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路径探析

2020-12-18潘贺男于春梅邵奇赵越

理论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获得感大学生

潘贺男 于春梅 邵奇 赵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基因密码”的排列與组合需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世界性形势的整合与重塑,各种错误思潮的出现打破了“基因密码”的排列与组合,呈现单极化发展势态,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世界性的课题,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核力量”,如何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教育的主观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这不仅是历史的追问,这更是时代的问卷,因此,回答历史追问和答好时代问卷是高校社会责任教育者的价值选择,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旨归。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156 — 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责任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举措,最终形成了青年责任观,丰富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内涵、创新了社会责任教育的载体、开拓了社会责任教育的渠道、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青年责任观教育内容丰富,其中,中国梦的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助推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定盘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根与魂”、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精神标识”。“根深方能叶茂、固本才能枝荣”,只有将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能动的交织在一起,方能绘就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美好蓝图。

一、新时代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

对于高校社会责任教育,部分高校大学生并不是有很强的认同感,甚至出现一些抵触情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不及时扭转局面,这些因素将会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有效提升。

(一)部分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缺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部分高校在社会责任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宣讲”,而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将社会责任教育“始”于主观思辨,“浮”于空泛宣讲,“忙”于口号宣传,“止”于形式教育,不是将社会责任教育“虚功实做”,而是“虚功虚做”,这种社会责任教育不注重教育效果,而只注重“形象工程”建设。因此,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高校社会责任教育要想落到实处,必须将责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内心。“虚功一定要实做”,只有出真招、出实招,将社会责任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包含行政工作人员,又包括教学工作人员,高校教师往往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着科研任务,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知识体系,很容易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思维融入自身的教学工作和行政事务性工作之中,进一步引发社会责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高度融合,但是教育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通过程,既要求教育者遵循社会责任教育的逻辑旨归,又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尊重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取向和认同方式,如果教育者单方面注重于理论宣讲,则教育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影响力。如果社会责任教育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较为疏松的话,则会降低学生的认同度,直接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有效提升。

(二)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内容中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引

在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无处不在的享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给我们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可是在此期间我们也承受着各种错误思潮的“腐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面临着威胁和挑战。新自由主义思潮、西方社会民主党宣扬的民主社会主义、东亚的新儒学、新左派、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意识形态时时刻刻的在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争天下”,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往往缺乏对于现今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教育与引导,这方面的缺失直接导致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我国主流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心理或者排斥情绪。比如普世价值学说,西方个别国家一直居心叵测,试图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妄想用它自身的价值观“统治”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核,也就是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生成源于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精神文化“标识”。

(三)部分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中“话语权”缺失

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变的育人宗旨,着实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育人的“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应有之义。语言是一门艺术,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在于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展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语言的魅力在于它本身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能够拉进心与心的距离,从而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话语体系”的构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话语权”的生成构筑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堡垒,话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更是权力的表征,所谓的话语权就是话语的分量,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话语对身边人产生的影响和控制。部分高校在社会责任教育领域忽视了“话语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社会责任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应注重“话语权”的重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重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其语言方式融入教书育人的模式构建中,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特点和个人“口味”,促使学生主观上产生认同感并接受教育者的语言风格,从而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因此,在注重“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之上,更应着重培养其“话语权”的影响力。

二、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现实路径

提升高校社會责任教育的有效性是新时代大学生认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渠道,是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内在要求。有效性的实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发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使其形成合力,获得感的提升只有通过有效性的实现才能得以展现。

(一)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责任教育的价值引领

近些年来,“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和“实用主义”的泛滥都是被灌入了西方“和平演变”的迷魂汤的结果。亨廷顿、贝尔和吉登斯等西方御用文人撰写了《文明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终结》和《第三条道路》等著作,妄想打着“意识形态终结论”这句别有用心的政治口号来终结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为强化自身的意识形态全球化而清除障碍。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儒学、新左派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接踵而至,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毒瘤”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在我国主流文化场域蔓延和泛滥,以其“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卑劣政治意图毒害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来源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文化传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效性来源于客体对于主体需求的符合度,有效性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亲密度,有效性来源于主体对于客体的满意度。因此,提升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获得感的重要前提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走入学生的内心,跟上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节奏,倾听他们的声音,认清他们的诉求,倾听他们的心声,让“同磁共振”的声波回荡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的“定盘星”的美好愿景。

(二)社会责任教育载体创新: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和内在机理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发挥着思政育人的“独特魅力”,“课程思政”的提出为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创造了新的载体,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和内在机理,为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效开展搭建广阔的平台,有效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的发挥。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探索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与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融合点,结合“课程思政”的有效育人载体,融入其他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高校社会责任教育成为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和逻辑旨归。与此同时,高校社会责任教育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课程思政”的稳步前进,促使高校社会责任教育既有知识传授,又有价值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和其他各类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各类教师在“传道”之前,要“明道”、“信道”,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明确的政治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并不是将责任教育与专业教育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发掘“课程思政”育人载体背后的责任情感和责任心理因素,将“课程思政”的合理内核和内在机理展现出来,从而使责任教育工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有序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要打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主体功能,着力推进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创新协同发展,实现大思政格局视域下“课堂热腾腾、收获满当当”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新局面。

(三)社会责任教育模式重构:责任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场域之中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获得感,需要重构社会责任教育的育人模式,创新社会责任教育的育人载体,完善社会责任教育的育人体系,将学生的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与社会实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行与知的统一。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场域中,社区服务和社会服务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有效路径。社区服务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区和社会生活从而改善社区的主观活动,通过个体参与服务的过程来促进个体在道德认知、学习动机、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当学生处于社会环境中,他们遇到各种真实的社会状况时,可以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同情心和责任心也会随之增强。社会实践的场域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增进各方面能力的练兵场,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将“内化于心”的理论转化为“外化于行”的实践。社会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评判标准,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获得感。社会责任意识养成来源于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社区或社会服务本身就是道德责任意识培育的过程。经常性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获得感搭建了育人平台,具备高度社会责任心的新时代大学生会更好的服务社会。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场域中,要经常性的鼓励学生深入偏远山区进行“三支一扶”活动,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聆听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热情,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涵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怀。作为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一种独特模式,隐性社会责任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获得感的有效提升需要显性社会责任教育与隐性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机融合。相对于显性社会责任教育而言,隐性社会责任教育彰显着更为自然、更为长久、更为全面的育人特质,并能有效弥补显性社会责任教育的不足。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变的新形势下,大思政格局视域下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将“显隐结合”的社会责任教育理念融入到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获得感的路径中是题中之义,培育出一批批勇立时代潮头,在困境中勇于破难题、补短板的具备高度社会情怀的青年实干家更是时代选择!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01).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省人民出版社,2007:164.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9.

〔4〕靳辉明,李崇富.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483.

〔5〕何冰,吴立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教育,2020,(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获得感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