 重视贫困群体的健康状况,良好的身体素质能进一步加强其自力更生的意愿。帮助贫困群体培养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加强安全防范,减少不必要的身体疾病和意外伤害;逐步完善贫困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专项资金的使用,加大大病救助力度,减轻医疗负担,降低就医成本,避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加强预防体系建设,预防各种疾病的突发;健全贫困村的医疗卫生保障机制,确保所有人都参保,实现医保全覆盖。
3.2.4 加强生活质量保障,激发发展活力 继续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强偏远地区和外界的联系,保证一定的开放度。基于政府制定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如固原市是严重缺水地区,饮用水困难,政府要持续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加强自来水建设;继续进行农村地区危房改造,开展异地扶贫搬迁,或者通过提供廉租房来改善其住房条件。此外,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的互联网建设,提高互联网的使用率和覆盖率,拓宽信息渠道,让贫困群体能够通过网络进一步实现社会互动,激发内部发展潜力和活力。
4 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4.1 建立贫困户精准识别机制
应进一步建立贫困家庭的精准识别机制,帮助贫困家庭识别可能面临的风险冲击,减少其长期贫困,减轻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应结合事后减轻贫困和事前预防贫困的措施,从贫困户的整体福利水平出发,在提升贫困人口获得收入和防范风险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教育、健康、生活质量等水平的保障,提高扶贫资源的针对性,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减贫的稳定性,巩固扶贫成果。
4.2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力量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践行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为主的“两个带头人”工程,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行脱贫攻坚责任制,建立精准帮扶机制,落实定点帮扶责任,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作用,有效识别贫困人口,通过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寻找出路,拓宽其脱贫致富路径,保障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全面脱贫[4]。在动员社会各种力量进行帮扶的同时,积极调动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性,帮助其挖掘自我发展的潜力,除社会保障兜底外,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确保贫困人口能依靠自身能力走上致富之路,使贫困户实现真脱贫、已经摘帽的贫困人口不返贫。
4.3 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
推动脱贫攻坚纵深发展,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结合起来,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振兴产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巩固产业发展成果,通过补齐公共服务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高贫困村贫困户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其可持续脱贫能力[5];通过政策支持和大量配置性资源的提供,为贫困户摆脱贫困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加强乡村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