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民族文化
2020-12-18任炫炯贾争慧
任炫炯 贾争慧
【摘要】钢琴套曲《四季》是柴可夫斯基标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中大多包含了俄罗斯的文化元素,饱含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四季》这首作品由12个乐曲构成,充分描述了俄罗斯一年12个月中的极其不同的风景,无论人文或是景色,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俄罗斯四季变幻之美。本文旨在对作品的文化背景与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对作品进行景观及人文的阐述,并通过对主题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文化。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019-03
【本文著录格式】任炫炯,贾争慧. 浅析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民族文化[J].北方音乐,2020,10(20):19-21.
一、作者简介及作品写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将俄罗斯音乐的特点与自己的创作技巧巧妙地融为一体。
19世纪下半期,农奴制瓦解,资本主义亟待扩宽各领域,而这种需求也使得俄罗斯各民族文化领域进行了更多的交流。民族文化的活动家大力宣扬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性。1975年,柴可夫斯基因《天鹅湖》的空前成功,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作曲家。《四季》这首作品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1875年12月,柴可夫斯基受《小说家》主编杂志社邀约,为12个月所写作了一部钢琴套曲,并且每个月都配了一首诗。基于此,柴可夫斯基运用俄罗斯的民间元素,创作出了《壁炉边》《狂欢节》《云雀之歌》等十二首作品。每一首作品饱含着他对家乡的热爱,每一首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俄罗斯的民俗风情,以及他们的生活情景。
二、俄罗斯民族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俄罗斯景色与人文在作品中的体现
俄罗斯疆域辽阔,地跨亚欧,但大部分国土面积居于北半球,天气寒冷,因此,在学习这部作品时,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俄罗斯这一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人文景观以及在劳作中对生活充满的热爱之情。
在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将俄罗斯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尽收眼底。一月的壁炉边表现了俄罗斯人在寒冷冬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取暖、嬉笑玩闹的场景,亦说明俄罗斯冬天之寒冷。云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代表春天的到来,跳动的音符与三连音将云雀在树上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妙的声音触人心弦。俄罗斯春天来的有点晚,四月份,松雪草才悄悄地从土地中钻了出来,那小小的却坚韧不拔的植物,预示着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俄罗斯人经常用它来表达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这一破土而出的景象,让人不得不为其所动容。清净之夜即白夜,这是一种特有的自然景观,由于纬度高,即使太阳落下但天并不会完全黑下来,俄罗斯的大部地区都会出现此现象,作者将这一现象写入作品中,无不表达出它对家乡的热爱,乃至将其写入作品中。《船歌》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其运用的民间曲调、悠扬旋律,無不展示了作者在家乡感受到的游船的悠然自得,而六月的风与天气都是那么的刚刚好。《秋之歌》的音调哀转、委婉,虽没有通过对大自然状态的各种模仿,但却仍旧传递出一种萧瑟、凄凉之意,让人颇感惆怅。在俄罗斯的冬天,积雪十分深厚,因此马车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白茫茫的土地上,马车飞驰而过,地上的朵朵雪花激起,马车上的铃铛声声作响,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跃然纸上”。
人文景观也是那么的不甘落后。二月份的狂欢节是属于所有人的,大家载歌载舞,向上天祈求来年的丰收,这一节日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春节”,可想而知这一节日的盛大。而狂欢节的音调及特征也是那么的欢快、热烈与愉悦。七月和八月是俄罗斯人民辛勤耕作的季节,这两个月大家要打理农田、收割果实,这两个月的描写也采用了很多的民间音乐与舞蹈因素,讴歌了每一位辛勤劳作的俄罗斯农民,同时也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描写。俄罗斯人骁勇善战的性格一直存于我们脑海之中,快速的节奏音型将我们带入到紧张的狩猎当中,狩猎者在树林中追逐猎物的场景出现在眼前,好不气派!圣诞节不是它的传统节日,但它仍然在俄罗斯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辛苦忙碌一年的人民在这一个节日中欢歌笑语,跳起了圆舞曲,展现了一幕幕热闹非凡的场景。
柴可夫斯基对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描述,描绘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描写了人们的各种状态,他是将俄罗斯的文化深深映在骨子里的人,作品中运用多种俄罗斯民间因素,表达了对祖国及人民的热爱。
(二)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作品中的体现
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本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作者的创作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他所引用的具体的民族歌曲与舞蹈,这是由于柴可夫斯基对民族音乐进行过收集、整理、归纳,而不是照搬,因此他的作品又无一不体现着俄罗斯民族音调的风格,从和声、曲式、曲调各方面都可以找到民族音乐的影子。
俄罗斯的民间音乐曲调受语言形态的影响,在作品中多用#4和b7,展示了俄罗斯人幽默的、说话跳跃的特性。这一特质在格林卡以及“强力集团”的作品中也运用颇多。作者将这一特征加入音乐创作中,不仅在调式上大多采用,在临时音上也大量运用。这样使得音乐更加贴近生活,更是成功地描绘了一幅俄罗斯人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如第二首作品狂欢节就运用了大量的b7音,在1-6小节中所有“7”都采用了b7,既展现了狂欢节中人们载歌载舞的场景,同时也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对生活深沉的爱。在九月狩猎的这首作品中,采用G大调,在第46-48小节也出现了许多b7,展现了狩猎时的紧张感,同时也更好地展示了俄罗斯音乐的民族性。
复调音乐也对其文化有影响,如在俄罗斯民族音乐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混声合唱歌曲,它是由一人进行领唱,之后男女声进行和之。柴可夫斯基常常将它运用于作品中。第十首《秋之歌》运用复调较为鲜明,在作品的开头多使用半音进行与三连音,复调因素体现在第22小节-29小节中,音乐音调呈转调特质,这一“二重唱”仿若一对男女深情互诉。而正因作品声部间的转换与变化,使得音乐更添一层伤感。作品的整体感受正如秋季给人以萧瑟、伤感之意(见谱例1)。
下行二度的使用也是俄罗斯音乐中的一大特点。在俄罗斯民族音乐中,二度级进下行,往往有“伤感”之意。如我们所熟知的民歌《一棵白桦树静静伫立在原野上》,就是使用下行二度的音调(从五级音级进下行到主音)。柴可夫斯基经常使用这一手法,而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十月——秋之歌与民歌极其相似,作品运用了级进下行的技巧,展示出“秋风萧瑟”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同时映射出俄罗斯秋天的萧索,亦将俄罗斯秋天的景色在我们面前铺开来(见谱例2)。
作品中应用的纯四度跳进的手法也是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重要特色。跳进的运用,通常为了突出乐曲中的鲜明特征。在马车上这首作品运用的跳进手法,使十一月份飞驰的马车行驶在路上,不断将地上的雪花弹起的场面跃入眼前。而作品的开头左右手运用相同音进入,并运用切分的节奏型,加强了音响效果。作品中大量純四度跳进旋律的使用,在其中也融入了民间音乐风格的曲调特点,更体现出了俄罗斯特有的鲜明特征。
这部作品多首乐曲都运用了转调的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愈加贴合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征。在俄罗斯,小调色彩居于主体地位。而这部作品中有六首的调性为小调,其余的作品则是调式进行不停的转化。如七月,作品在首段结束时,调式由bE大调转为了c小调。而即使是由小调开始的,但它的调性也会不停地变化。八月这首作品就是由b小调开始,离调为e小调,后到a小调,进行了不断的变化,而它转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符合俄罗斯音乐中的民族特色。运用这一技术技巧,使得音乐的情感更加强烈,更具感染力,更直观、直接地从音响效果中体会到俄罗斯独具的民族魅力。在弹奏作品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调式的转变,不能一味地仅关注练习的正确性,练习中把握离调与转调的音乐风格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弹奏作品,更加贴近俄罗斯风格。
“俄式三段体”的结构也是其典型特征。俄罗斯古典民歌曲式为二段体或三段体,副歌反复的成分较多。作者创作的这部作品中有八首乐曲为简单的三段式结构,而其他四首乐曲虽较为复杂,但究其根本,仍与俄罗斯的三段体结构相契合。以《四月松雪草》为例,A乐段为bB大调,由三个乐句构成,B乐段为g小调,进行了展开,使织体更加丰富;再现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结尾由三个乐句构成,且由变格终止结束全曲。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乐句篇幅较短,除了因为发表的问题——篇幅不能过长之外,其深层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中曲式结构仍以民歌曲调为主,以此更好地表现俄罗斯音乐的民族特性。
(三)俄罗斯舞曲的节奏节拍在作品中的体现
俄罗斯文化不仅体现在音乐上,各种各样的舞蹈节奏型也是影响其形态的主要因素。俄罗斯人民热情、奔放,大部分舞曲热烈欢快,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静谧的时光。因此,本作品中的节奏类型一般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平缓、宁静,另一类为热烈、豪爽。而这两种风格与所写的季节相呼应,表现出在不同季节或不同节日中,俄罗斯人民对生活的不同感受。这些节奏类型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
作者笔下二月的狂欢节(又称为谢肉节),其实是俄罗斯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意味着春耕劳作的开始,人们在这个节日载歌载舞,欢快庆祝,祈求今年风调雨顺。《狂欢节》不仅运用#4和b7的临时变音,还运用了俄罗斯民间舞蹈的节奏型、2/4拍近似波尔卡的节奏型,将一幕幕欢欣鼓舞、兴高采烈的场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跳跃的音符、跳进的旋律,尤其是B段后半拍的强音,更是将场面推向高潮,让人沉浸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见谱例3)。因此,在弹奏作品时,我们不仅要跟随作品所标注的方式进行演奏,同时还要注意模仿这种民族舞蹈所特有的节奏型与节拍韵律,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贴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七首作品刈者之歌,4/4拍,为表现民歌不对称的特点,在主部中运用两个七小节乐句将主题表现出来。之后,运用类似劳动号子的旋律,将劳动中所进行的劳作过程以节奏型的方式展示出来,展示了一幅热火朝天的收割景象。再现部分左手出现了三连音,仿若一个个农民在田地里不停地耕作、辛勤劳动的场面。首段与再现段左手织体的变化,表现了不同的风格,让我们感受到田地中农民劳作的艰辛,也更展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细腻的刻画。
舒缓的音乐一般存在于优雅的六月,一只小船在河上飘来飘去,那宁静的画面瞬间让人感受到时光静静流淌的美好,这首作品名为船歌。船歌这一体裁起源于威尼斯,普遍为6/8拍或12/8拍,但作者在这首作品中却运用了4/4拍。而这种运用却没有破坏船歌这一体裁的特点,反而添加了一丝3拍子所没有的感觉。作者在开头的引子中,每小节最后一组音运用两拍的形式,制造出了小船在河上飘荡的状态,增添了一丝悠扬。中部后半段出现3拍子的节奏,同时和弦音与重音加入,此时的感情更加浓烈。再现段则继续沿用相同的织体,但同时在伴奏中加入了复调的元素,这也是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征之一,这一技巧的运用,音乐所展示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俄罗斯人民在船上悠闲自在的美好场景。
除上述作品外,作者还将俄罗斯民间舞蹈特点的节奏节拍运用到了其他作品中。如:四月,为6/8拍,舞蹈的基本节奏,全曲节奏型都由左手柱式和弦的固定伴奏音型构成。五月则是使用了较少使用的9/8拍,中部转为2/4拍,让节奏有一些不同的变化,表达对家乡这一景观的无限赞扬。八月收获采用的仍为常用的6/8拍,但弱起节奏为音乐增添了不少动感,使音乐在舞蹈形态的律动中展示得活灵活现。作品依旧是3/4拍,圆舞曲的表现形式使人们感受到了劳作一年后的放松状态。各种体裁的舞蹈,将俄罗斯生活的各个状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使人们在动感的音乐中感受到舞蹈的美妙。
三、结语
俄罗斯音乐作品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作为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将一幕幕极其生动的情景为我们展示出来,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俄罗斯音乐的美丽,也了解到了俄罗斯的风情。但这首作品旋律的优美以及各个季节描绘的异域风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将自己所看、所想、所思的情感深深地加入进这首作品中,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帧帧或欢快,或优雅地场景,也表述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正如B·B斯塔索夫指出:“……我们这一时代,对于真正的、有特定内容的音乐作品的要求正越来越强烈。”
参考文献
[1]李媛.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民族特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刘静.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斯拉夫情结[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刘广抒.从钢琴套曲《四季》看柴可夫斯基音乐中民族音调的运用[J].大舞台,2012(10):75-76.
[4]尤云飞.论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俄元素[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М·Р·泽齐娜,Л·В·科什曼,В·С·舒利金.俄罗斯文化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М·Р·泽齐娜,Л·В·科什曼,В·С·舒利金.俄罗斯文化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18.
作者简介:任炫炯(1996—),女,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