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研究

2020-12-18

护理与康复 2020年12期
关键词:深吸气呼吸科康复

李 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 4300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由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引起的,以气流阻塞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肺部疾病,以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1]。临床目前并无可治愈该病的特效药物,患者多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病情,同时配合用药护理、饮食指导、日常生活护理等,以巩固药物治疗效果[2]。但出院后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甚至恶化,影响其劳动能力与生活质量[3]。研究发现,患者病情控制不佳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不到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以及对疾病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遵医行为下降,继续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4-5]。因此,加强患者出院后的监督与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手机微信为载体,通过手机终端继续进行健康教育,以加强患者居家护理期间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达到患者疾病恢复的新型院外延续护理模式,对社区疾病干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本研究将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社区COPD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符合COPD诊断标准[7];经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扩张实验检查确诊为COPD,可熟练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椎:病情处于急性加重期,合并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有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认知障碍或精神异常。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且出院后转入同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2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男33例,女18例;年龄40~68岁,平均(55.45±7.34)岁;小学16例,初中24例,高中8例,大专及以上3例;独居4例,非独居47例;病程3~25年,平均(16.15±7.36)年;病情严重程度[8]轻度22例,中度20例,重度9例。对照组:男35例,女16例;年龄38~67岁,平均(55.53±7.43)岁;小学17例,初中22例,高中9例,大专及以上3例;独居3例,非独居48例;病程3~27年,平均(16.25±7.39)年;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4例,中度16例,重度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随访。出院前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口头健康宣教,告知患者COPD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日常饮食及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向患者分发COPD院外护理知识手册,手册内容主要为常用药物(包括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上呼吸道感染预防(包括日常保暖、出门佩戴口罩等),并发症预防(包括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肺炎、骨质疏松等),生活管理(包括戒烟、充分休息、防寒保暖等),饮食建议(包括食物种类、计算食物热量等)等。出院后将患者资料传送至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值班护士每月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控制情况,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每两周举办义务专题讲座,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邀请上级医院具有多年COPD院外延续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及具有丰富治疗经验的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医生,为患者讲解COPD治疗与护理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控制疾病的重要性,指导遵医嘱用药,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帮助患者提高院外延续护理的依从性。干预周期6个月。

1.2.2观察组

在常规健康教育和随访基础上采取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微信交流群,群成员包括具有COPD治疗经验>5年的呼吸科医生2人、工作年限>3年的呼吸科护士4人、康复治疗师1人、心理治疗师1人、营养师1人和患者,由护士负责群管理,在患者出院当天邀请患者进群,并修改备注。呼吸科医生负责解答患者病情变化和服药的相关问题;康复治疗师负责指导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并解答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疑惑;患者若出现一些负性情绪,心理治疗师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干预;营养师负责患者延续护理期间的营养评估,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饮食指导;呼吸科护士负责解答日常生活方面的护理,每天定时向群内发送用药、饮食、运动等健康教育知识,每天早晚在线解答群内患者的问题;教会患者识别与规避危险因素,每日早上8:00至9:00、晚上7:00至8:00在微信群里发送相关消息、视频、图片或公众号推文,指导患者如何根据天气情况合理穿衣和运动,告知患者在季节交替、空气污染严重时加强呼吸道保护,减少吸烟并避开吸烟人群,空气污染指数高于100时尽量不要外出锻炼,低于50时可多到公园等空气较好的区域慢走,并鼓励患者积极锻炼,推送呼吸训练、广播操、太极拳等视频,要求患者每天晚上在微信群内分享运动步数,发送当天锻炼的视频打卡。干预周期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1.3.1肺功能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使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

1.3.2运动耐力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由2名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检查患者深吸气量及6 min步行距离[8]。深吸气量:检查前2 d患者停用支气管扩张药物,检查时口含接口器,固定鼻夹,平静呼吸,潮气曲线稳定后,进行最大深吸气,再用力最大呼气,记录患者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深吸气量越高表明肺顺应性和吸气肌力量越好。6 min步行距离:患者在长30 m走廊内来回行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行走,每隔1 min给予患者一些鼓励的话语,每3 m做一个标记,直至6 min时终止行走,并计算行走的距离,即为6 min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Mann-WhitheyU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比较

2.2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深吸气量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深吸气量和6 min步行距离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3 讨论

3.1 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社区COPD患者的肺功能

近年来,COPD发病人数持续上升,且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该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9]。而中老年人体质较差,病情控制不佳易出现呼吸衰竭,增加死亡风险[10-11]。为COPD患者开展日常自我管理及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用药,转变生活方式,可减少院外COPD急性发作次数,对提高疾病康复有积极意义[12-13]。常规的随访管理仅是定期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每月次数较少,且只简单了解患者居家护理情况,口头传达康复指导,方法单一,效果不佳[14-15]。手机是当前社会重要的沟通工具,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建立微信群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康复需求,并由呼吸科医生、呼吸科护士、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在线为患者答疑解惑,随时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建议,告知患者保护呼吸道的方法,推送呼吸训练的视频,并监督患者按要求进行肺康复训练,每天群内打卡、分享运动步数,可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保证训练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肺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增强社区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

COPD患者病程长,普遍存在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加之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胸闷、气喘、咳嗽等症状,呼吸能力相对较差,无法一次性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运动耐力较差[16]。常规的COPD随访管理仅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频次少,时间短,无法详细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干预效果普遍较差[17]。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建立微信群,康复医师每天实时在线,指导如何合理进行呼吸锻炼、运动等,为患者解答运动训练方面的难题,适当调整并制定与患者实际更符合的康复计划;营养师定期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给予个体化饮食指导,满足患者营养需求;呼吸科护士定期推送相关视频、图片或消息,并监督患者每天规范锻炼,可保证患者延续护理期间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提高康复效果,从而增强运动耐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深吸气量和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猜你喜欢

深吸气呼吸科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舒适护理服务模式在呼吸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风雨中逆行的抗“疫”巾帼战士——记呼吸科副主任张磊
十月备忘录
呼吸科肺栓塞患者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健肺益寿操提高肺活量
颈、腰、膝疾病的自我运动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