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网:在抗洪一线发挥融媒智慧与担当精神

2020-12-18萧济康

出版广角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新华网汛情抗洪

【摘要】  2020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汛情,新华网迅速行动起来,在导向上执行严格标准,在内容上下功夫,在传播上做文章,不仅将抗洪一线的报道搬到了全媒体端,还传递了万众一心的抗洪精神,为打赢防汛救灾的硬仗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撑。

【关  键  词】新华网;抗洪一线;融媒智慧

【作者单位】萧济康,武昌理工学院影视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0.020

2020年汛期,受接连降雨影响,南方多地上调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汛情就是“战情”,新华网各地方频道迅速行动起来,靠近和还原新闻现场,展现了一线官兵、干部和群众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抗洪精神。在这次汛情“大考”中,新华网在坚守立场性、新闻性的基础上,从受众思维出发,在传播内容、形式、渠道上推陈出新,成为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内容挖掘和创新传播的典范。

一、及时发声,在导向上执行严格标准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需要发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导向上执行严格的标准。新华网在抗洪救灾报道上,始终牢记新闻报道原则,注重新闻报道技巧,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开阔视野、专业度与权威性。

1.深入抗洪一线,离新闻现场更近

2020年,为做好抗洪救灾宣传,许多媒体改变了原有的工作安排,投入这场“战情”中。相比地市级媒体,新华网有足够的资源和经验制作大型报道,但要进一步具象化地展示汛情发展和救灾情况,必须靠细节“说话”。有代表性、有内涵的细节,隐含在宏大的场景之中,如何捕捉和发掘,新华网以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深入抗洪救灾一线。在这次汛情中,新华网记者与抗洪人员并肩作战,不顾个人安危,勇于迎難而上:有的最先奔赴抗洪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有的跟随防汛人员,熬夜值守堤坝;有的24小时投入工作,根据实地情况及时做图文、开展直播报道……他们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扛起新闻记者的使命担当,展现了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如8月9日的报道“与‘老天抢时间的‘神行太保”,既有“李郢村的蓄洪区有3000多亩、长达五六公里”这样的精确数据,又有李郢村党支部书记张斌巡堤查险的“最美肖像”,还有“戴着草帽,在退了水的农田里埋头清理垃圾,平整土地”“带头的男子皮肤黝黑,满头大汗”等鲜活片段。这些细节彰显了基层干部的抗洪温度,展示了特殊时期的难忘记忆,是深入挖掘现场的成果,体现了记者团队的脑力、眼力、笔力,可以说,这样的观察和采访有方法论价值。

2.摒弃捷径,踏实讲好新闻故事

移动传播时代,话语参与主体日益多元,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如果仅仅是陈述事件,无法体现叙事的丰厚完整,也无法打动和感染受众。在新华网看来,讲好新闻故事,没有捷径可走。新华网以专业的叙事表达方式和技巧,将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融合,提供了讲好抗洪救灾故事的新示范。在人物的塑造上,新华网善于运用平凡人物展示时代图景,使报道富有人文性与美感,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如在“战洪魔 保安全:聚焦2020防汛救灾”专题报道中,有安置点里的志愿者,有抢筑圩堤的工人,有忙着补种抢种的农民……他们以平凡人义举和亲身经历,为叙事带来更多可信度,彰显了可以凝聚人心的力量,展示了丰富多元的抗洪救灾人物群像。在行为的展示上,新华网将细致的人物叙事嵌入其中,大量报道的叙事逻辑都是“以小见大”的,其将人物的微观行为与抗洪背景融合,增强效果,如8月14日的报道“安徽巢湖:灾后重建有序进行”,用一组巢湖市银屏镇钓鱼村村民在家中进行灾后清理的图片,展示了当地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进行,将灾后重建的大气象与人物的感受联系起来,给抗洪救灾故事增加了厚度。

3.注重选题和报道视角,坚持正确价值观

作为主流媒体,新华网在抗洪救灾报道中注重选题和视角,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与主流媒体的新闻立场有关,还与全民抗洪的使命、意义密不可分。作者随机抽取47篇新华网的抗洪救灾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在选题上,47篇抗洪救灾报道以“防汛应急响应”“扶贫产业”“农业生产”等宏观议题为主,注重宣传性与立场,体现了新华网的开阔视野。这些报道在中观层面上,强调汛情预警、一线直击和救灾行动解读,体现了专业度与责任意识;在微观层面上,对抗洪英雄、防汛群众等普通个体关注较多,对全力排险、城市保供等呈现较少,立体全面、张弛有度,既避免受众对抗洪救灾前线情况产生担忧恐慌心理,又能以有效的形式去说服、感染受众,让整体报道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力度。

二、以受众思维为出发点,在内容上下功夫

新华网的抗洪救灾报道以受众思维为出发点,以数据化思维、可视化形式、创新化手段去争取受众、贴近受众、留住受众,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

1.以数据化思维争取受众

防汛救灾报道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性,媒体在报道中很容易出现“受众思维缺少症”“生产水平低下症”“价值释放单一症”。如何在专业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一线新闻信息广泛覆盖的同时,做到提质增效?这就要以数据化思维争取受众。2018年以来,新华网加速建设数据整合工程,不仅实现网内资讯资源、产业资源数据化,还积累了覆盖受众行为记录、反馈信息、内容生产的庞大数据,成为衡量受众需求、提供精准服务的基础。在2020年抗洪救灾报道中,新华网将大数据成果充分应用到新闻采编发的全过程。以新华网客户端为例,其内容团队先利用云计算、音视频通信、数据交互等技术,进行受众数据挖掘与信息解读,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再对与抗洪救灾相关的新闻采访、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为受众定制个性化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内容制作成本,还让受众感到新奇和感动,为抗洪救灾报道争取到了一大批忠实受众。

2.以可视化形式贴近受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长期接触视频,逐渐形成了视觉化的阅读和消费习惯。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相较于传统的文字稿,受众更青睐可视化的报道形式。新华网的抗洪救灾报道采取积极的策略,其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都强调以可视化形式贴近受众。如新华网的抖音号自2020年6月26日以来连续推出86期短视频作品,形成“防汛救灾战洪魔”专题。每期短短十几秒的视频,不仅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各地抢险的最新进展,还以朴素的画面、优质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截至2020年10月,这些专题短视频收获约9055.7万的播放量。该专题之所以能引发全网关注,除了主题鲜明、紧抓当下热点,还在于其内容风格、呈现形式富有时代感。如第3期“1998与2020抗洪一线”采取纪录片风格,不仅以精致影像激起观众对1998年抗洪救灾的回忆,拉近受众距离,还将1998年与2020年的抗洪一线画面进行对比,从而凸显更多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细节,让观众在多元的内容、创意中找到解锁中国取得不凡抗洪成就的“钥匙”,凸显“时间在变,人民子弟兵的守护不变”这一主题,因而在短短2周内便收获4.2万次点赞。

3.以创新化手段留住受众

在主流媒体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一些报道受定式思维影响,虽然制作精良,但存在创意苍白、内涵空洞和同质化问题。为提升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创意水平,新闻媒体应不断提炼内容,策划更好的报道方案,以实现更好的报道效果。在2020年抗洪救灾报道中,新华网打破传统定位,积极引入先进媒体技术,开发契合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不断增强报道吸引力。如7月10日新华网官方微信号推出的“卫星地图看洪灾:为何湖北易发洪水”,就“荆楚大地为什么洪涝频发?”“‘江‘湖关系有多复杂?”等问题进行细致解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稿件制作过程中,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思客”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合作,制作出“湖北、湖南地势示意图”“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湖北地形示意图”等一系列直观、精细、专业的卫星地图。这使得稿件的最终呈现更具体验感和科技感,既打破了一般科普稿件单调化、长篇幅的局限性,又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性和创造性,能够延伸受众的空间感觉和认知想象,让受众深入了解本次汛情的严重性,深刻理解“为何湖北易发洪水”等问题,使报道变得更具代表性和可读性。

三、构建全媒体新格局,在传播上做文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兴起和传播格局的复杂化使得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渗透力逐渐变弱。新华网的抗洪救灾报道,力求在传播渠道和传播主体上双向发力,扩大受众覆盖面,增强传播效果。

1.围绕“两微一端”,打造新媒体矩阵

自媒体融合转型以来,新华网已初步建成以“两微一端”为中心,与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发力的新媒体矩阵。目前,新华网仅微博粉丝就突破7249万,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潜力巨大的价值传播“生态圈”。新华网的抗洪救灾报道充分利用了这一新媒体矩阵。在生产阶段,新华网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将相同的新闻素材进行差异化加工,制成适配新华网各个新媒体平台的抗洪救灾报道,有效实现内容增值。自2020年入夏以来,新华网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共计发布抗洪救灾相关报道1000余条,打造多个“爆款”产品,总阅读量达到2.8亿次。在分发阶段,新华网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抗洪救灾”报道的多屏共振。由此,新华网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分发,扩大了内容优势,打破了时空限制,不断增强传播效果。同时,各平台之间互为补充、互为依托,在内容上构成一幅完整的抗洪救灾报道图景,在传播上发挥了聚合效应优势,提高了新华网的相关报道的用户触达率。

2. 多主体共建,打通全媒体通道

主流媒体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要想拓展传播空间、扩大信息覆盖面,就必须丰富传播主体。新华网的抗洪救灾报道传播,构建了全媒体通道,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首先,新华网依托新华社的资源及影响力,与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的网站、客户端及社交平台联动,同步推送抗洪救灾报道,有效增强了传播力度。其次,新华网以全国上百家地市级媒体为合作对象,打造了抗洪救灾报道的多媒体空间。尽管地市级媒体存在产业空间小、辐射范围窄的短板,但其拥有本土化、区域化优势,可帮助受众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新华网与其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新华网通过新媒体平台“新华号”征集内容、宣发报道,不仅打破了报道传播的“孤岛生态”,还提高了主流媒体的受众触达率。最后,激发受众主动性,搭建交互空间。新华网在微博发起#抗洪防汛#等话题,让受众的各种问题、建议、感受通过话题快速聚集起来,形成辐射全网、线上线下的全媒体联动,这既是在特殊时期稳定民心的有效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发声。新华网通过全媒体通道,最终实现了新闻产品的多渠道分发和价值释放,为报道的二次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3.谨防“流量陷阱”,坚守价值传播

当下各类型的媒体对受众时间和注意力资源的抢夺愈发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流量焦虑”。然而,新华网意识到低质的流量、失焦的算法不利于媒体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始终谨防“流量陷阱”。在此次汛情“大考”中,新华网的成功实践表明,主旋律也可以收获“高流量”,价值传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回顾此次汛情“大考”中新华网的传播探索,不难看出,新华网并非一味排斥“流量”,而是赋予算法正向引导。在抗洪救灾报道的创作与传播中,新华网从战略高度、专业维度和情感角度寻找切入点,为报道寻找合适的呈现方式,丰富传播形式与途径,不断扩大影响力。同时,在AI写作和算法大行其道的今天,新华网摒弃低质、低效的“流量”,不盲目服从于受众需要,始终坚持专业度,捍卫品牌形象,在报道采集、分发、生产阶段,层层做好品控,对内容质量严格把关,不断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控制力,壮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总体来看,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主流媒体的应尽之责,同时也考验着主流媒体的策划力和反应力。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汛情,新华网在导向上,始终牢记新闻报道原则,注重新闻报道技巧;在内容上,以数据化思维、可视化形式、创新化手段争取受众、贴近受众、留住受众;在传播上,力求在传播渠道和传播主体上双向发力。新华网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还打造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挖掘内容和创新传播的新示范。

参考文献

[1]李春梅,张瑞洁. “媒体+文创+科技”开启融媒体产品创新交互模式——以新华网首创“瓷文化”IP为例[J]. 传媒,2019(20):61-63.

[2]张红艳. 短视频传播正能量策略分析——以“新华网”短视频为例[J]. 传媒,2020(6):60-71.

[3]欧阳云玲,郭馨泽,张庆庆. 新华网数据新闻框架构建分析[J]. 中国出版,2019(22):49-52.

[4]陆小华. 激活发现力:重大庆典直播内容挖掘与创意提炼[J]. 新闻战线,2019(17):69-76.

[5]赵慧,刘宗元. 党媒会议报道的创新实践——以《人民日報》十九大报道为例[J]. 传媒,2018(2):58-59.

[6]方洁,胡杨,范迪. 媒体人眼中的数据新闻实践:价值、路径与前景—一项基于七位媒体人的深度访谈的研究[J]. 新闻大学,2016(2):13-19+147.

猜你喜欢

新华网汛情抗洪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汛情形势严峻,各地受灾严重
中自协、新华网、行者,共同发布骑行大数据报告
抗洪中的共青团
汛情严峻,环保部门全力确保环境安全
国家防总:有力有序有效应对超常汛情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