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饲料企业发展经营的宏观经济研究
2020-12-18李然
李 然
(新乡学院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促使我国粮食需求逐年增加,饲料行业也步入飞速发展时期。据相关统计,2018年全国饲料总产量突破24213.3万t,同比增长3.4%,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但我国饲料行业的发展受到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同时,饲料行业也遭遇市场竞争、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寻求饲料企业新的发展路径成为饲料行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热门问题。而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基于当前饲料行业的发展现状,结合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学知识深入探讨影响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
1 我国饲料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现状
1.1 宏观经济下滑,饲料原料供需矛盾突出 从2006年开始,我国粮食需求呈现刚性趋势,虽然生产条件进步,我国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速,但考虑到地理条件、资金投入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突破当前的生产规模实现跨越式增产很难实现。尤其是考虑到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201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21亿hm2,人均耕地为0.08 hm2,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约为2亿亩,但受阳光、水资源、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能开垦为耕地的土地不断减少(杨景元,2019)。因此,我国粮食产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飞跃式增长,饲料原料的供应也就会受到影响。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进口谷物和谷物粉总量达到2046.9万t,进口大豆8803.1万t,合计进口粮食总量为1.085亿t,依旧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而2018年整体经济环境下行,全球经济增速放慢,国际贸易局势紧张,饲料流通路径受到影响,加之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原料市场价格暴跌,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大豆进口总量减少,进口成本增加,饲料原料市场出现了较为突出的蛋白原料供需矛盾。尽管中国采取多种措施缓解蛋白原料的供需矛盾,拓展蛋白原料进口源地和品种,但当前供需市场分析发现,蛋白原料供需缺口将会持续加大,饲料原料依靠进口的现象将会长时间存在。
1.2 饲料价格和消费形势 随着饲料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国饲料品种整体呈现出三增一降的趋势,2018年开始由于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猪饲料同比下降14.3%,禽类、水产和反刍动物饲料分别增长11.5%,4.4%和4.2%,整体上全国饲料产量平稳,畜产品的生产能力较为稳定,市场供需总体平衡。到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的持续影响导致全国生猪产能大幅下降,猪饲料需求锐减,2019年上半年猪饲料产量逐月下降,水产、禽类和反刍动物饲料供应稳定,供需相对平衡。
总体上我国饲料消费形势疲软,而且受到主要原料价格振荡的影响,饲料价格不稳定,2019年上半年,玉米均价1.98元/kg,同比增长1.0%,豆粕均价2.94元/kg,累计同比下降8.1%。根据当前供需现状分析,饲料原料市场价格主体偏弱,饲料产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企业成本有所提高,经济效益减少。
1.3 管理和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早就了中国饲料产业相当长的繁荣发展时期。但饲料行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从2012年开始,我国饲料行业产量总体保持平稳,盲目扩大规模的发展方式为饲料企业的自我毁灭埋下了隐患。一方面,部分企业追求快速的成功模式,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多数管理者对市场发展缺乏科学的前瞻性,发展和管理思路不明确,导致企业经营管理随意,措施缺乏延续性和长效性,产品性能不稳定。尤其是部分中小型饲料企业为迅速占领市场,提高消费利益,将重心放在销售环节,在各地快速设计经销商、代理商,开设销售网点等,造成销售渠道点多、线长,整体混乱的特点,企业管理者对销售管理力不从心,也有部分经营者和代理商等文化水平有限、法治观念薄弱,出现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和以次充好的现象,不仅损坏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更侵害了饲料行业的整体形象,扰乱饲料行业的正常市场秩序(邓银燕,2019)。
另一方面,部分较为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较为科学,在生产环节上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国际通用ISO9001质量认证或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严格恪守相关质量体系的标准要求,产品质量能得到有效保障。在管理方面积极进行创新和优化,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优化经营流程,控制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1.4 饲料企业现状和态势 度过饲料行业的黄金时期后,饲料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急需进行有效的构建和整改,大量低效产能将会陆续被清理,同时肉类市场逐步饱和与稳定,畜牧养殖业标准化发展导致饲料行业整体竞争加剧,大型专业化饲料企业抢占市场空间,小型饲料企业快速退出市场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相关统计,饲料行业在巅峰时期曾经有16454家,到2015年降到6000多家,并出现持续减少的态势。小型企业不断退出市场的同时,饲料行业也会朝着高效率、大规模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具有产业链优势的企业将会迅速占领市场,2017年年产超过100万t的企业有35家,市场份额超出60%,随着未来绿色环保理念和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小型企业的退出将会加快,而饲料行业也将朝向聚集、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耿东锋,2019)。
2 宏观经济环境下饲料行业发展态势
2.1 政府政策制度 2011年农业部公布了在饲料、水产养殖等过程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和物质清单,2012年5月发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就新产品的审定和进口管理,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出具体规定。2012年7月分别发布《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对生产经营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规范管理,以保障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
2.2 市场经济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GDP总量飞速怎张,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消费刺激作用有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经济增长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产业从粗放型向集中型方向转变。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国民经济增速将会放缓,饲料行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将会成为必然趋势,从过去的横向扩张向产业链纵深向发展进行变革,从注重生产销售环节向产业前后、完全、不完全产业链扩展,最终构筑成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30%~50%的企业将会退出市场,饲料行业将会继续进行深化改革,而受到原料价格变动和产业集聚化的影响,未来饲料产品有可能进入高成本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推动饲料企业的管理创新,一场全面的信息革命即将到来,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将会是企业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先决条件。
3 宏观经济环境下饲料企业的科学发展路径
3.1 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无可置疑的是未来我国饲料行业将会朝向安全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对当前的产业链进行纵深向创新和变革,大型饲料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融合为有机整体,将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结构有机组合起来,构建全产业链条。
3.1.1 产前融合,向上游原料产业拓展。结合中国国情,随着大豆和玉米价格的提升,未来我国饲料产业将会摆脱玉米-豆粕的日粮原料结构,构建杂粮、杂粕的原料结构,而在转变过程中,饲料企业也可以积极进行产业链转型,向产前的上游方向拓展,创建“企业+种植户”、“企业+中间商+种植户”的合作模式,对种植户的原料品种进行引导和管理,实现区块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加工,这样饲料企业可以逐步控制饲料供应的主动权,引导我国饲料原料进行结构转型,并适当获取原料供应链的经济利润(唐东东,2019)。
3.1.2 向下游水产禽类养殖和加工链条延伸。向下游产业延伸,饲料企业可以扩大利益模块,采用“企业+养殖户”的模式和养殖户签订合同,将养殖种苗、饲料、兽药、标准化养殖、加工技术等融合起来,规避中间商的利润分成,直接提供原料、生产饲料和销售支持。在向下游禽类水产加工产业延伸时,饲料企业将主导畜牧产品深加工体系,实现饲料生产到畜牧产品消费的全程把控,这种产业模式集聚化程度高,经济效益高,对饲料企业的实力要求较高,饲料企业可以通过收购、股份合并等方式逐步实现产业延伸,以形成龙头企业和大型品牌。
3.2 创新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企业技术优势 其一,严格执行饲料生产加工标准,积极细化饲料配方。在选择原料方面应依据一定的行业标准尽量细化日粮配方,如选择氨基酸原料时,适当摒弃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调试配方时也要考虑原料价格,保持成本平衡,考虑动物的生物特性和适口性,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要满足相关质量体系的要求,提升动物的质量安全,同时积极利用高科技手段细化配方,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转化率,有效改善动物繁殖性能。另外,要综合考虑原料市场的阶段性振荡,保障相对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如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原料,企业可以和相关原料企业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或通过控股合作的模式开展产业化运作,将原料供应链纳入到企业管理体系内,降低采购成本(翟卫东,2019)。
其二,积极开发新型饲料原料和添加剂。饲料行业的竞争加剧促使饲料企业要立足长远,积极开发和研究新型饲料资源,针对未来国际市场上玉米和大豆的价格波动,企业可以积极寻求价格较低的饲料原料,如开发杂粮、杂粕的替代性原料,均衡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应,满足动物生长的营养需求,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除了开发和研究新型饲料外,更要创新生产技术,添加剂能提高饲料营养价值,提高畜牧禽类生产力,有效缓解蛋白饲料供应压力。企业可以研发新型添加剂以满足未来禽类、水产和反刍动物的绿色安全质量要求。
3.3 做好产品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当前我国饲料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大多处于同质化层面,不同的饲料企业产品良莠不齐,产品定位大多相同。因此,饲料企业需要认识到产品定位直接关乎企业未来,随着饲料市场的不断发展,未来饲料产品应朝产品细分化方向发展,或是涉足兽药,或是涉足养殖,提高专业生产和研发水平,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目前所谓的多品牌、多领域和多类型产品实则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饲料企业应做好企业定位,将资源优势集中于最擅长的领域,产品要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如猪饲料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资金和研发实力专注于一种或两种饲料,并围绕主要产品纵深向拓展产业链,形成产业链集聚程度高,经济效益可观的效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饲料品牌。
企业定位不仅要围绕产品进行,更要围绕企业在市场上的整体形象进行,也就是要确定企业在消费者心中与其他品牌不同的市场形象,促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能了解该品牌和其他品牌的差异性。做好市场定位可以从产品价格高低、专业化程度、用途、分销渠道等入手。在明确市场定位过程中,饲料企业可以先做好市场调查,确定本企业产品中消费者最注重的产品或服务特点,继而围绕这一特点做好目标市场规划。其次,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调查,明确本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根据竞争优势做好一系列的促销和分销工作,加强企业宣传,让企业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叶元土,2019)。
3.4 饲料企业做好整合,催生龙头企业 饲料行业的转型已经是必然趋势,饲料企业必须要对当前的组织形式进行整合。企业重组后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并根据企业的发展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应对市场冲击和风险的能力,强化企业和种植户、养殖户的利益对接。
在企业整合的风潮中必然会催生出大企业,企业整合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当前的生产和销售流程进行再造,创新指导思想,构成企业集团运作、科学经营、有效重组、分权管理和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在企业内部改革事业部编制,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奠定经济责任制,将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改革为由不同事业部门独立经营模式。同时大企业也要积极运作子公司和分公司模式,建立控股经营机制,在各个事业部、控股公司之间实行利益买断和委托代理的结算关系,在企业内部进行市场制改革。
3.5 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饲料市场将迎来全面的信息化革命,也要革新饲料企业的管理模式,预测信息技术将会更深入地渗透到饲料行业中,大企业将会率先进行网络化、智能化改革,抢占市场竞争高地。饲料企业的信息革命并非简单的无纸化办公和网站建设,而是将信息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和组织的各个层面,通过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智能化管理等特点加强品牌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控制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企业内部的信息和部门的有效沟通,从而提高经济利润,确定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
在信息化革命过程中,饲料企业更要明确大品牌意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做好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强员工培训,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做到更新换代,储备大量优秀成熟的专业人才,通过员工培训、专业人才招聘等方式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优化组织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市场营销,建立科学的分销观念,实现以客户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模式。最后建立完善的考勤和激励政策,根据企业的品质管理和品牌标准,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6 强化服务意识,挖掘饲料行业中的“第三产业” 饲料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巨大产值的同时也要朝向专业化、科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随着饲料行业的逐步成熟,理应有专属于本行业的第三产业做支撑。可以预测未来饲料行业中的服务体系将迅猛发展并逐步完善,这是饲料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也为饲料企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饲料企业可以通过整合重组等模式,在行业内部为其他企业提供风险担保、技术输出和专业养殖服务,不仅能规避同质化竞争,更能开发新的利益节点。
总之,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高,饲料行业在经历最初的繁荣之后势必要沉淀下来,朝向专业化的产业模式转变,通过企业重组、拓展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服务体系和建立品牌意识等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捕捉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饲料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