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东南双季稻双机插栽培模式研究

2020-12-18夏贤格陈展鹏涂军明曹志刚金红梅程建平张枝盛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双季稻双机晚稻

陈 杰,夏贤格,陈展鹏,涂军明,曹志刚,张 群,金红梅,程建平,张枝盛

(1.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 430064;3.黄冈市农业农村局,湖北 黄冈 438000)

湖北省是是中国水稻生产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产量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50%~60%[1]。双季稻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发展双季稻生产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鄂东南地区由于光温资源丰富,是湖北省最重要的双季稻产区。

然而,随着当前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增加,种植成本上升,双季稻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目前,水稻生产机械化中最弱的环节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双季稻生产特有的生产季节矛盾就是早晚稻茬口衔接紧,这成为机插秧中发展最为缓慢的环节[2]。因此,解决双季稻双机插模式品种搭配问题,研究双季稻双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双季稻规模机械化双机插栽培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展早晚双季稻双机插模式品种搭配试验,集成双季稻规模机械化双机插栽培技术,以期对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1 优化早晚稻品种搭配与布局

双季稻双机插模式既要考虑当季高产,又要考虑全年高产,从生产实际看,夺取连作晚稻高产比早稻高产更重要,难度也更大。长江中下游稻区双季稻生长季节内因寒露风的影响致使季节矛盾突出。因此,在南方双季稻生产区,机械化生产除了选择合适的机插品种外,合理的早晚稻品种搭配也是实现机插双季稻周年高产的重要前提[3]。

一般来说,机插早稻应选择前期生长要耐低温、抗冷害而且生育期相对要短的品种,使其能够在早稻生长的低温时期也保持较快的生长,并且在倒春寒发生时有一定的抵抗力,而机插晚稻则应选择孕穗期和抽穗期耐冷性相对较强、穗粒兼顾型或者多穗数型的品种。

1.1 参试品种

早稻品种2 个: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两优287、鄂早18。

晚稻品种3 个:武汉弘耕种业有限公司提供的泰优398、武汉金丰收种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金优38、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鄂粳403。

1.2 试验地点

2019 年在武穴市现代农业示范中心进行早晚双季稻双机插模式品种搭配试验,经度为115°44.8′,纬度为30°0.75′,海拔20 m,展示田面积0.40 hm2。

1.3 试验方法

采取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早稻每个品种0.20 hm2,早稻收货后种植晚稻,每个品种0.13 hm2。采取硬盘育秧方式,杂交稻两优287 按每公顷用种量45 kg 播足秧盘;常规稻鄂早18 按每公顷用种量90 kg 播足秧盘,泰优398、金优38 按每公顷用种量30 kg 播足秧盘;鄂粳403 按每公顷用种量75 kg 播足秧盘。播种时间,早稻为3 月18 日流水线机械播种;晚稻为6 月20 日流水线机械播种。

1.4 水稻壮秧剂技术验证

示范地点:黄冈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团风县邦农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积6.7 hm2。

供试材料:早稻品种为两优287,供试壮秧剂为江苏扬州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旱育保姆,统一购买营养基质。

试验设计:试验于3 月26 日播种,使用基质硬盘育苗,每盘播种量为80 g。同期播种,一次性完成铺基质、洒水、播种、盖土4 道工序,盖土后摆盘在秧田上。试验设3 个处理,壮秧剂+营养基质育苗、营养基质育苗、田湖泥育苗。每个处理播6 盘,一共播种18 盘。4 月18 日移栽到大田。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表2 可知,早稻品种两优287+晚稻泰优398 最适宜作为双季稻双机插搭配品种,两季总产量最高,整体生育期较短,生产风险较低。

表1 不同处理水稻的生育期

表2 不同处理水稻的经济性状

3 育插秧技术

育秧是机插秧的第一步,目前中国育秧基质主要有无土基质、营养土和混合基质3 种类型。从严格的定义来说,营养土不属于基质的范围,但目前为止,营养土是最常用的育秧床土的选择[4]。干细土和淤泥同样作为水稻的育秧床土,是根据其含水量的不同而进行区分的,因此,便有了干细土育秧和淤泥育秧2 种不同的育苗方式。

3.1 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

床土配制:要求土质疏松,通透性好,肥力较高,床土颗粒直径不宜太大,不得有石块等杂物,pH 应在4.5~6.0,对床土还要进行药肥混拌处理。

种子处理:主要包括晒种、脱芒、选种、消毒、浸种、催芽、脱水等工序,要进行出芽率测试,保证稻种发芽率在95% 以上。

播种:包括铺麻地膜、装底土、浇水、播种、覆土等工序。要严格控制播量和播种均匀度,床土厚度控制在(2.5±0.5)cm。

育苗管理:为防止秧苗过长,需控肥、控水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将秧苗高度控制在25 cm 以下。苗期管理还应控制气、热等环境条件,促进秧苗盘根,形成毯状秧苗;标准化育秧的地块,起苗时要规范切割尺寸(28 cm×58 cm)。

秧苗要求:苗壮、茎粗、叶挺,叶色深绿,苗高—25 cm;插秧前床土含水率在35%~45%,秧根盘结不散;盘育秧苗要四边整齐,运送时避免不挤压弄伤秧苗。

3.2 水稻壮秧剂技术验证

试验结果(表4)表明,在机插早稻育苗中使用壮秧营养剂拌种后,其秧苗素质好、生长快、根系盘结好,与营养基质、田湖泥育秧相比,其秧苗叶龄、苗高、单株根数、百株鲜重和百株干重都明显增加;移栽到大田后,其早发优势明显。

表4 育苗中使用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影响

4 机械栽插技术

4.1 机插秧技术

采用工厂化育秧,机插要求插苗均匀,深浅一致,插秧深度在1~2 cm,以浅栽为宜,提高低节位分蘖。根据农艺要求确定适宜种植密度。一般株距16 cm 左右,插秧深度1.5~2.0 cm,每穴3~4 株,相对均匀度—85%;漏插率—5%,伤秧率—4%;保持行距和株距的一致性,对行作业,行要直;不漏插、不钩秧。机插后及时进行人工补缺,以减少空穴率和提高均匀度,确保基本苗数[5]。

4.2 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

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进行施肥,减少作业工序,起到节约人工成本和机器作业成本的作用,有效地减少水稻的种植成本,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提高种植效益[6]。

同步施肥所用肥料应以复合肥为主,颗粒呈球形,直径在2~5 mm,大小均匀。吸湿性较弱,肥料颗粒不相互黏结,粉状肥料含量(混入或肥粒磨损脱落)较少,用手挤压肥料颗粒,不可以轻易压碎,肥料不结成团或大块。同步施肥时田面水层深应在2 cm 左右,超过3 cm 的水深将影响肥料的掩埋深度,甚至使肥料流动而无法实现定位施肥;肥料施入地里后成条状,施肥深度为(地表以下)5 cm,肥料施在苗带侧下方附近,距离苗带的侧(横)向距离为5 cm。

5 加强大田管理

水稻对于氮、磷、钾的需要量大,土壤的供应量往往不足,因此需要使用肥料作为补充,但水稻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量,积极提倡使用长效氮肥,如化合型草酰胺、脲异丁醛等,以及包膜型的包衣碳酸氢铵、包衣尿素等,以减少反硝化作用或氮素因淋溶而造成的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化学氮肥对环境的污染。

科学施肥,在以产定肥、按需施肥的原则上,加大应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节氮抗倒技术的力度,从而实现水肥耦合、减少肥料浪费和投入成本。搞好田间水肥管理,防止淹水深灌、串灌、漫灌,协调生长发育,达到健根防倒的效果,增粒增重增产,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7]。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和肥料使用过于充足,水稻容易发生倒伏,易发生虫害,因此,肥水合理技术的使用意义重大,效益明显。当然,具体应用时还要根据水稻叶色、栽插密度、病虫害的观测结果进行调整。如果天气好,肥料用量可以酌情增加,如果气候不好,必须降低肥料用量,节水节肥,达到优化施肥的目的。

6 绿色防控技术

虫害防治采用理化诱杀(安装二化螟性引诱剂和杀虫灯)、生物防治(田埂种植香根草及蜜源植物,或放置赤眼蜂卡)、药剂防治。在有条件的地方与管理部门合作进行集中联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8]。具体操作如下。

1)性引诱剂:根据预测预报,在二化螟羽化初期安放,按45~75 套/hm2,放置二化螟性引诱剂,放置高度在水稻分蘖期以高出地面30~50 cm 为宜,穗期高出作物10 cm,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每4~6 周更换一次。

2)杀虫灯:每2 公顷安装1 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

3)生物防治:田埂种植螟虫诱集植物香根草。种植可为赤眼蜂提供花粉、花蜜或花外蜜源的植物,并放置赤眼蜂卡进行生物防治。根据稻纵卷叶螟虫情监测结果,于稻纵卷叶螟成虫高峰期至卵孵化末期释放赤眼蜂。每代稻纵卷叶螟一般释放3 次,间隔3~5 d 释放一次,每次放蜂15~24 万头/hm2。每公顷均匀设置75~120 个放蜂点,每点间隔约10 m。释放器可直接悬挂在稻株、木棍、竹竿上,蜂卡或释放器挂放的高度与水稻叶冠层齐平,高温季节蜂卡应置于叶冠层下5~10 cm。蜂卡或释放器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释放时间以清晨5:00—7:00 或傍晚16:00—18:00 为最佳放蜂时间。避免大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时放蜂。

4)送嫁药:移栽前2~3 d,喷施20% 氯虫苯甲酰胺300 mL/hm2,25% 咪鲜胺600~900 mL/hm2。

5)病害防治:头季稻重点防治好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主要在幼穗分化期和破口期进行2 次用药防治。分蘖盛期和穗期各喷施1 次防治螟虫药剂,在抽穗破口期喷施预防稻瘟病药剂。再生季一般不需要防治病害。防治螟虫药剂为市面常见药剂,如氟虫腈、三唑磷微乳剂、敌百虫、毒死蜱、稻腾、丙溴磷、三唑磷、锐劲特、水胺硫磷、阿维菌素等,抽穗破口期喷施预防稻瘟病的药剂为三环唑、稻瘟灵、克瘟散或异稻瘟净。

结合预测预报和田间病虫害发生具体情况来确定防治时间。一般当病虫害达到如下指标时进行防治。二化螟,卵孵高峰至1 龄幼虫高峰期,每公顷1 800 卵块或750 个为害团;稻飞虱,以“治前控后” 为防治策略,百兜虫量1 500 头时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2~3 龄幼虫高峰期,3%~5% 的卷叶率时防治;纹枯病,病蔸率30% 时防治;稻瘟病,依据预测预报,并根据实际情况见病施药;稻曲病,破口5% 时,依据预测预报进行预防。

6)施药器械和要求:根据具体防治机器条件,可采用多旋翼无人机或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宜选择晴天或多云天气、3 级风速以内进行作业,应避免35 ℃以上高温干燥天气进行作业,无人机速度控制在3.5~4.0 m/s。

7)统防统治:在田块连片、种植时期基本一致情况,采用统防统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双季稻双机晚稻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双机、双桨轴系下水前的安装工艺
双机牵引ZDJ9道岔不同步问题的处理
Loader轴在双机桁架机械手上的应用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2014年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安徽安福县:发放晚稻测土配方施肥卡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