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0-12-19姜生林
姜生林
(甘肃省敦煌市农业广播机械化学校,甘肃敦煌736200)
1 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1.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敦煌市形成了以特色林果、高效瓜菜和种草养殖为主的3 大产业,葡萄、红枣等特色林果面积达到0.76 万hm2,瓜菜面积0.24 万hm2,肉羊饲养量达48.02 万只。
1.2 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敦煌市形成了市有技术推广中心、镇有综合服务中心、村有服务站的农技服务体系。现有技术人员160 人,其中,市级农技人员41 人,镇级农技人员47 人,村级农民技术员72 人。恒有葡萄、新农共享瓜菜、郭发肉羊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注册商标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
1.3 标准体系不断健全
围绕3 大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坚持“统一、简化、可行”的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5 项,其中,特色林果5 项,瓜菜12 项,畜禽养殖8 项,指导规范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有力地推动了敦煌市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1.4 网格管理初具雏形
按照“四线三制两化”服务体系管理要求,敦煌市建立标准化网格272 个,其中,特色林果标准化网格化点160 个,示范面积0.37 万hm2;瓜菜标准化网格化点47 个,面积502.87 hm2;以千家万户养殖小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基础的网格化点65 个,落实农户111 户,畜禽养殖数量12.84 万头(只),其中,养殖小区40 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5 个。
1.5 品牌意识逐步强化
敦煌已创建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甘肃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肉羊产业大县。敦煌葡萄、敦煌李广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14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 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0.29 万hm2;绿色食品5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0.14 万hm2;有机产品2 个。已注册“敦煌李广杏”“阳关葡萄”“鸣山大枣”等20多个初级农产品商标。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市场销售脱节,经济收益不显著
受地理因素和客观条件制约,敦煌市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涵盖所有农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满足不了不断发展的产业升级、产品更新的要求和消费者对高质量、高品质及特色农产品的追求。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脱节,没有用足用活市内、市外2 个市场按需生产。收购商收购农产品时不按质论价,只注重外观,不重视品质,无法体现标准化生产应有的价值和效益。
2.2 经营主体品牌意识差,带动能力弱
敦煌市大部分农产品都由农民自产自销,难以有效组织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现有400 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数量少之又少。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注重地理标志和品牌培育、保护,除“敦煌李广杏”“阳关葡萄”等品牌外,农产品外销借用哈密等地包装,严重制约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和应用。
2.3 农民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受农产品价格因素、农业用工工资上涨等因素影响,农民对精耕细作、标准化生产投工投劳积极性不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只求“短平快”,施肥不均衡,有机肥投入少,嫌分级采摘、论级销售麻烦,费工费时,质量难以保证。
2.4 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技术人员少、知识老化、待遇低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慢,还要承担其他事务,从事专业技术研究和服务时间有限;农民技术员工资待遇低、流动性大、积极性不高;部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在指导和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方面能力不足。
3 发展对策
按照“品种少而精、规模大而强”的思路,以“四线三制两化”为抓手,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抓好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措施落实。
3.1 抓队伍建设,明确工作职责
一是加大对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有计划组织市、镇、村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邀请省内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来敦煌开展指导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业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在线教育培训,推广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 和云上智农APP,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懂技术、爱农业、爱农村的专业技术队伍。二是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市级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全面负责标准化技术规程的修订完善,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三是明确工作职责。以“四线三制两化”为抓手,建立市级技术人员服务各镇、各镇技术人员服务到村、村级农民技术员服务到组、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户的四级服务体系,市级包乡蹲点人员作为技术责任人,负责所包镇农业标准化生产科技培训、服务、指导和抓点示范工作。各镇农业技术员、村级农民技术员负责村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和抓点示范、科技示范户的培育等技术工作,做到培训到村、讲座到组、指导到户,形成市、镇、村三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责任到人的标准化生产格局。
3.2 抓典型示范,辐射引领带动
农业标准化关键是技术措施的落地见效。市级技术人员每人包抓一个13.33 hm2以上的特色林果、优质瓜菜标准化示范点或5 个以上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镇级技术人员每人包抓一个10 hm2以上的特色林果、优质瓜菜标准化示范点或3 个以上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村级技术员每人包抓一个6.67 hm2特色林果、优质瓜菜示范点或10 户养殖示范户,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通过抓点示范,形成镇有示范区、村有示范园、组有示范田。市级包镇技术人员年下乡时间至少要达到80 d 以上,每人每年培训场次要达到20 场(次)以上,落实科技示范户10 户以上。各镇要选择1~2家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主体,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引领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技术措施的全面落实。
3.3 抓科技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宣传。结合农时季节,采取集中培训、现场示范、参观考察、印发资料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宣讲,确保每户有1 名标准化生产科技明白人。全市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4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150 人。二是落实农资处方化管理措施。市级包镇技术人员要制定纳入处方化管理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时的用药规范;镇农技人员负责深入现场或根据农户所述,确诊病虫害发生的性质、种类,依据市级技术人员制定的处方模板和村技术人员提供的证明开具防治处方;村农民技术员指导所在村农户合理施肥和科学施用农药。三是抓好林果产品适时开园。各包镇技术人员在林果产品成熟前20 d 进行果实颜色、含糖量、含酸量等指标的取样监测,并为各镇发布果品成熟开园的最佳时间。四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群、微视频、服务简报等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共同营造一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良好氛围。
3.4 抓技术储备,加速成果转化
一是示范推广成熟新品种、新技术。林果产业以火焰无核、里扎马特、紫甜无核、红地球和新郁等葡萄品种为主,重点推广葡萄标准化生产、品种更新和棉被防寒等技术;瓜菜以京欣类西瓜、西州蜜17 号及真甜6 号哈密瓜、紫阳长茄、陇椒3 号、10 号辣椒、迪奥西红柿等为主,重点推广配方施肥、立体套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肉羊品种以澳洲白、杜泊等为主,按照“五良”技术要求推进标准化生产。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每年引进新品种40 个,其中,特色林果新品种15 个,优质瓜菜新品种20 个,畜禽新品种5个,引进新技术10 项,开展试验示范,经过3~5 年的努力,培育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高效、有特色的品种。三是引进推广玉米、苜蓿等主要农作物的机播、植保、机收、秸秆处理等复合式机具,推广全程高效机械化作业,解决农作物种植成本高的问题;将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的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农业机械做到应补尽补。
3.5 抓行政推动,靠实工作责任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农村局、市政府政务督查室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标准化生产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等工作。建立以各镇镇长为标准化生产总负责,分管领导为第一负责人,镇、村、组干部广泛参与的行政线管理体系,全面负责标准化生产任务的落实、网格建立、组织实施、抓点示范、监督考核等行政促进保障工作,确保标准化生产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各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层层落实,确保“工作有人管、技术有人抓、措施能落实、农户得实惠”。农口各部门和各镇要制定相关的抓实标准化生产的工作制度,形成“措施落实有人管、农户需求有人帮、质量标准有保证”的标准化生产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3.6 抓考核评估,建立考核机制
严格落实积分制管理办法。一是由市政府政务督查室牵头,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各镇配合成立全市标准化生产行政督查考核组,采取月督查、季考核的办法,把网格点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实、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包抓干部年终考核重要指标赋予相应分值,进行量化督查考核评分,结果作为包抓人员评优树模、职务变动、年终考评等重要依据。二是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镇及相关部门配合成立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督查考核组,采取关键季节周检查、月督查、季考核的形式,把技术指导培训、示范点建设、技术措施落实率、农民的满意程度等重要指标赋予相应分值,进行量化督查考核评分,结果作为市、镇、村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聘用、绩效工资发放和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三是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各镇配合成立全市农产品销售保障督查组,加强农产品销售前、销售中、销售后的监督管理,督促落实农产品流通销售措施,结果作为各镇及相关部门年终考核等依据。四是落实争先创优机制。对在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