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病害防控措施
2020-12-18赵振新
○赵振新 赵 飞
河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鳌蟹属。近年来,河蟹已成为人工繁育与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河蟹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蟹病的发生、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河蟹养殖户实践经验,将河蟹疾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期指导河蟹的养殖生产。
一、蟹种的选择与消毒
优质的蟹种是河蟹健康养殖的前提和基础,放养健康型长江水系河蟹可使发病率大大降低,如长江1号河蟹和长江2号河蟹。蟹种的选择主要遵守“三看一抽”原则:看品系和亲蟹规格、看形状和色泽、看活动情况和抽样估测。此外,要做好蟹体消毒工作,杀灭蟹种体表各种病原体。通常在蟹苗下池前,根据蟹种的规格、体质、天气用食盐溶液或者聚维酮碘溶液浸泡,用药量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二、生态环境的创造
养殖生态环境是河蟹疾病防控的关键。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可降低和避免河蟹应激反应,是做好河蟹疾病预防工作的主要技术措施,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池塘条件
蟹池构造要合理,面积5亩以下为宜,坡比为1:(2.5-3.0)。池底呈长方形平底,有一定比例的浅水区和深水区,满足河蟹对水温和栖息习性的要求。蟹池的水源要便利,并远离城市、工厂。此外,蟹池必须具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水渠,避免蟹病的传染和蔓延。
2 水体环境
河蟹养殖水质要求“肥、活、爽、嫩”,在放苗前须进行肥水。通常分为三级:
基肥 在放苗前7-10天每667m2施100-150千克经发酵的有机肥或10-15千克的生物有机肥,用于培育基础饵料。
水肥 施肥后48小时开启增氧机,加强增氧,加快有机物分解,培养丰富的浮游生物。
草肥 在蟹池中栽种一定数量的水草,如水花生、伊乐藻等,可降低河蟹内有害物质的浓度,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 水质调控
坚持定期看水色、水温变化。高温季节为确保水质清新,每天凌晨添加些新水,并每隔1周,换水2次。合理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来处理水质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此外,采用微孔增氧技术,可整体提升池塘整体溶氧水平,有效消除“氧债”,使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并可有效抑制病菌大量繁殖,减少病害因子。
三、病原菌的控制
1 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是有效控制水体中病原体的基础工作。池塘经长期的施肥投饵,池底积累了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大量有机物无法分解,导致病原菌大量繁衍。因此,冬闲期对养殖池塘底部进行彻底清淤、晒塘、清塘消毒。清淤是清除过多的淤泥;晒塘是排干池水,曝晒15天左右至池底出现裂纹;清塘是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泼洒池底,一般漂白粉用量为每667m225千克,生石灰用量为每667m275千克。
2 池水消毒
在养殖期间,随着排泄物的不断增多,导致水体环境恶化,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含量增高,使得病原菌大量繁衍,所以必须提前做好池水消毒工作。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池水消毒过程中用的药物有漂白粉、碘制剂、生石灰等。其中漂白粉与生石灰效果最好。
3 饲料消毒
投喂的饲料应保持清洁、新鲜。动物性饲料,如螺蛳、冰鱼等要求保持新鲜,投喂前最好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或用10mg/L的二氧化氯浸泡消毒10-20分钟。消毒后的饵料均应经清水清洗后投喂。颗粒配合饲料应通风存放,保持干燥,避免阳光照射,同时要注意出厂保质期,开袋后应尽快用完。
4工具消毒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管理工具因直接和养殖水体接触,通常被认为是河蟹病害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不同养殖池所使用的工具应分开,尤其是发病蟹池所以的工具,这样可以避免将病原从一个池塘转移到另一个池塘,防治疾病的蔓延。如果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将工具分开使用时,应将工具用高锰酸钾或者漂白粉消毒处理后再使用。大型的工具可以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后使用。平时应保持工具清洁,并做好定期消毒。
(通联:550025,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手机:1660851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