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问题引导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8白银市平川中学徐军
□白银市平川中学 徐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逐步增多以及教学难度的逐步上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会存在畏难心理,缺乏主动探究意识。因此,教师更应当借助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开展数学知识的探究,使其能够做好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等相关工作,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问题引导法的带领下主动探究、合作分析,针对性地提升综合数学素养。
一、选取生活化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首先应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基于此,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从自身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入手来分析其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在生活化问题引导下使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并充分激发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疑惑。
例如,在开展《指数函数》内容讲解时,教师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相关的知识点,会用列表描点法画出图像,并能够从数和形两个角度来认识指数函数,教师可这样开展课堂教学:首先,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引入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根10米长的绳子,首先减去绳长的一半,然后再减去绳子的一半……剪了N 次后的绳长为多少米?”并让学生围绕这一生活化问题开展探究,让学生写出有关的函数关系,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对指数函数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作图的方式来探究指数函数所具有的性质,最后借助计算机设备为学生展示图像变化趋势,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二、借助关联性问题,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借助一系列关联性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与此同时,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很多知识存在着相关的联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展对比、类比、推理等方式来理解知识以及学习新知识。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完整且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同样可以借助一系列关联性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推导过程来探索新知识,巩固自身数学知识综合能力。
三、创设实验性问题,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阶段,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应用,并且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之中深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事件的情境,借助实验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其能够通过亲身的操作以及观察参与到课堂中,并对相关的数学定理、数学概念进行验证,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兴趣。而实实在在的实验问题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针对性地提升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例如,在讲授《随机事件的概率》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理解随机事件的频率及概率的含义,为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启迪学生独自思考,创设实验性问题,制造认知疑问,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开展相应的实验。比如,教师在引入环节,通过同时投掷两枚硬币,展示相应的几种硬币出现的概率。其中,两面朝上的概率为25%;两面朝下的概率为25%;两面不同向的概率为50%。这时,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两面不同向的概率’是前两种情况之和?”而此刻学生的好奇心也被充分激发,教师随即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验,通过多次对比实验,让学生对“频率和概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教师在学生开展试验过程中,还可以启发性地提问:“除了以上三种情况,还有其他情况出现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回答“其实第三种情况中暗含了两种可能,即投掷的硬币出现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的两种状况……”教师所创设的实验性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应当积极借助问题引导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打破原有思维模式,从创新性角度出发来思考数学问题。因此,教师更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系列的趣味性、引导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攻克数学难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以及探索兴趣,综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