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听光刺激呼唤法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12-18官玉蓉戴夏慧
官玉蓉,戴夏慧
衢州市人民医院,浙江衢州 324000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救治存活率较前明显提升,但救治后幸存者的意识障碍问题却成为医学界的棘手问题,如何促进脑性昏迷患者早日清醒成为重要课题之一[1]。由于脑组织损伤患者的神经元细胞尚存在较高可塑性,脑性昏迷患者的治疗原则是激发患者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最大可能诱发患者内在的求生意志,进而促进其情感的觉醒,减少昏迷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2-3]。刺激呼唤法是指借助于外界的各种刺激源如触摸、声音、光线等对患者形成刺激的一种方法,可促进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大脑结构和脑神经元的修复,重塑大脑功能,从而实现功能重组与促醒效应[3]。衢州市人民医院尝试将触听光刺激呼唤法应用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于衢州市人民医院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CT及症状体征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致脑性昏迷,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4]≤8分,生命体征平稳,伤前无听觉、触觉、光感障碍。排除标准:存在心、肝、肾等实质性脏器病变,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患颅脑肿瘤。脱落标准:干预期内死亡、转院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若同一病房有不同组别的患者做适当调整,干预过程未发生脱落病例。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36~52岁,平均(43.98±7.29)岁;脑挫伤16例,颅内血肿14例,轴索损伤8例,脑干伤6例;GCS评分3~7分,平均(5.08±1.52)分。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36~51岁,平均(43.52±7.47)岁;脑挫伤16例,颅内血肿15例,轴索损伤6例,脑干伤7例;GCS评分3~7分,平均(5.22±1.37)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颅脑损伤及脑性昏迷的常规护理。责任护士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生化指标,维持呼吸道通畅,予肠内营养支持和口腔护理,做好皮肤护理,合并感染者按医嘱予抗生素治疗,对家属做好健康宣教,维持病房良好的休养环境,干预时间4周。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触听光刺激呼唤法,干预时间4周。
1.2.2.1 听觉刺激呼唤
责任护士向家属了解患者平日喜爱的音乐类型,选取相应的纯音乐保存于随身听中,每天早晨8:00将耳机塞入患者耳中,以适中的音量单曲循环播放15 min。指导与患者关系最亲密的直系亲属回顾患者人生中最愉悦、最骄傲的事件,如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收获第一份工资、迎接第一个孩子的降生、入住第一所住宅等,以文字形式记录在纸上,每天上午9:00在床旁向患者讲述,语言亲和,感情饱满,就像和正常清醒人交谈一样,每次20 min。
1.2.2.2 触觉刺激呼唤
责任护士每天行皮肤触觉刺激,先将柔软的毛巾浸于温水中,适当拧干保留一定湿度,依次擦拭患者头、颈、胸、腹、双上肢、手掌、双下肢、脚掌,各部位擦拭2 min,动作轻柔。将毛巾分别蘸40℃热水和0℃冰水,在患者掌心部位予以刺激,冷热交替,两种刺激持续时间各为2 min,间隔10 min,每次均做3组冷热刺激,每天早上8:00和晚上10:00各做1次。
1.2.2.3 光感刺激呼唤
责任护士每天早晨8:00拉开患者病房的窗帘,引入病房外的光线,1 h后再拉上窗帘,再1 h后拉开窗帘,如此反复,直至晚上6:00。晚上6:00后先使病房的灯处于关闭状态,1 h后再打开,再1 h后又关闭,如此反复,直至10:00正常熄灯。于有光线及开灯期合理安排护理操作,必须于无光线及关灯期前执行完护理操作,并及时关灯,不可打乱原有的开关灯安排。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1.3.1昏迷程度
干预4周后责任护士采用GC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昏迷程度进行评定,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3个项目。睁眼反应:正常睁眼4分,呼唤睁眼3分,刺痛睁眼2分,无反应1分。语言反应:回答正确5分,回答错误4分,含糊不清3分,只能发声2分,不能发声1分。运动反应:遵嘱运动6分,刺痛定位5分,躲避刺痛4分,刺痛肢屈3分,刺痛肢伸2分,不能运动1分。总分3~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昏迷程度越轻。
1.3.2清醒率及清醒时间
干预4周后责任护士评价患者的清醒率和清醒时间。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可判定为清醒:可执行简单指令;可以用语言或手势表达“是/否”,不论对错;表达可被理解的语言;在特定情境下,能对可能发生的情感或动作做出反应,而非反射性反应[5]。清醒率=清醒例数/总例数×100%,清醒时间为患者昏迷至清醒时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清醒率和清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清醒率高于对照组,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清醒率和清醒时间比较
3 讨论
3.1 触听光刺激呼唤法可促进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
重度脑性昏迷凶险性极高,长时间昏迷会出现压力性损伤、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最终导致病情康复延迟,增加致残、致死率[6]。大脑细胞受损后若尚未处于完全凋亡状态,仍有机会借助于外界的一系列刺激性干预重建大脑结构及功能,促进脑细胞突触间的新生联系,使机体神经功能获得好转与恢复。触听光刺激呼唤法从多个感官有意识地向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输入外来刺激,刺激信号量大、刺激强度强、刺激通道多样化,可增强促醒效应。通过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曲目,向患者声情并茂地讲述患者人生中最愉悦、最骄傲的事件,利用外界声频信号源向患者输送听觉刺激,可提高患者对声频信号的感知度,以声频信号激活大脑组织的上行系统,提高机体大脑皮质兴奋度,释放一定的脑电波,从而启动与诱发意识复苏过程[7]。擦拭患者各部位的皮肤,并进行冷热刺激,可形成良好的触觉刺激,促进脑干轴索系统再修复,形成神经闭环,构建良好的大脑皮质功能,也可增进大脑皮质灌注血流,增加脑细胞供血,构建轴突代偿形式,逐渐恢复脑细胞功能[8]。在光感刺激呼唤法中,通过定时交替拉开和拉上窗帘以及开关灯,人为控制外界光线的强弱刺激,可提升人体脑细胞的生物电活性,强化大脑皮质层的兴奋点,加快大脑苏醒[9]。本研究联合触听光刺激,增强呼唤促醒效应,促进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日苏醒,减轻昏迷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清醒率高于对照组,清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未实现双盲法,纳入的样本量有限,相关观察指标较少等,今后将针对上述局限性设计更为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案,以期取得更具说服力与推广价值的护理方案与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