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飞跃的理论阐释
2020-12-18栾文娟
[摘 要]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重读经典,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社会环境下重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的意义显得格外深刻。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已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风雨雨,社会主义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既是转折也是契机。以恩格斯所作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基础文本,可以从历史回顾、文本耕读和理论启示三个方面来看深入考察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飞跃的理论阐释。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态度、恩格斯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鞭辟入里,尤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达尔文主义的社会这一重要特征,以及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未来作出展望。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全面且科学地阐释了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理论飞跃的贡献,特别是其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入研读经典著作对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空想;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达尔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4-0018-06
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20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在德国莱茵省巴门市出生,后来成长为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并与马克思一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的制度,为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奔波,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家和革命家无私奉献。然而,对比马克思的著作,对恩格斯的著作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再到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都有着能与马克思思想相媲美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为《发展》)一书在当时欧洲的翻译出版情况来看,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普及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恩格斯自己也在此文的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写道:“这本小书已经用10种文字流传开了。据我所知,其他任何社会主义著作,甚至我们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主义宣言》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没有这么多的译本。”[1]499由此可见,恩格斯不仅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举足轻重,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历史回顾——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为摆脱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剥削制度、实现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过程。”[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以及资本主义现实的痛苦黑暗催生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同社会”“桃花源”的设想表现了人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在西方,社会主义发端于16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的扩张,到19世纪初期,社会主义思想已逐渐形成规模,一批思想家开始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详细的设想并付诸实践。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便是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如果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于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作为社会主义的正式开端,那么到今天,这一伟大的社会构想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风风雨雨。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学者们通过定义和划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来说明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重要的阶段。
社会主义第一次飞跃的主要任务是让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这主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这一次飞跃推动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创立,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并为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第二次飞跃便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创立,又立马投入实践之中。這一时期可以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即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算起。1848年欧洲革命后,一大批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例如1869年李卜克内西、倍倍儿等人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78年盖德、拉法格等人成立了法国工人党,等等。欧洲乃至全球的社会主义革命进入广泛发展时期。随着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和深入,社会主义革命者们深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各种国际组织相继而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共产国际等国际性社会主义组织分别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由第一国际领导的巴黎公社运动给法国的资本主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第一国际也宣告解散。之后,随着革命运动的广泛发展,第二国际成立。但是,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第二国际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化,部分党派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战的爆发更促使长期被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腐蚀的第二国际解散。虽然在一战后第二国际被重新组织起来,但是,1920年左右由社会民主党领袖们复活的“第二国际”乃是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的产物。真正具有革命性质的社会主义国际组织乃是由俄国革命的领导者列宁组织建立起来的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十月革命胜利后,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国建立起来,1919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建立,列宁同以考茨基为首的机会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便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随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非拉国家反帝反殖民地革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在全球传播,一些国家开始探索独具本国特征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寻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国国情的结合。二战结束后,东欧各国、南斯拉夫、中国、朝鲜、越南等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度成为与资本主义强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力量。随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开始对苏联实行冷战。在冷战期间,苏联过分强调工业生产,开展军备竞赛,苏联模式逐渐封闭僵化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浩浩荡荡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随即陷入低谷。但是,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秉持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迈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逐渐显现,中国的蓬勃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整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其社会中的部分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些变化都冲击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提醒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同时仍需要警惕新一轮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二、文本耕读——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飞跃的认识
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力飞速发展,世界文明突飞猛进,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社会主义第一次飞跃的重大开创性意义都应当值得世人铭记,尤其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学习。
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流派,尤其是在第二国际时期,例如,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等等。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同这些思想作了坚决的斗争和无情的批判。1880年,恩格斯应法国共产党领袖拉法格之邀,将《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部分章节重新修改和补充,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并且发表在了《社会主义评论》上,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其澄清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不可估量。在本书中,恩格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缜密的逻辑结构阐释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
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理性的启蒙主义者们纷纷标榜自己的利益为全部人的利益,标榜自己所建立的理性国家是永恒的正义和真理。资产阶级通过将自身的利益说成是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利益,来“团结”群眾。马克思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是如何将自身的利益上升为普遍利益的:“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1]55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更是将其虚假性和阶级性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资产阶级通过民主、自由等概念来笼络人心。在革命时,他们通过许诺普遍的利益让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为他们冲锋陷阵;在夺取政权之后,他们所谓的平等自由民主却又是资产阶级内部的平等自由民主。他们赋予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以普遍性,从而使自己的意识形态上升为普遍的意识形态。因此,恩格斯指出,在理性王国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看出理性原则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彻底性,提出要将启蒙理性贯彻到底,将启蒙理性更进一步、更彻底地发展。基于此,这些先进的思想家便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并非全盘否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从学理层面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灵感来源和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因此恩格斯在《发展》的第一部分占用了大量篇幅来分析和评析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其三位代表人物。恩格斯在本书中将空想社会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和17世纪,这一时期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发表了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正式诞生。第二阶段的代表学者是摩莱里和马布利,他们思想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直接提出了共产主义意义上的平等的概念。政治上的平等成为空想主义者们的基本要求,他们更加渴求在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平等。这样的平等追求必然要求消灭统治阶级的特权,进而要求消灭阶级本身。到第三个阶段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巅峰,即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所代表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时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剥削压迫随处可见。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空前激烈。傅里叶就曾一语道破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1]532,并且提出了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真知灼见,“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1]532。另外,傅里叶还将社会历史的发展划分为“蒙昧、野蛮、宗法和文明的四个阶段”[1]532,分别对应着史前文明、奴隶制文明、封建文明和当时的资本主义文明阶段。从今天学界对马克思的社会五形态理论的研究来看,傅里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给马克思以一定启发。而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不仅在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更是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实践,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
无论是多么深刻多么讽刺的批判,或是现实的试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恩格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失败的原因和其思想的局限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的条件——“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537。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失败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没有将自己的理论扎根于现实实践之中,而且是由于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状况,尤其是当时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势力差距悬殊,无产阶级还没形成规模和完成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学说还是不成熟的学说。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头脑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从现实的经济关系中解决现实问题的做法。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从更为深刻的本质层面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真正契机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建。恩格斯在《发展》中首先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来考察这两大理论基础,进一步梳理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首先,辩证法在古代社会是朴素的。古希腊先贤们用联系的、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但是朴素的辩证法还只是从总体上看待世界,看不到构成整个世界的各个细节。其次,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和研究“部分”的需要,形而上学逐渐代替了朴素的辩证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只考虑片面的、静止的和孤立的方面,而忽视了总体的、运动的和联系的方面。再次,黑格尔虽然恢复了辩证法的传统,形成了思辨的思维方式,从运动的、发展的角度看待自然、社会、历史等。但是他把自然、社会、历史看作绝对精神的运动,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基础上,立足于唯物主义和现实的实践,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并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唯物史观,这真正地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辩证法上的统一,为世界提供了新哲学,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另一伟大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败,促使着马克思、恩格斯去考察和探究资本主义社会黑暗背后的根本原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547空想家们虽然能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各种表面冲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罪恶,但是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他们无法解释这些矛盾和罪恶产生的根源,更找不到解决这些矛盾、消除这些罪恶的正确途径。这一工作和任务最终是由马克思来完成的,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时,立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发现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解释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两大对立阶级形成的历史经济过程和根源,并且指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由此,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发展,两大理论基础慢慢成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关键。社会主义也有了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三)达尔文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恩格斯在《发展》一文中直言不讳地称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情的竞争社会,是达尔文主义的社会。以交换为生产前提的资本主义社会与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前提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这样的社会中,商品生产不断扩展,资本在社会中越来越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竞争不断使得社会变成了达尔文主义的社会。“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地搬到社会中来的达尔文的个体生存斗争。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1]554这种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必然不能成为理想的社会形态,因为在这种社会下,个体的人不只是抽象的人,更是倒退到了自然状态下的人。那么这样的达尔文主义的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恩格斯做了以下分析。
首先,恩格斯认为虽然“社会化生产使全部旧的生产方式发生革命”[1]550,但是,生产资料和生产仍然被资本家们占有。这种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不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共有,而是随着分工、竞争的发展,分散的小生产者被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生产资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工厂制度的诞生。这种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其实质仍然是私有制的,通过分工协作,资本家占有了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部分被剥削的小占有者变成了无产阶级,通过剩余价值的压榨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恩格斯定义了资本主义最根本也最普遍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是工人的社会化,而生产资料由资本主义私有,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与自己相异化,资本家通过压榨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而变得越来越富裕,而无产阶级则越来越贫穷,生存境况越来越悲惨。无产阶级积累的强烈不满慢慢显现出来,并导致其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其次,当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替代之后,资产阶级建立了所谓的以“自由”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由于商品生产、交换、竞争等“自由”的规律深入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由”的竞争便使社会上的生产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是,部分企业为适应社会化的生产、提高商品的竞争能力,而不断加强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效率。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另一个冲突,即“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1]554。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社会化的大生产又使得越来越多的无产者产生。
最后,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过剩是社会化大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必然会加深两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生产方式中固有的矛盾而使自身不断地陷入“恶性循环”[1]556之中。然而,每一次危机过后,资本主义也不断地调整着自身。随着社会中各种矛盾的激化,新的生产力不断要求摆脱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为了缓和矛盾,资本家们开始部分承认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改良机器是其中的手段之一。但是,这又使得更多的无产者产生。恩格斯将这些无产者称为“产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却无情地将他们称为“过剩人口”。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便是消除这些“过剩人口”。随后,股份制、托拉斯、国家财产等也不断成为资本进行调整的工具,但是这些工具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资本的改良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这些改良和缓解之策没有真正触及资本主义的本质——私有制。
自由竞争的达尔文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深入发展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国家资本主义。而资本在当世的真正代言人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在此之中,资本的关系只是被掩藏,而从来没有被消灭。恩格斯认为在国家资本主义中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提供了线索,即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直接掌握国家的政权,让全部的生产力归国家所有,让生产资料被整个社会而不是部分资本家占有,达到这样的程度之后,国家便会自行消亡。恩格斯在此简略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和国家观。
那么,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达尔文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何不同呢?恩格斯概括地指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些基础特点:其一,物质极大丰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化大生产,不仅能够创造出极大的物质丰富,也能够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地运用和发展。其二,国家的消亡。如前文所述,当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获得国家政权之后,便会组织有计划的生产,并且以社会名义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彼时,阶级和国家都将自行消亡。其三,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再是资本的奴隶,而完成这一伟大事业的重担则落在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肩上。
三、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第一次飞跃的理论阐释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在《发展》中科学地阐释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指明了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第一次飞跃的本质和核心。他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解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1]546除此之外,恩格斯还在《发展》中概括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的两大基本表现,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作了基本的界定,指出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全人类解放任务,这一任务也是无产阶级所承担的历史重担。这对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没有第一次理论飞跃,也就无从谈起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以及之后的第三次飞跃中的从一国到多国,更没有如今中国的蓬勃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仍然不断地从第一次飞跃中汲取营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最新理论创新。追本溯源,重新回顾社会主义发展从空想到科学的历程时,让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020年伊始整个人类便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大流行病——新型冠状病毒,面对灾难,中国与西方国家采取了显然不同的应对态度。在这不同的态度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根本不同,在不同路径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中凸显了科学社会主义本身的优越性,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优越性。身处疫情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这不同态度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原因。此时,中西方国家面对疫情的不同态度和措施,也让我们更加坚信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更加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开拓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204.〔责任编辑:田丹婷〕
[收稿日期]2020-06-28
[作者简介]栾文娟(1992—),女,安徽阜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