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音乐鉴赏教学分析

2020-12-18李冰

北方音乐 2020年20期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对思政教育在音乐鉴赏课中的渗透意义进行分析,立足于当前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现状,挖掘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思政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改革措施。力求通过优化思政音乐环境、深入挖掘教材、开展课外实践以及借助网络技术等方式,使思政教育与音乐鉴赏教育有机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音乐兴趣与思想素质的提升。同时,期望通过本文研究,抛砖引玉,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促进音乐鉴赏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音乐鉴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124-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冰.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音乐鉴赏教学分析[J].北方音乐,2020,10(20):124-126.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各国之间的竞争转移到人文与科学素养方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将人文素养作为教学重点,将思想政治渗透到各个科目之中。在当前音乐鉴赏教学中,在师生重视度、教材内容、思政教育等方面存在些许问题,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学生音乐鉴赏知识,还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与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思政渗透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意义

课程思政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肯定其教育地位,并将其贯彻到鉴赏教学之中,以此培育学生的思政水平。高校中蕴含着较多思政素材,教师通过素材挖掘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文化底蕴与民族自信,并将思政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实践前应明确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強化个体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如若单纯依靠学生演唱和弹奏很难充分满足需求,而音乐鉴赏却可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和学习音乐宝库珍品。其次,音乐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戏剧、绘画、舞蹈等有着紧密联系,在鉴赏过程中可以多种角度思考,识别多类风格与文化传统下的音乐特色,深入体会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将思政理念渗透其中,可使学生在面对多元音乐文化时能够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从而加深文化之间的了解,强化自身的文化底蕴。

(二)有助于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当前音乐艺术院校中,西方歌曲的应用逐渐超过民族音乐。著名音乐家雷默在一次国际小提琴大赛上询问获奖青年:“你为何拉小提琴而不拉二胡?”他看着雷默不假思索地说道:“靠拉二胡,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成为国际知名音乐家。”这一现象在音乐院校十分普遍,当前,许多青年舍弃了本土的东西,接受了加工过的、他国的东西,使音乐与许多领域变得西方化,片面认为只有欧美音乐体系才是核心,在音乐教育中也强调欧美音乐体系的优越性,在无形中贬低了本国的民族音乐。对此,通过在音乐鉴赏中加入思政理念,可使学生更深层地接触和了解本民族文化,重新确立我国古老丰富传统文化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三)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

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政思维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价值日益显著,可促进学生思维创新和发展,使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否定、创新和发展。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将所学音乐与外界相连,不断提高创新思维与推理能力,拓展音乐学习范围,将历史、美学与评论等纳入其中,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和审视音乐。以历史角度为例,音乐曲目的发展史可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从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启示与感悟。对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一同研究作品,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思考与作品相关的评论文章,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特性。[1]

二、当前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过于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鉴赏类课程教学,教学体系研究不够深入。与其他教学相比,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鉴赏课时较少

音乐鉴赏课具有逐渐熏陶、循序渐进的特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但是,当前鉴赏课时较少,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将更多时间与资源倾向于专业课与重点学科,音乐鉴赏课作为一门选修课很少受到重视,导致课时被压缩,教学目标很难顺利达成,学科体系尚未建立,教学效果自然无法提升。此外,学校还存在“重视技能知识教育,忽视素质教育”问题,各个高校在生源、人才与课程设计等方面,为了提高本校声誉与教师晋升,对专业课程和重点课程给予高度重视,对鉴赏类选修课的重视度较低,许多院校教管人才对鉴赏类课程性质的了解不足,在课程建设、督管与评价等方面常常流于形式。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当

在教材内容方面,音乐鉴赏课属于大众艺术类课程,全国尚未制定统一的教材与教学大纲,大部分高校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或其他应用率较高的出版社的材料进行教学,但此类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难度较大,很容易打击学习积极性,与音乐鉴赏课程的赏析与体验宗旨相背离。在教学方式方面,大多数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许多教师仍采用“一言堂”的硬性讲授法,对教学理论的把握不足,无法充分体现教学特色与目标,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全面发展,对教与学均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忽视思政融入

在硬性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师常常忽视思政融入,为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带来阻碍。鉴赏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如发散性、感性思维,强调的是心灵体验,通过自身对音乐的体会与感悟达到内心的共鸣。鉴赏课需要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才可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果。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鉴赏课仍沿用传统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学生个人情感的表达,难以实现思政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升。[2]

三、课程思政下音乐鉴赏教学的改革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大院校开始加强对艺术教学的重视,尤其是音乐教学,并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渗透其中,要求教师与高校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将音乐教材内容与课程思政巧妙融合,使学生在鉴赏音乐中提高思政水平。此外,音乐教师还应深刻认识到音乐来源于生活,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开展课程思政,在鉴赏中发挥思政教育价值。在明确课程思政积极意义前提下,为了扭转如今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实践中应积极探索与创新,落实如下改革内容:

(一)营造音乐氛围,优化思政音乐环境

生长与学习环境对个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使个体在无形中接受教育,获得教化。对此,应将课程思政引入到音乐鉴赏课程中,获得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可营造更加良好的音乐氛围,使音乐环境得以优化。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从校园环境着手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学校应借机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开展多样化文体活动,通过此类活动营造浓郁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自然地接受音乐教育。此外,学校还应设置校园音乐背景,优化思政音乐环境,在日常学习间隙可为学生播放不同时期、流派、风格的音乐,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身心得到放松,更加全面地感知音乐,接受熏陶。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应注重此类音乐氛围的营造,在课上设置背景音乐,根据教学内容播放相应的音乐作品,通过氛围营造使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得到放松与净化,在此氛围下促进思政音乐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深入挖掘教材,培养综合素质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主要教学资源来源于课本知识,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应注重对教材内涵的思政知识的挖掘,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此,教师不但要注重音乐教学,还应将教材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与方法,使思政内容得以良好的渗透。高校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中蕴含的资源信息进行挖掘,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方法,在鉴赏教学的导入部分引入多媒体技术,例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由于鉴赏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在鉴赏时容易失去兴趣。对此,教师可将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照片与视频展示出来,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想法,从而引起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激发其爱国之情。通过有效的导入使学生内心情感得以激发,了解当时国土被践踏、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并引导学生联系当前和平安定的生活,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

(三)利用学科特点,深化情感体验

1.利用多样性特点,激发学生情感

人有喜怒哀乐多种情感体验,特别是心灵感应方面的体验。在音乐鉴赏中,高校应融入思政理念,探索新的改革之路,利用音乐要素多样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例如曲式结构、音区、旋律、调性、织体变化、作品创作动机等,使学生拥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苏武牧羊》时,这首音乐展示出苏武“留胡节不辱”的情操,是对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对此,可通过改变演奏乐器、情感基调、调性等要素,将苏武被匈奴人扣押后饱受折磨但仍然坚守民族大义的伟大形象展示出来,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提高思政水平,还可使自身情感得以升华。

2.利用综合性特点,强化情感体验

音乐并非是单纯的音乐,作品中还蕴含着如诗如画的语言和意境,能够引发联想。要想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则需要学生从文学、绘画与意境等角度进行解读,将上述角度作为音乐鉴赏的立足点。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部优秀的古典民族作品时,应做到头脑、眼睛、心、情感并用,对文字之美进行欣赏,还应感受到国画中的透视情境与意识,在交融的情景下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当然,部分音乐作品应放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欣赏,如《十面埋伏》,便要对历史人物、事件与地理条件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只有熟悉楚汉之争,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当时的刀光剑影、千钧一发,进而体会浓重的历史情感。此外,部分音乐鉴赏还应结合相关政治背景,例如,在鉴赏“文革”时期歌曲时,应结合“文革”的特殊历史与社会状况;一些作品的理解还应结合其他知识,如文学、历史、政治与地理等,应针对不同作品的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鉴赏,由此形成思政教育新思路。[3]

(四)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参与

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应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使各项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注重实践活动的多元化开展。在活动组织中,教师应注重各项资源与力量的应用,争取更多主体的支持,为音乐实践开展提供更多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使音乐实践活动得以普及,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一方面,借助节日契机开展活动。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借助节日契机开展教育活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与实际情况,认真策划各项活动,确保音乐实践活动高效开展。此外,学校也应对此类活动开展给予支持,最好由校领导牵头组织开展大型音乐实践活动,例如,校园歌手大赛、原创音乐作品大赛等。在大赛举办中,对学生开展思政引导,使其积极参与和表现,创作出更多带有正能量的作品。另一方面,依托思政教育开展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参与活动中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力与应用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借机进行点播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艺术熏陶,启发思想,与作品生产情感共鸣,由此提高思想认识高度,在优秀音乐作品的熏陶下获得全面发展。[4]

(五)借助网络技术,拓展鉴赏渠道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鉴赏教育可借助网络渠道拓展学习路径,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自觉利用网络载体对音乐引入形式进行创新,强化对学生的思政引导,以此提高其思政水平。同时,还可借助网络渠道为学生提供音乐服务,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且内容十分丰富灵活,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将网络、思政与音乐鉴赏三者联系起来,便可利用网络手段促进三者有机融合,为教育改革开辟新的空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校园网为载体建立音乐服务,借助服务器将高雅的音乐作品推荐给学生,通过这种引导使学生获取更多正能量的音乐作品,对其思想进行启发与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抖音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交流音乐感悟,为师生情感交流提供平台,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实施针对性的思想引导与教育,大力推动学生的思想进步。[5]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音乐鉴赏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应将思政教育引入其中,通过优化思政音乐环境、深入挖掘教材、开展课外实践以及借助网络技术等方式,使思政教育与音乐鉴赏教育有机结合,二者发挥合力,强化学生艺术鉴赏与评价能力,达到理想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敏.”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音乐鉴赏教学探究——以《黄河大合唱》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8):43-44,49.

[2]刘俊纬.”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9,312(12):181.

[3]陈也,张逸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9(1):61-64.

[4]薛丽丽.慕课背景下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改革[J].当代旅游,2019(10):96-97.

[5]曹桢.利用音乐欣赏实现思政教育的新思路[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9,19(2)203-205.

作者簡介:李冰(1980—),女,山东青州,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