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杂交品种农华221 的选育及应用
2020-12-19王石
王 石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玉米作为全球第一大作物,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畜牧业、工业基础原料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上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2]。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早且最有成效的作物,也是杂种优势类群与杂种优势模式划分及利用最深入的作物[3-4]。经过育种者的多年努力,高产玉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优质目标还相差甚远。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剧,高产玉米品种过于单一,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当下迫切需要优质的玉米品种。近几年黄淮海极端气候频现,气候坏境不断恶化,对品种的抗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淮海南部区域品种需求有显著的变化,从晚熟、稀植向矮秆、早熟、密植品种转化,即“矮、早、密”品种。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5],经过多年的努力,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适度耐密玉米新品种农华221,于2019 年通过黄淮海夏玉米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90035)。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1 杂交选育农华221 是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选系11A341 为母本、自选系NS0921 为父本,于2013 年冬组配杂交种,2014-2016 年公司多点品比试验,在多点鉴定中,株型紧凑,株高穗位矮,在高密度胁迫下,抗倒伏表现尤其突出。2016-2017 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区域试验,2017 年参加生产试验,2019 年3 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农华221,准予推广。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矮秆、抗倒、脱水快、出籽率高等优点。
1.2 母本的来源及特点母本11A341 于2007 年秋在海南三亚以7P1509 为母本、以外引自交系M54为父本杂交后选优良单株连续套袋自交6 代育成。其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46cm,穗位高81cm,雄穗分枝0~3 个,全株19 片叶,花药绿色,花丝紫色,果穗锥型,穗长15cm、穗粗4.5cm,穗行数16~18 行,籽粒黄色、马齿型,穗轴粉色,百粒重30g,出籽率85%。
1.3 父本的来源及特点父本NS0921 选自于(齐319×H21),2011 年冬组配基础材料,2012 年利用单倍体诱导技术选育而成。其幼苗叶鞘紫红色,叶色浓绿,株型半紧凑,株高192cm,穗位高46cm,雄穗一级分枝数5~7 个,花药绿色,雄穗主轴较粗并下披,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5.3cm、穗粗4.2cm,穗行数16~18 行,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5g,穗轴红色。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黄淮海夏播区出苗至成熟102d,比对照郑单958 早熟1d。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45.5cm,穗位高85.5cm,成株叶片数19 片。果穗筒型,穗长17.0cm,穗行数14~18 行,穗粗5.0cm,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2g,出籽率89%~91%。
2.2 品质分析2017 年12 月,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该品种籽粒容重748g/L,粗蛋白含量10.69%,粗脂肪含量4.07%,粗淀粉含量71.81%,赖氨酸含量0.33%,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3 产量表现
3.1 气候特点2016 年玉米生长期间,黄淮海地区总体气候基本适宜玉米生长发育,但局部试点遭遇大风。2017 年玉米生长期间,黄淮海地区气候总体对玉米生长胁迫较大,降雨量、日照、积温等环境因素总量上与往年差异不大,但是在时间、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苗期降雨较多,导致部分试点播期推迟;中期黄淮海大部分地区长时间高温干旱,对热害敏感的部分品种造成较大影响,空秆、畸形穗较多;后期黄淮海南部、陕西、山西地区,连续降雨天气较多,影响收获时间及晾晒,导致收获晾晒推迟。风、干旱、高温热害、阴雨寡照等极端天气对试验顺利开展具有一定影响。
3.2 区域试验及抗性表现2016 年京科联合体黄淮海玉米组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和山西9 个省(直辖市)进行区域试验,有效试验点43 个。在区试试验中农华 221 平均产669.6kg/667m2,比对照增产5.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居第7 位,参试的43 个试点中有34 个点增产,增产点比例79.1%。幼苗紫色,成株株型紧凑,植株较低,株高246cm,穗位高85cm,全株叶片数19 片。雄穗分枝多且枝长,花药绿色,花丝浅紫。果穗筒型,与茎秆夹角中等,穗长17.3cm,比郑单958 果穗大,有穗柄,苞叶长,穗行数14~16 行,无秃尖。穗轴红色,黄粒马齿型,百粒重33.2g。生育期100d,比郑单958 早熟1d,抗倒性较好,平均倒伏率0.4%,平均倒折率0.3%。田间抗病性较好,抗黑粉病、褐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中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鉴定,中抗小斑病、瘤黑粉病、穗腐病,高抗茎腐病。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抗病鉴定,中抗瘤黑粉病,高抗茎腐病,感小斑病、穗腐病。
2017 年京科联合体黄淮海玉米组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和山西8 个省进行区域试验,有效试验点共36 个。在区试试验中农华221 平均产量638.0kg/667m2,比对照增产3.2%,达极显著水平,居第6 位,汇总的36 个试点中有24 点增产,增产点比例66.7%。幼苗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植株较矮,株高245cm,穗位高86cm,全株叶片数18 片。雄穗分枝少且枝长,花药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与茎秆夹角小,穗长16.6cm,有穗柄,苞叶较长,穗行数15.4 行,秃尖长0.7cm。穗轴红色,黄粒半马齿型,百粒重33.1g。生育期平均103.7d,比对照早0.8d,抗倒性较好,平均倒伏率0.8%,平均倒折率0.2%。田间抗病性较好,抗穗腐病、黑粉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褐斑病、南方锈病、茎腐病。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鉴定:中抗小斑病、茎腐病,感穗腐病;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抗病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穗腐病,感小斑病。
3.3 生产试验2017 年京科联合体黄淮海玉米组生产试验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等地进行,有效试验点共计41 个,平均产量635.3kg/667m2,比对照增产4.3%,其中31 点增产,10 点减产,增产点次比例为75.6%。该品种抗倒性较好,平均倒伏率0.6%,平均倒折率0.1%,田间平均空秆率1.3%。
4 推广区域
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及生态定位,农华221 适宜在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陕西省关中灌区,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山西晋城市部分平川地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湖北省襄阳地区夏播倒伏胁迫较重的区域种植。
5 栽培技术要点
播种前晾晒种子2~3d,以增强种子活性,提高种子发芽势,使种子早出苗。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播种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在5 月20 日至6 月30 日,应结合降水情况、小麦收获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播种时间[6]。重视播种质量,要力争做到播深一致,落粒、覆土均匀一致。根据农华221 品种特性、不同区域的种植水平和土壤肥力、生产条件,留苗密度可在3800~4200 株/667m2之间调整。肥水正常管理。农华221 抗倒能力强,后期天气晴朗,可以适度晚收,以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