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长在儿童钢琴学习中的有效陪伴
2020-12-18李宁
李宁
摘 要:为什么学琴?重要培养的是什么?许多家庭出于对孩子的爱选择让孩子学琴,走着走着却迷失了方向。本人结合实际儿童钢琴教学的案例,及陪孩子练琴的经历,分析当代琴童学习中家长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钢琴;家长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5-0021-02
1.时代潮流下,钢琴学习环境的变化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的话题离不开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纵观中国钢琴发展的几十年历史里,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十年代,琴童主要来自以下几种家庭。一部分为自身素养较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另一部分因为热爱音乐而含辛茹苦付出的家庭。九十年代,逐渐丰厚的物质基础让老百姓的思想意识觉醒。至2000年后,国际赛场涌现出李云迪、陈萨等一批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买琴也成为了大众都能够消费得起的物件,学习钢琴的琴童人数比以往更加饱和。由此看,似乎学琴氛围浓厚了,可长远来看呢?迷失、彷徨同样不容忽视。
2.迷失之心随处可见
家长、孩子、教师在学琴路上相辅相伴的三个角色,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同样经历着纠结。对于学琴给我带来了什么?我为什么要练琴?大部分的孩子不清楚。当然,让一个处于生长发育的孩子完全理解,也并不现实。但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孩子为何而学,为何而练?可恰恰家长同样感到彷徨。教师只是孩子成长中的过客,而家长才是孩子终身的守护者、养育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家长在选择钢琴进行启蒙、练习中的陪伴、学习的意义这三个方面上,存在思路不清楚、人云亦云的现象。作为家长,只有深究学琴背后的意义,坚守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3.了解学琴的意义,淡然处之
在以分数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形势下,各种消息蜂拥而来。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找准定位,明白学琴的终极意义。
(1)钢琴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力
钢琴演奏,通过上半身手臂直至手指在钢琴上的肢体运动来进行音乐表达。整个过程,在动觉、听觉、视觉、触觉和感觉的相互配合下,完成音乐中的听、读、唱、弹。演奏的开始到结束,听、读、唱、弹在持续循环的进行着。持续的演奏,是对眼、手、脑、耳自身能力的锻炼,最终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力。
第一,眼睛的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东尼.博赞)里详细描述到:“眼睛由视网膜光接收器解码而得到非常复杂的图像,沿着视觉神经传送到大脑的视觉区域—枕骨脑叶,控制阅读并引导眼睛在书页中捕获大脑所感兴趣的信息。眼睛的运动规律,并非是平滑在书页上扫视,是以较小的弹跳从左到右,从右到左运动,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运动。”由此可见,眼睛是扫描仪。当它传递给大脑信息后,大脑成像,再传令给眼睛。速度的提高会自然而然导致理解能力的增强。信息按照意思分块后会立即被大脑感受到。其中,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语是快速和信息成块。在规定速度的要求下,眼睛需要提前成块、成群的“阅”谱子。当手指在演奏前一组音符时,眼睛在阅读下一组音符。只有眼睛持续不断的保持提前阅谱,才能保证音乐演奏的连贯性。满足了快速、信息成块的条件,使眼睛、大脑得到了应有的锻炼。
第二,手与脑的协调运动。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越能与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手指活动来刺激大脑,增强大脑的活力。钢琴学习前期不但有手指操启蒙,演奏本身更是在做持续不断的手指运动。不仅有效刺激大脑,也在日积月累中构建了多元化音乐思维。
第三,听力训练,有助于提升专注力。
学音乐,离不开一双好耳朵。辨别音高,以此判断演奏的音符是否正确。辨别音色,以此体会音色的变化。聆听音乐旋律的起伏,以此感受音乐的变化发展,体验音乐情绪。在识谱、弹奏的干扰下,仍能很好的辨别音高音色,这本身就高度训练了聆听的有效性。
(2)钢琴教育是一场关乎生命精神层面的教育
《狮子王》里的木法沙对辛巴的经典告白:“总有一天,太阳将会跟我一样慢慢下沉。并且在你当国王的时候也一同上升。当女儿对我说:“我并不喜欢学习钢琴,你为什么逼着我学习呢?”我说:“当妈妈变成天上的星星时,有钢琴给你作伴。”她每次听到,就会很暖心的拥抱我。音乐与人的关系,就是相互浸润、相互滋养、相辅相成的。生命是一列从生到死的单线列车,音乐不能改变人的起点,但可以增強内心的力量,激发每一个人成为“我自己”,去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4.家长如何做
(1)明理
首先,当家长认清钢琴学习对孩子的意义,就会明白学琴不用与其他的孩子进行比较。学琴在于练琴这个过程对孩子的历练。例如,女儿从二年级才正式有规律的学琴、练琴。半年来,逐渐能静心练琴。每一首作品,我都把它当成一道应用题或一篇文章,用来训练孩子的思维、记忆,磨练心性。其次,当明白学琴的意义后才会重新关注自己的孩子。孩子收获了什么?在哪些地方需要加强?需要加强的地方,大人可以做些什么?与其不停的指挥、命令、要求,不如放下身段,一起面对问题。
(2)有效陪伴
第一,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就是清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换句话说,认清教养孩子的界限问题。如《过犹不及》一书中提到的:“我们的界限在我们与别人之间形成一个属灵与情感上的空间,一个独立分开来到的地方,使我们的需要可以被听见,被了解。”学琴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归属于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来解决。家长站在欣赏者的角度,鼓励孩子。既然不懂,专业上的问题留给老师与孩子之间进行沟通。认清家长的角色是陪伴,在陪伴中教养孩子。
第二,坚持是第一要务。
愚公能移山,铁棒能磨成针。这一切,靠得就是坚持。孩子天赋、资质不齐,可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切的长、短终将被消磨、融合。没有孩子不愿变好,孩子坚持不下来很大程度上背后的家长坚持不下来。如果找坚持不下来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种:时间不够、作业太多,家里事情多等等。钢琴的学习倘若不持续浸润学习,是无法体会到弹琴带来的美感。弹琴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忍耐练琴的枯燥,才能有娴熟表现的一天。
第三,懂得取舍,做好时间管理。
习琴如同吃饭,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练琴,形成习惯。当习惯从被动逐渐变成主动,孩子会越发自律、自信。在时间管理中,家长应该做好两件事。其一,巧妙与孩子协商,做好时间规划,督促孩子行之有效。其二,时间管理的前提必须要有目标管理。七岁的女儿经常会说:“妈妈,琴练好了。”可一检查的时候,总有问题。后面与她协商做好具体目标管理,情况才有所改善。练了并不等于有效有质的练习。一周的作业要分成六天细化,规划好每天的练习内容,以及练习时长和练习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提前一天作出适当的调整。当孩子明白每次练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才能真正做到练琴过脑。
第四,运用P.E.T父母效能训练,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作为家长,深知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是个艰巨的工程。作为教师,常反思什么样的教育是正确的。遇到过参加比赛获大奖,考完所有的考级,可孩子终究对音乐的感知理解甚少,并不十分热爱。考级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信,体现自身的价值,激发主动学习的能力。可孩子不热爱,没有持续练习的激情,考级和比赛的意义消失殆尽。P.E.T是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开发的父母课程。通过明确问题归属区,运用积极倾听、发送我信息、第三法来解决教养中的冲突,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
家长很大部分是在打、骂的教育中长大的,第一次当父母,真正摆脱责备、批评的方式教育孩子,也需要把P.E.T融入到每天生活中去践行。每一个家庭情况不一样,践行的体会也是不同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冷静、淡定。只有冷静的时候,才有空间去思考问题归属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双方的问题?当不被情绪困扰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责骂的方式教养孩子,才能真正有效的激发孩子主动思考和主動探索的能力。因此,家长从自身做起,改变心态,运用接纳性语言,改变自身的行为从而改变孩子。
以上的观点,都源于自己多年的儿童钢琴教学积累,源于多年教养中经历的坎坷。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才是孩子教育最好的学校。让教师与家长联手,在每天的教养中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戈登.父母效能训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9
[2](英)东尼·博赞.快速阅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5
[3](美)亨利·克劳德.过犹不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