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0-12-18凌秋育
凌秋育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来,四川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质量安全监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信息化监管能力。本文着重探讨了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进一步做好追溯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1 基本情况
1.1 强化条件保障
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列入《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工作落实落地。2011年以来省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234县(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1.2 突出技术支撑
2012年建立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初步搭建生产、监管、消费三者的信息桥梁;2018年完成平台改造提升和APP开发,对系统功能、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通过实地指导、远程服务等方式,强化追溯业务培训,年均培训各类用户1000人次以上。
1.3 加快推广应用
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指导督促其配备必要的追溯设备和操作人员,切实实施追溯管理。目前全省有9712家主体、13803个产品入驻国家(省级)追溯平台,累计录入产品批次信息、销售信息17655条。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主体开展追溯示范企业(基地)创建,2019年首批建设40家。
1.4 推进互联互通
2017年四川被农业农村部确定3个全国追溯平台试运行省之一,2018年完成试运行工作,2019年率先在全国推动部省追溯平台对接。目前基本完成对接融合,累计导入主体信息9354条、产品信息3万余条,初步实现业务流程统一、数据信息共享。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从法律层面看,现有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没有强制要求,对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处罚措施等关键要素缺乏法律保障;从工作层面看,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还不健全,追溯管理与合格证制度定位尚不明确、内容有重叠;从追溯环节看,农产品种类多、生产过程差异大、流通环节复杂,国家追溯平台要求采集农产品流通全程信息,实现难度大。
2.2 主体积极性有待提高
从客观因素看,全省贫困地区多、地区间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大,生产经营主体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化、信息化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变动频繁。从主观因素看,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存在缺陷,优质优价尚未实现。实施追溯管理必然增加人工、耗材成本,短期内无法见到效益,企业内在动力不足。
2.3 社会认知度有待提升
从包装标识看,大部分初级农产品没有包装,追溯标识缺乏有效载体,信息建立和传递受阻现象突出。从追溯信息看,农产品生产过程信息主要由企业自主填报,其真实性和时效性有待检验。从公众认知看,大部分消费者追溯认识不足,未将追溯作为选购和区分农产品的考虑因素,不愿意为贴有追溯标识的农产品支付较高价格。
3 相关意见建议
3.1 健全法律制度
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法契机,加快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法治化。参照兽药、种子追溯管理制度,明确具体要求、时间节点,分批推动食用农产品强制性可追溯。
3.2 加强统筹协调
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及入市索取追溯凭证制度,共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
3.3 加强政策扶持
建立对生产经营主体追溯装备配备、信息采集、标识使用补贴机制。将实施追溯管理作为企业评优、项目扶持的重要标准,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对追溯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3.4 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特别是各类新媒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知识及工作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借力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大对可追溯产品的宣传推荐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