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师园及周边街巷环境预防性保护研究

2020-12-18莫纪灿贾星星

园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街巷巷子预防性

莫纪灿 贾星星 李 岚

整体性保护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重要原则,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研究也恰是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题中之意。然而,当前对于园林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往往只停留在规划调控阶段,很少有对遗产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更起不到对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文章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和仪器测绘等方法,以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为例,通过梳理网师园整体性保护特色和不足,论述网师园与周边街巷环境的空间关系、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基于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原则和园林遗产预防性保护内涵提出网师园“园宅巷一体”的保护理念及相关建议措施。

古典园林;网师园;街巷环境;预防性保护;整体性保护

整体性保护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重要原则,《威尼斯宪章》将历史古迹的概念从纯粹的建筑古迹拓展到了城市、园林和历史地段等,《佛罗伦萨宪章》指出“历史园林必须保存在适当的环境之中”[1-2]。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五次大会通过并发表了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西安宣言》对周边环境(Setting)作出了全面的、正式的概念界定,一方面从有形的物质空间环境上界定为直接的和扩展的环境,另一方面从无形的非物质价值意义上,界定了周边环境是构成遗产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3]。此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理念也推动着保护概念外延扩大至历史街区和历史城镇、村落,乃至城市的整体历史环境,又进而兼及文化景观、遗产区域等[4-5]。

1. 网师园现状图

预防性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议题,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届艺术品保护科学方法研究国际会议。然而对于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则是近10年才开始被关注。2009年,关于文物古迹遗址预防性保护、监测和日常维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成立可以被视为一个里程碑,2011年,在南京召开的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国际研讨会为国内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的传播提供了契机[6-7]。尽管有学者指出,国内预防性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概念推广阶段[8],但对于园林遗产[9]预防性保护而言,遗产周边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非凡的意义,有必要在理论发展之初就被单独谈论。鉴于此,本文依据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原则和预防性保护的内涵,以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为例,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查和仪器测绘[10-11]等方法,探究古典园林及周边环境预防性保护策略。

1 网师园现状与历史沿革

网师园位于苏州市城区东南部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与西边的沧浪亭遥遥相望。南部临沈德潜故居,东邻圆通寺,现面积约6 666 m2。网师园面积虽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是苏州中型园林的代表之作,被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是以少胜多的典范”[12](图1)。

网师园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相传前身为史氏万卷堂,真正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网师园至少7次易姓,有8姓园主,直至20世纪50年代,网师园归国家所有,建国后又几经兴废,最终于1974年以“网师园”为名重新开放。1982年,网师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同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一同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例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街巷环境中的网师园

2.1 宅园一体的城市私园

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当中绝大多数为城市私园中的宅园类型[13],网师园则是宅园一体格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4]。网师园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史氏万卷堂,魏嘉瓒所著《苏州古典园林史》中有道,万卷堂南有花圃,名“渔隐”。可见当时的万卷堂就已具备宅园一体的格局。如今的网师园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图2),中部主园的山水及建筑格局大体保留了清乾隆时期瞿氏网师园(“衢园”)的旧貌,东部住宅区为清光绪时李鸿裔父子增建[15]。

2. 网师园宅园一体格局

3. 住宅区建筑山墙构成水池东岸背景(曹绪荣 摄)

网师园住宅区前后三进,依次为大门门厅、轿厅、大厅(即万卷堂)和花厅(即撷秀楼),一连串密集的建筑布置极大地解决了园主一家生活起居的需求,也为园林中部和西部留足了山水庭院空间。网师园的大厅和花厅均为两层高建筑,二者西侧即是园林的山池主景区,原本可能因高耸的建筑而削弱园林自然意趣的缺憾,也因建筑柔美的山墙和山池花木的合理布置而形成如今网师园的标志景观(图3)。住宅区西部即主园,可由轿厅折西到达小山丛桂轩,轩北为黄石大假山,分隔了小山丛桂轩和水池,使之与蹈和馆、琴室形成相对独立的庭院。该区是园主居住宴聚的小庭院,也可看作住宅区的延伸。从撷秀楼西折便到达“射鸭廊”半亭,眼前便豁然开朗,已身处山池主景区,这里也可视为内眷进园的入口。由撷秀楼向北可到达梯云室前庭,该处为解放后修建[16]。

私家园林是园主企盼归隐山林的精神家园,其中宅园也是园主与其家眷共同生活的场所。网师园虽几经兴废、几易园主,但宅园一体的格局却从一而终,完整地反映了历届园主人的生活轨迹。古典园林可游可居,同时也是园主会客宴请的场所,网师园宅与园整体保护是对这些功能的真实留存,是保护古典园林原真性的言中之意。

2.2 网师园与周边街巷环境

如今的网师园宅门南邻阔家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合成门前广场,这里也是现在进入景区的入口。园门东侧有侧门,入门处与门厅、轿厅相连;向北循长廊可达梯云室前庭。游客到访网师园(图4)通常循两条路径:一是由十全街向南进入网师巷,西折而南达阔家头巷,沿阔家头巷向西过辕门到达门前广场,由北侧宅门入园;二是由带城桥路向东进入阔家头巷,循阔家头巷向东经西侧辕门到达门前广场。途中分别经过圆通寺和沈德潜故居,二者现在皆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网师园后门设在梯云室东侧弄堂尽头,园门正对网师巷,游客从后门出园,复行数十米便回到十全街。出网师园后门西侧为现网师园瓷器馆,建筑外墙落在网师巷,其后为现网师园办公楼,沿网师巷一侧为商铺。网师园紧邻阔家头巷,除宅门与门前广场外,沿巷是高约4.5 m的围墙,缘墙栽植竹子,现网师园西南角设有边门,园墙内由东向西依次为铁石山房、琴室小庭院、卫生间和一处小庭院(图5、6)。

4. 网师园冬景(曹绪荣 摄)

5. 网师园“园宅巷”空间关系与周边用地类型

6. 网师园“园宅巷一体”格局剖面图

网师园与其周边街巷环境相互依存,如今网师园入口和出口分别落在阔家头巷和网师巷上,同时两条巷子也是园林的边界之一,网师园在整体上镶嵌于街巷环境当中;两条巷子还是网师园与城市道路相连的路径,是旅游者到访网师园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阔家头巷与网师巷也因网师园的相关保护要求而得以保留部分传统风貌,阔家头巷与网师巷西侧基本保留了传统民居(《苏州园林保护规划(2016)》划定网师园保护建控地带)。如今在两条巷子中,沿街商铺主要分布在网师园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园林遗产旅游对街巷业态的影响。

2.3 街巷环境与网师园原真性

根据清同治到光绪版的《姑苏城图》显示,王思巷与阔街头巷道路走向和位置关系都与如今网师园相邻的网师巷和阔街头巷基本一致(图7)。此外,有文献还推测“网师”二字最早就是清乾隆时园主以园林当时所处的“王思巷”而命名[17]。

如今的网师巷全长约177 m,北段曲折变化,南段笔直幽静,由十全街进入网师巷需3次折东。网师巷北段较宽,两侧墙体间距约为5~8 m;南段较窄,宽度约为3~4.5 m。阔家头巷连接带城桥路与南石皮弄,以网师巷为界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上坐落网师园、沈德潜故居和圆通寺,两侧多为传统民居建筑和巷弄,形态笔直而宽度变化有致;东段两侧现已皆为现代住宅区,形态通直无变化,本文只讨论阔家头巷西段。阔家头巷西段长约198 m,从带城桥路向东进去阔家头巷,依次经过沈德潜故居、沿街商铺、网师园南园墙、网师园门前广场、圆通寺前庭、民居建筑到达与网师巷交叉口。沈德潜故居、网师园和圆通寺皆跨巷留出门前空间,圆通寺门前退让留出空间栽植矮灌木。阔家头巷宽度变化有致,宽处如沈德潜故居、网师园、圆通寺门前分别留出约9.5 m、13.5 m和16 m长空间,最窄处仅约2.5 m。巷子空间时而开阔,时而紧凑,近200 m的长度里变化有致。

城市私园既满足了园主希望归隐山林的隐逸之志,又体现了古代文人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能让园主人在享受山林野趣的同时又不受生活不便之苦,蕴含着古代文人既非“大隐住朝市”,也非“小隐入丘樊”,而是隐于园的“中隐”思想[18]。此外,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也日趋紧张,加之古代封建王朝皇权的不断加强,文人造园用地面积不断缩小,园林逐渐精巧化,形成城市街巷中的壶中天地景象,网师园也正是这些历史的产物和见证者[19]。古典宅园与周边的街巷环境是紧密共生的关系,街巷环境是网师园存在的载体,也是园中人参与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周边街巷也因网师园的保护需求而得以保留下一部分历史印记。

3 “园宅巷一体”与网师园预防性保护

苏州市有关单位一直致力于苏州古典园林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中确立了“两环、三线、九片、多点”的历史城区保护结构,《苏州园林保护规划(2016)》中划定了各个园林的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园林的周边环境包括临近的街巷都被纳入到了建控范围内。《苏州古城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也从用地性质层面对园林周边环境进行管控。可以看出,如今“古典园林应被保护在适当的环境当中”这一思想已经被付诸实践。

然而,在苏州古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早些年对遗产保护认识的不足,许多古典园林的周边环境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为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而拓宽了传统街巷,古典园林周边被现代化住宅小区和商业楼房包围等。此外,园林保护虽划定了外围建控地带,但对于建控地带的保护和管理相对缺失。种种原因导致古典园林内部保存完好而其周围环境机理和风貌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样无法达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更起不到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作用。本文基于网师园及其周边环境的现状特点,依据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原则和不可移动文物遗产预防性保护内涵,提出网师园及其周边环境预防性保护建议及措施。

7. 清同治到光绪版《姑苏城图》中网师园及周边街巷位置关系(作者改绘自网络)

3.1 树立“园宅巷一体”保护理念

网师园和周边街巷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历史演进中仍旧保留了如今的园宅巷一体格局;周边街巷的保留有助于还原一部分网师园的历史环境面貌,展现网师园作为私家园林宅园,其外部的生活空间和功能;体现古代文人隐逸市井而享受山林的风尚,也反映了明清城市用地收紧而皇权持续加强的历史背景。旅游上,巷子是游客到访网师园的必经之路,网师园也带动了巷子的旅游经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街巷的风貌。

然而,如今对巷子的保护管理只限于将巷子纳入网师园保护规划中的建控地带,这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对网师园“园宅巷一体”保护的理念。若要实现对网师园的“园宅巷一体”保护,首先就要将当前的网师巷和阔家头巷西段纳入园林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当中,呼吁更多人参与到网师园及周边街巷的研究保护当中。对于街巷物质空间的研究和历史文脉的发掘是保护的先决条件,而如今缺乏这方面的工作。阔家头巷有沈德潜故居和圆通寺两处市级文保单位,两条巷子上都保存有多处传统民居,具有良好的传统街巷机理,但如今巷子整体为旧城居民区与现代老旧小区风貌,缺乏传统街巷风貌特点以及感知体验。街巷两侧风貌多源自出入居民的自主行为,富有生活气息但也存在许多不文明行为,如沿街堆放杂物、搭建雨棚和晾衣架等。此外,巷子两侧墙体存在墙皮损坏脱落、随意张贴告示和涂写等现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街巷整体风貌环境(图8)。

8. 阔家头巷西段和网师巷沿街立面图

9. 阔家头巷西段现状

树立“园宅巷一体”保护理念是网师园及其周边街巷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园林遗产预防性保护对网师园及其周边环境之间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监测和周边居民的遗产保护行为。将巷子纳入网师园的日常保护和管理是基于网师园自身特点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要求,也是网师园预防性保护的重要举措。

3.2 保护“园宅巷一体”空间格局和环境风貌

网师园保存着完整的宅园一体格局,网师园周边的网师巷与阔家头巷西段也保存着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和形态。此外,得益于早些年的苏州园林相关保护实践,阔家头巷西段两侧和网师巷西侧保留了部分传统街巷风貌。然而,实地调查发现,巷子中机动车与非机动性随处停放;公共设施如电线杆、电箱、垃圾站等占用巷子空间;巷子两侧居民沿街堆放杂物和私自搭建雨棚、晾衣架和挑出窗框等,不仅改变了巷子原本的空间形态和特征,减少了人行面积,还影响了巷子的整体风貌,减少和分割了原本的天空可视域(图9)。另外,街巷两侧住区的居住条件也相对恶劣,沿街古民居多为房卡房性质,即产权归房管局而房卡持有人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居住面积小而设施老旧,这也是苏州古城民居的通病。苏州古城居住环境富有历史文化氛围,但居住条件恶劣以及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使得很多绅士阶层迁出原本社区,相对低廉的租金又吸引低收入者居住在古民居中[20],使得古民居保护难度加大且难以保留原本街巷的原真性。

保护网师园“园宅巷一体”空间格局和环境风貌需要网师园相关管理部门对街巷环更密集的管理。网师巷和阔家头巷是其所在社区网师巷社区的内部道路,也是巷子两侧居民区和单位的边界,这使得对于网师园周边街巷的管理就要求更深度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妥善处理好周边居民的利益关系。一方面,在街巷环境整治和维护上,如车辆停放问题的处理、公共设施的优化以及街道外立面形象的整治等都需顾及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在周边住房管控问题上,若要保留传统民居居住功能就必须改善其居住条件,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提供给不同家庭居住的可能。究其根本,就是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不能单纯通过约束周边居民以达到网师园“园宅巷一体”保护的目的,最终的结果是让居民感受到居住在遗产周边的获得感,由此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激发居民保护遗产的意愿和行为[21]。

3.3 提升“园宅巷一体”服务功能和文化氛围

网师园和周边街巷环境在功能及风貌上相对割裂。遗产周边环境是居民和游客进入遗产本体的缓冲区,能够提供给到访者遗产的先验感知,增加遗产的吸引力、提高遗产展示作用等[22]。网师巷和阔家头巷虽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良好的民居格局,但如今只有网师园一处旅游资源,游客到访也大多匆匆一游,少有在街巷驻足停留,这也使得周边居民丧失了一部分旅游收益。另外,网师园周边商铺类型单一且内容不足,位置大多分布在网师园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路段,类型主要为旅游纪念品和杂货便利店一类,难以真正满足到访者的购买和体验需求。若想提升网师园“园宅巷一体”服务功能和文化氛围,应做到:(1)从扩大文物资源(如沈德潜故居),提升圆通寺的使用、特色巷弄的开发以及街巷空间的服务设施开始,以此增加附近居民对巷子的使用频率以及增强游客对巷子的形象感知,进而提高网师园周边街巷的活力。(2)逐步将网师园内部的部分功能和特色,转移和拓展到街巷环境中,使得网师园在真正意义上影响巷子的发展和演进,如将网师园的造景艺术移植到街巷环境当中,将网师园的曲艺表演项目拓展到街巷及附近的民居剧场中。(3)合理引导周边商铺的经营行为,帮助商户增收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网师园的游览体验,如与商户合作售卖遗产周边纪念商品、扶植特色餐饮和创意工作室等。

4 结论

本文梳理了网师园整体性保护的特点,通过论述网师园与周边街巷环境的空间关系、历史渊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基于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原则和园林遗产预防性保护内涵提出网师园“园宅巷一体”保护理念及相关建议措施,力求为网师园及周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提供思路。本文着重考察了网师园周边街巷环境的物理实体以及它们与网师园的空间关系,而对遗产周边社区构成和街巷自身历史文脉研究不足,有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

猜你喜欢

街巷巷子预防性
王纬华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
边走边唱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雨中的街巷
印象成都——宽窄巷子
游成都宽窄巷子(外一首)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