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2020-12-18王金山
王金山 刘 涛
(河北省盐山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盐山061300)
病害防控是设施蔬菜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栽培实践中,无论个体还是规模以上蔬菜园区,都应严格按照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人们过于追求产量,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病害逐年增加等问题。重视蔬菜栽培管理过程,加强棚室小环境、小气候的调节与控制,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的小气候,是蔬菜病害绿色防控的基础。
1 蔬菜病害发生条件
1.1 足够数量的病原菌。指同一种病菌数量多、较多的植物同时发病,以此来判断是否需要防治以及采取何种措施防治。棚室内病原菌来源主要包括种苗带菌、设施环境带菌(土壤、棚膜、墙体、骨架等)、外来病原菌。外来病原菌主要指空气(尤其是附近有种植棚且种植相同或相近的蔬菜作物)、地表水、未经腐熟的有机肥、人为传播(农事操作造成的同一棚内植株间传播或从有菌棚到无菌棚的传播,如整枝、打杈、吊蔓、采摘等都会造成人体带菌传播)、昆虫传播(如蚜虫、白粉虱等传播病毒病)。
1.2 易感病的植株。品种为易感病品种,各种原因造成的植株生长柔弱,伤口以及细嫩部位,都使植株容易被病菌侵染。
1.3 适宜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温度和湿度。虽然不同病原微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不太一样,但低温、高湿,尤其是高湿,是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喜欢的环境条件,而蔬菜作物含水量高,正常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也是高湿,较高的空气湿度有利于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防病与促进作物生长是一对矛盾,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环境调控措施,才能使两者达到统一,既控制了病害发生,又能实现蔬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2 病害的识别
2.1 发现病害。种植户或技术负责人,每天要做到:一是巡视棚室;二是根据巡视的结果,按照事物的轻重缓急来统筹安排一天的工作。巡视棚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从棚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要走进植株行间,仔细观察。不要求每一棵植株都要看到,但一个棚的整体情况要做到了然于心。首先,进棚后要根据棚内蔬菜类型通过体感来判断温、湿度是否合适。比如种植高温类蔬菜黄瓜、甜瓜、西瓜,人进到棚内感到特别的舒服,那么,棚内温度肯定低了(人的体感温度在25℃左右最舒服);而如果棚内种的是草莓,则温度高了。然后再看蔬菜的整体长势、叶片形状、颜色等,看是否有异常情况,来判断是否缺水,是否缺肥,是否有病害发生。当发现有异常,就要进行仔细识别。如果是病害,要辨别是什么类型的病害,要不要进行防治?怎么防治?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病害有很多种,只有正确识别,才能对症下药。
2.2 病害的识别。蔬菜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主要是指缺素症)。
2.2.1 微生物病害与缺素症的区别。一般来说二者在外观上差异较大。当蔬菜感染某种真菌病害时,病部常会出现霉状物;而缺素症没有霉状物,比如缺氮,叶片会自下而上均匀黄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当微生物病害与缺素症在外观上表现相似时,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综合区分判断:①看病症发生发展过程。病害的发生一般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然后迅速向四周扩散,通常成片发生;而缺素症一般无发病中心,以散发为多。②看病症与土壤的关系。蔬菜病害与土壤类型、特性大多没有特殊关系,无论何种土壤类型,如有病源,都可发生;而缺素症的出现与土壤类型、特性有明显关系。③看病症与天气的关系。蔬菜病害一般在阴天、湿度大的天气多发或重发,植株群体郁蔽时更易发生;而缺素症与地上部空气湿度关系不大,但土壤长期滞水或干旱可促发某些缺素症的发生。比如西红柿脐腐病、大白菜烧心,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土壤干旱造成对钙吸收困难而形成的。高温干旱、土壤忽干忽湿、氮肥施用过多也能造成缺钙。
2.2.2 微生物病害之间的区分。真菌性病害最大的特点是有霉状物、穿孔等。细菌性病害的特点是没有霉状物,湿度大时病部分泌黄色黏液,有异味(白菜软腐病)。病毒性病害的特点是叶片扭曲、畸形,呈鸡爪状。
3 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病害绿色防控的防治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设施蔬菜种植因其小环境、小气候的特殊性,病害防治重点更应该以预防为主。所有的栽培管理措施,都应该是在保证蔬菜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兼顾预防病害的发生或者延缓病害的传播、蔓延。树立重防、轻治的管理理念,才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而农业防治内容最为丰富,是棚室蔬菜病害防治中最经济、效果最明显,能够达到事半功倍或消灭病害于无形的防治方法。
3.1 植株管理
3.1.1 种苗的选择。不但要根据市场来选择品种,还要综合考虑棚室历年病害发生情况来确定种植品种。一定要了解选购种苗的品种特性,确定是否适宜种植,如棚室上季白粉病严重,则选择的品种最好是高抗白粉病的品种。
3.1.2 嫁接育苗。嫁接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土传病害,提高秧苗对低温、干旱、瘠薄等逆境的适应能力。对于追求口感的蔬菜品种,则避免选择嫁接苗,否则可能会影响口感。
3.2 环境管理
3.2.1 环境无害化处理。对土壤、设施架构等易于附着病原微生物的地方,要采取灭杀措施。比如利用夏季高温季节进行高温闷棚、土壤施药灭菌、烟雾剂熏蒸等。
3.2.2 地膜覆盖与地面处理。地膜覆盖一般可提高地温2℃~4℃,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植株生长,增加开花结果数,可显著减轻某些病害(如黄瓜霜霉病、番茄轮纹病等)的发生。黑色或银灰色反光膜有除草和避蚜的效果。地面处理是指除了覆盖地膜外,还可以铺稻草、稻壳、麦秸、废弃碎菌棒等,目的有2个:一是吸收水分降低棚内湿度,二是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3.2.3 茬口安排。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在同一块地上不同年份内连年栽培同一种作物时,会形成连作障碍。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施用微肥、增施菌肥以及轮作等方式来减轻病害的发生。轮作能改善土壤结构,但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吸收土壤营养不同、根系深浅不同的蔬菜相互轮作;轮作的蔬菜之间互不传染病虫害;注意不同蔬菜对土壤酸碱度的需求;考虑前茬作物对杂草的抑制作用。在生产实践中,为预防病害,可以考虑改种一季辣茬(如葱、蒜、韭菜等),效果会很好。
3.2.4 栽培密度。由于设施蔬菜栽培小环境的封闭性,最忌随意增加栽培密度,尤其是冬季,容易造成植株田间郁蔽、相互遮阴,空气流通不畅,导致植株生长细弱,易发生病害且发生重。日光温室内作物采取多大的种植密度,与该温室性能、栽培季节、品种特性、留果穗数、管理水平、市场需求等有关,需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
3.2.5 植株调整。包括整枝、打杈、摘心、摘叶、疏花疏果、绑蔓、吊蔓、压蔓、盘蔓等。通过植株调整,能够使植株间更加的通风、透光,使植株上、下部叶片都能见光,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逆、抗病能力。
3.3 水肥管理
3.3.1 施肥。科学合理施用肥料可以促进蔬菜生长健壮,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设施蔬菜冬季水肥管理应以水溶肥、水肥一体化为宜,一是可促进养分及时吸收;二是可以避免施肥时大水漫灌造成的地温过低;三是降低棚室内空气湿度,有利于控制病害发生。
3.3.2 浇水。冬季设施蔬菜浇水要做到“五浇五不浇”,即浇晴不浇阴(晴天浇水,阴天不浇水)、浇前不浇后(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水)、浇小不浇大(浇小水,不大水漫灌)、浇温不浇凉(冬季水温低,浇水时要先在棚内预热,待水温与地温接近时再浇)、浇暗不浇明(浇暗水,不浇明水)。浇水不能大水漫灌,膜下滴灌最好。但对于地碱水咸地区,滴灌会造成土壤更盐碱,建议采取膜下沟灌,即在蔬菜起垄种植的基础上,在两小行之间的沟上覆盖塑料薄膜,在膜下架设竹披小拱,形成封闭的灌水沟。该技术最大的好处是简便易行,投入小,亩投入只有地膜钱;节水比较显著,比传统灌溉节水30%以上。关键是能够有效降低棚室内空气湿度。
3.4 温度管理。包括气温和地温2个方面。在设施蔬菜生产中,人们往往重视气温,其实地温比气温更重要。虽然室内气温增高,地温也相应增高,但蔬菜定植温度指标是由地温来决定的。一天当中,蔬菜作物的生理过程是:上午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下午光照减弱则光合作用弱;上半夜将叶片中的光合产物运输到根、茎、花、果实中,下半夜以抑制呼吸为主。因此,棚室蔬菜一天的温度管理应分为4段,以棚室番茄为例,午前见光后,应使温度迅速上升至25℃~27℃,以促进植株光合作用;午后随着光合作用的逐渐减弱,通过通风换气措施,使温度降至25℃~20℃;前半夜为促进叶片中光合产物运转到其他器官,应使温度保持在17℃~14℃;后半夜为尽量避免呼吸消耗,应使温度降至12℃~10℃,不要低于6℃。在其它环境因子都适宜的情况下,如果光照强度弱,则管理温度相对要低,否则,会增强植物的呼吸消耗。
3.5 湿度管理。包括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这里主要指空气湿度,棚室中空气湿度主要来源于浇水、土壤蒸发和叶面蒸腾。因此,为防控病害,只要解决浇水和地面蒸发的问题,防止空气湿度过大,就能抑制病害的发生。放风、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地面铺稻草等植物秸秆,都可以有效降低空气湿度。
3.6 光照管理
3.6.1 光照的重要性。光是棚室蔬菜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境因子。它不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又是形成棚室小气候的主导因素。没有阳光,温度就无法保证;没有阳光或光照强度弱,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过程中,当遇到连续阴天的情况,宁可损失部分温室内的热量,也要打开保温被让植物见光,哪怕是散射光也能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
3.6.2 增加自然光的措施。保护地内增加自然光照的措施包括选择遮光率小的建筑材料(金属架构无立柱)和透光率高的覆盖材料(新塑料薄膜透光率在60%~70%,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透光率会将低),悬挂反光幕或铺反光地膜,进行人工补光等。
3.6.3 增光与保温措施的协调。①在日光温室蔬菜冬季生产过程中,为尽量延长光照时间,保温被的揭盖就显得尤为重要。早晨揭的太早,棚内温度下降会过大,影响作物生长;揭的过晚,造成阳光的浪费。下午盖的太早,不但会造成阳光浪费,还会使上半夜温度过高,增强植物呼吸作用,造成营养物质损失。下午盖的太晚,则棚内晚上温度过低,影响营养物质的转运等正常生理活动,如日光温室冬季黄瓜生产中,常见黄瓜叶片又小又皱又厚又脆,这是晚上特别是前半夜温度过低,使得白天叶片光合作用产物得不到正常运转后的结果。②掌握保温被揭盖的正确时机对生产很重要。早晨保温被揭开后,棚内温度下降2℃~3℃,然后回升。傍晚保温被盖上后,棚内温度上升2℃~3℃,然后逐渐下降。由于棚与棚的增温、保温性能不一样,因此揭盖保温被的时间可能会存在差异,原则上以棚内温度不发生骤然变化为宜,生产上也可以分次揭、盖。
3.7 通风管理。通风是棚室蔬菜生产管理中经常用到的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通风措施,对棚室管理至关重要。
3.7.1 通风的作用。一是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排除有毒有害气体;二是调节温度,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三是从外界补充二氧化碳。
3.7.2 通风时机。一是当保温被卷起后,打开风口通风5 min,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然后关闭风口。这种方式是以预防病害为目的。但此时放风虽然降低了棚内湿度,但也把积累了一晚上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植物呼吸、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等产生)排出棚外,会影响太阳升起后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高浓度的需求。另一种方式是当棚内温度超过植物所需温度时再放风,此时放风的目的是降温和把外界的二氧化碳补充进来。
3.7.3 通风方法。当棚内温度达到作物生长期对温度需求的上限时,要逐渐打开风口通风,不能一次全打开,要视温度下降情况分次打开,尤其是大风天,更应该注意,否则会造成闪苗。
3.7.4 通风顺序。先顶风、后腰风、再底风。冬季一般只放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