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科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18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周寰寅

家长 2020年33期
关键词:瓶子建构深度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周寰寅

目前,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还是基于课堂,因此,探究深度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有助于学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高阶思维。

一、深度学习的特点

(一)注重知识迁移

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就是着重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内化迁移能力是一种学习思考能力,居于认知水平与能力的较高层次之上,具体到课堂学习中,表现为学生首先要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进而通过批判思考、质疑关键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学习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连接习得的各类知识,实现整体构建,并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在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积极性高

深度学习的另一特点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高涨。不仅是学生个体的行为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也都融入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此一来,更易调动学生深层次思维的跟进,表现为外在行为的积极投入,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重视整合构建

在深度学习中对知识的整合和系统构建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内容时,应该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会理解知识背后的深刻含义和前后逻辑,并学会用质疑、辨析的思维去深入思考新内容。学生只有搞清楚并深刻理解了知识点,并提出自己对其中一方面或者整体的独特见解,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对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建构。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必要的联结

教师要创设情境,联结“对”与“错”,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挑战学生的认知角度,形成新的认识方法。例如,一年级上册《水是什么样的》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活动: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里。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同样多的水倒入这几个瓶子,水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的想法有很多,这时,教师出示几种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学生说说瓶子有什么不同。将染成红色的水依次倒入瓶子中,组织学生观察并画图,说出水此时的形状,和之前的想法进行对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个概念。

(二)外显学习中的思维

深度学习强调以高阶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那么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实践、讨论、质疑和反思,分析、解决各种复杂和陌生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思维显性化,是每一位教师需要做的。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明亮与黑暗》这一课时,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时,有学生实验单上光斑的颜色有浅有深,与其他学生的实验单不一样,这是课堂上的生成点,教师进行追问:为什么这么画?用意是什么?这时候学生将自己思考的过程放大,促使其他学生对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有更好的理解,生成别样的精彩。

(三)结构化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载体。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重难点恰当地选择材料的种类、确定组合以及次序,将主材料辅材料有机结合,提高探究活动的深度,在材料的隐藏和呈现中,把握实验探究的梯度。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分类》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呈现的学习材料重组,由奇怪的海洋生物入手,创设送奇怪的海洋生物回家的情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很快就能得出分类的概念: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然后再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巩固前面习得的概念。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奇怪的海洋生物虽然是虚拟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感兴趣。

(四)可视化实验过程

实验是科学课的主旋律,做好实验的文章有助于深度学习。教师要能够主动地将实验数据进行可视化,建构科学概念。在数据的呈现上要“化零为整”,既要符合学生的年段特征,又要能实现概念的内化和建构。比如,学习苏教版《吸热和散热》这一课时,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时,常规操作就是记录加热时和散热时每一分钟的温度。虽然将数据放在一起进行,但学生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再处理,不利于得出结论。如果分别建立两条“跑道”,学生将数据贴在“跑道”的相应位置,这样非常直观,也有利于有联系地观察和比较数据,实现概念的建构。

三、结语

在日常教学中不能总局限于科学知识上,科学教师应借助每一堂课,努力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关注对知识的批判性理解、高阶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参与度以及知识的构建整合与迁移运用,使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得以涵养,期待我们的科学课能真正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瓶子建构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瓶子赛跑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瓶子赛跑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瓶子赛跑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