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草鱼四大病的防治

2020-12-18张建新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5期
关键词:漂白粉病鱼全池

○张建新

一、流行草鱼出血病

1.病原。出血病的病原属呼肠弧病毒科中的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弧病毒。本病毒能在草鱼的吻端、性腺、肾脏、鳍条等单层细胞中复制。复制的范围为20-35℃,最适复制温度在30℃左右。

2.症状与诊断。病鱼体内外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状充血。病情轻者全身肌肉呈点状充血,下颚、鳃盖和腹部出淡红色血斑,眼球突出;重者全身肌肉呈红色,鳃丝出血或呈苍白色,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状出血,有时有腹水,肠道无食物,充血但不糜烂。

3.流行与危害。它流行与全国各养殖地区,其中以长江流域和广西、广东、福建等主要养鱼地区流行最为普遍且严重。流行季节在6月下旬至9月底,特别是7月中旬至9月上旬,水温在27℃以上时最为流行,水温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4.防治方法。草鱼出血病的病毒可以通过水来传播,患病的鱼和死鱼不断释放出病毒,加上该病毒的抗药性强,就造成药物治疗的困难。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①注射灭活疫苗。对草鱼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当年鱼种注射时间是6月中下旬,当鱼种规格在6~6.6cm时即可注射。每尾注射疫苗0.2mL,一冬龄鱼种每尾注射1mL左右。经注射免疫后的鱼种,其免疫保护力可达14个月以上。同时还可用浸泡疫苗进行浸泡免疫。②每100kg鱼用克列奥-鱼复康50g拌饲料投喂,1天1次,连喂3~5天。在发病季节(7~9月)还可每月用该药2个疗程,每个疗程连用3天,对预防出血病有效。③在发病季节,每亩水面,水深1m,每次用15kg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每隔15~20天泼洒1次,也有一定预防效果。

二.草鱼肠炎病

1.病原。初步确定为点状气单胞菌。此菌几乎可以从各种饲养的温水性淡水鱼中分离到,同时亦能从富营养的水和池底淤泥中分离而得。但此类细菌通常被认为是条件致病菌,需在一定条件下,如鱼体受伤或环境条件因素的诱发,方能导致发病。

2.症状与危害。病鱼腹部膨大显红斑,肛门外突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似脓夹血状物,从肛门处外溢。剖开病鱼腹部,腹腔内充满积液,明显可见肠壁微血管充血,或有破裂,使肠壁呈红褐色。剖开肠道,内无食物,含有许多黄色黏液。

3.流行与危害。此病是我国养殖鱼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全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生。各地流行季节为4-9月,其流行季节和程度,随气候变化而有差异。草、青鱼最易得此病,鲤、鲫鱼偶尔也发病,尤其是当年草鱼最易感染,死亡率平均为50%,严重病池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杜绝病原菌繁殖滋生。②该病是经口感染的一种传染病,因此,投喂新鲜饵料、不喂变质饵料是预防该病的关键。③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8-10mg/L,浸浴半小时。④在发病季节,每隔半个月,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食场周围泼洒消毒,或以水体中浓度为1mg/L的漂白粉,20-30mg/L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池水,可控制该病发生。⑤在发病季节,每隔半个月,用鱼服康A型或B-I型100g,拌入饵料内投喂,连用2-3天,其用量为治疗量的一半。

(2)治疗。①鱼服康A型或B-I型。内服,每100kg鱼体重用A型200g,或用B-I型100g,混入饵料中投喂或制成颗粒饵料投喂,1天1次,连用3天。若病情较重,间隔1天后,再按上述用量,喂1个疗程。②大蒜。每100kg鱼体重用1-3kg。使用时先将大蒜捣碎,然后与饵料混合,并加入适量的食盐,稍晾干后即可投喂,1天1次,连用6天。

三、草鱼烂鳃病

1.病原。致病菌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柱状嗜纤维菌,另一种为嗜纤维菌。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污染的水及塘泥。气温异常、水质不稳是诱发疾病的外因。此病菌在温度25℃生长最好,毒力也强,33℃生长好,但毒力已减退,40℃生长减慢,65℃时5分钟内即死亡。4℃以下不生长。

2.症状与诊断。解剖观察病鱼的鳃部,明显可见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的斑点,鳃片的表面,尤以鳃丝末端黏液很多,并常黏附着淤泥和杂物碎片,有时亦可看到淤血和斑点沉积在鳃片上。严重患病病鱼的鳃盖片中央、表皮,由于被鱼害粘球菌感染后腐蚀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

3.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养殖地区终年有此病出现,每年4-10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最宜流行的水温为28-35℃,水温在15℃以下时比较少见。此病草、青、鳙、鲤等鱼均可发生,而主要是危害草鱼,尤以当年草鱼受害最为严重。

4.防治方法。

(1)预防:①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是粘球菌的滋生源,因此鱼池必须施用已发酵的粪肥,这是防止此病的关键之一。②使用益池宝全池泼洒,每亩1m水深用量为5-6kg,调节和改良水质。③鱼种下塘前,用2%-4%的食盐水药浴5-20分钟。

(2)防治:因鱼体内外及池水中都有病原菌,所以既需要内服药,杀灭鱼体内的病原菌,又需要全池遍洒药物,以杀灭池水中及鱼体表的病原菌。

①外用药: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然后全池遍洒,使池水呈1.1-1.3mg/L的浓度;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全池遍洒,使池水呈0.5-0.6mg/L浓度;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使池水呈2-4mg/L;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2.4-3.8mg/L。

②内服药:每20kg饵料添加土霉素50-80g,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

四、出血性腐败病

本病又称赤皮病、赤皮瘟、擦皮瘟。

1.病原:病原为荧光极毛杆菌。pH5-11中均能生长,但pH3以下或13以上均不生长。最适温度25-30℃,50℃以上菌株死亡。

2.症状与诊断: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以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背鳍或所有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条之间组织破坏,呈破烂的纸扇状,故又称蛀鳍病。间或也有肠道充血发炎症状发生。

3.流行与危害:此病是草、青鱼种和成鱼阶段常见和主要病害之一。我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现,且终年可见,并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年放养后或严冬时,由于鱼体受伤或冻伤而容易发生此病,患此病后8-10天就死亡。

4.防治方法。

(1)预防: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②放养鱼种时,用浓度为5mg/L-8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洗半小时。药液浸洗时间的长短,视水温和鱼体忍受力而灵活掌握,可预防此病的发生。③用漂白粉食场挂篓法,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2)治疗:①鱼服康A型、B-I型。内服,每100kg鱼体重A型用250g、B-I用100g,混饲或制成药物颗粒饲料投喂,3天为1疗程。②克菌敏A型。内服,每日1次,每100kg鱼体重用本品100g,混饲投喂,连续服用4天为1个疗程。病情严重可连续给药1疗程。

猜你喜欢

漂白粉病鱼全池
漂白粉有效氯测定方法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废漂白粉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裂唇鱼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
水霉病的预防与防治
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综防技术
锦鲤病害防治技术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