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体验式” 阅读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2020-12-18毕业学
毕业学
(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吉林长春130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课堂学习过程中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的能力培养,也包括课外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二者均是一种基于语文学习的生命体验过程。生命体验是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生命内在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及思想升华。 “体验性” 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属性。一方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 “体验性” 另一方面,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语文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 “体验性” 。
到了初中阶段, “体验性” 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阶段,探索、创新的愿望极其强烈。初中语文 “体验式教学” 正是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遵循学生心理变化规律,以学生的 “认识、情感、意志、行为” 为核心,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基本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体察与检验语文学习的规律,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思想的成熟,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学习感受与经验,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如何开展 “体验式” 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多年探索的主要经验是:构建初中语文 “五环阅读”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语文学习的 “体验式” 课堂。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句话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实际上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心理体验,给语文教学莫大的启示: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抒发情感,明晓事理,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据此, “体验式” 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建构如下五个基本环节:一是用读书声传达作者的声音,初步体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与思想,即赏读入境;二是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生活经验与感悟,表达出学生自己读文章的生命体验,即悟读品味;三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倾听、讨论,展示与分享多数学生的生命体验,即研读展示;四是引导学生把具有深刻意义普遍价值的文本抄录背诵,以期在今后的生活中加深体验,指导自己的人生,即精读积累;五是指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中找到共鸣或写法上找到借鉴,进而练习写作,表达自己的某一生命体验,即美读运用。
第一环节是赏读入境,引导学生以声韵表达学习文章的生命体验。所谓赏读入境,即首先正确、通畅读熟课文,进而逐渐进入到课文创造的境界中,体验文字世界所展现的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将自己的认知融入到作者的写作目的之中。清人唐彪说过: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俱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一般地,学生读课文,包括默读与朗读两个部分,遵循默读—朗读—默读这样一个基本规律,默读是朗读的基础,朗读是默读的升华,默读是朗读的深化。朗读既是感知的需要,也是理解表达的需要,朗读的过程是了解文本的过程,更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往往不重视朗读教学,以为小学教学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不了解朗读教学意义的体现。一方面,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伴的,语文学习由简单到复杂,总是伴随着学生思想感情的由简单到丰富,而朗读能力是学生对文本世界生命体验的外在显示,这是一个统一体。另一方面,朗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这是由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母语,从一个人咿呀学语起,语文学习就与声音融合在一起,而汉语的经典文章无一不是讲究声韵的。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普遍缺少声韵,也就丧失了语文课堂教学独有的教学场。很多课堂根本就没有朗读,一部分课堂即使有朗读也没有朗读教学,多数学生的朗读整体水平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即只有对文字的感觉知觉,而对作者的主观世界的体验很不够,对文章中情感的把握、意志的反映都很欠缺,很多时候,朗读只是为了读出声音,只是在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节奏是否流畅等表面做评价,学生只是被动地、内心毫无触动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心灵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激荡,也就发挥不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独有的功能,实际上偏离了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偏离了语文教学 “体验性” 的特点。
洪镇涛说: “朗读是第一教学法” ,赏读入境是课堂教学的情境铺垫环节,所以要读出情感和意境。第一,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无论文章长短,教师都应让学生熟读课文。对短文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课堂朗读时间,让学生至少自由朗读三遍,如果是长文章,一定要提前布置好朗读作业,课上至少让学生快速默读一遍。课的起始,所有学生都要进入课文的情境中。进入课文的情境,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如果学生对课文很生疏或半生不熟,无论如何是不能开始阅读教学的。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要读熟、读充分,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教师不要提出任何问题,只要学生一味地读,享受读课文的快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第二,读好课文,领悟文章情思。在读熟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通过声音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欣赏。 “赏读” 过程中,教师要倾听、示范、指导。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读的情况,了解学生是否读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学生)进行全文或片段的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进行朗读的评价指导。如,一位教师指导教学《社戏》:第一课时基本就是朗读课,执教老师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学习字词,然后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放开喉咙无拘无束地读,在学生读了两遍到三遍,读通读顺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巡视倾听。这时候整个课堂 “人声鼎沸” ,充满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思,让人感到生命的律动,学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书本世界中,沉浸在江南水乡旖旎的风光里,这种美好的读书活动成为令学生陶醉的智力生活,它还原了语文学习的本色,真正使语文学习成为美好的深刻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时候,学生才能解除掉层层禁锢,才能张扬自己的灵性,才能热爱自己所学的文章。对于初中生,热爱文章,必须起于朗读,达于赏读,这是赏读入境的内涵所在。欲赏读入境,学生的自读还不够,还需要深入的朗读指导。所谓深入,就是不流于形式,抓住文体特点、文章内涵进行指导,重在表现文字所蕴含的思想、精神、情感,展现文章描绘的意境,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一是抓住重点句子段落,在反复中矫正如何读;二是引导不同学生学生读同一内容,在对照中感悟如何读。三是教师亲自读,在示范中熏陶如何读。四是播放名家视频,在倾听中欣赏如何读。
从长远来看,朗读文章带来的体验更能反映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体现经典文章的熏陶感染价值,彰显中华语文教学独有的魅力与特色。
第二环节是悟读品味,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增进自己的生命体验。所谓悟读品味,即品味课文的内容、立意、章法、语言,有所感动,有所体悟,并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阅读理解。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披文入情阶段。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理解。 “批文” 就是剖析文章,走入文章的内部, “入情” 就是进入文章的情感、思想, “披文入情” 的过程实质也就是阅读文字进行生命体验的过程。文章本来是一个整体,如何才能真正做到 “披文入情” 呢?这就需要采取问题教学法。语文阅读课的问题教学法就是将课文的内容与形式在现阶段需要认知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中,增进生命体验与语言知识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问题必须情境化,首先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体验探索活动,其次由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加以整合,提出共性的教学问题,再次,由学生补充提问,这三种情况,其实质在于指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情境下的思维逻辑。 “问题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学习语文的生命体验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以 “问题” 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主要应注意:教师要在备好课文、学生的基础上,列出问题提纲,通过三五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品味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和作用,学习文章的主要写法和重点修辞方法,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阅读提纲要体现集中性、梯度性、语文性、体验性。集中性,指问题要集中、精要,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角度,从不同要求出发,命制几个有思考价值的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突出课文重点的问题。梯度性,指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要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按照阅读规律,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写法,由客观到主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语文性,指问题的命制要精心打磨,要有语文价值,在文字上给学生以启迪,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设计问题,要从课文的亮点提出问题。体验性,指要从学生心理体验的角度命制问题,也就是模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一点是以上几点的核心。如在教学《社戏》一文中,教师设计的悟读品味提纲就是以体验性为核心的:1.对于迅哥,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请你以文中 “我” 的角度观察与思考,试着结合具体例子,表达你的理解。2.在平桥村的日子,是快乐的日子,也是成长的日子。假如你是文中的 “我” ,你懂得了哪些生活的知识呢?3.根据《社戏》的内容,假如你去平桥村旅游,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说说理由。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视角,就是引导学生成为文中的 “我” ,走进文中的生活情境,进而体验自由纯洁的童心与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情境化问题设计是悟读品味的核心,所有的问题都意在创设学生与作者共同的生活经历,指向学生的感受,以期唤起他们深刻的内心体验。
第三环节是研读展示,指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所谓研读展示,即按照悟读提纲,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语言交流自己的学习认知,增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倾听、评价、吸纳同学的思考感悟,领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生命体验。这一环节是学生语文能力生成环节,也是师生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相互了解、影响、融合的重要时机,通过语文学习,一方面促进对语文的认知,一方面展开思想情感的交流,深化对生命的认知。每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实际是学习同伴的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展现过程,更多的相近相似又不同的生活世界,给语文课堂带来最宝贵的生活的活水,会激荡孩子们的心灵。这一环节是语文实践性的必然要求,更是增进生命体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体现。其特点是一种多元对话,如果说悟读品味是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的对话,研读展示则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向对话。
主要应注意:展示交流要建立在充分的悟读品味基础上,要在学生基本完成全部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开展,切忌很多学生只完成一部分内容就匆忙进行。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展示,在一名学生展示后,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其次,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深度追问,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及时点拨、指导,总结语文思维规律,进行学法指导与人生智慧的引领。
第四环节是精读积累,引导学生储藏文章的精华部分作为长久的生命体验。这是阅读课的第四环节。所谓精读积累,即背诵、抄录课文中内涵丰富、章法高妙的部分。这一环节是夯实基础、建构知识的环节。由于语文学习具有整体性,经典文章本身是最重要的语文知识,因此背诵抄录是积累语文知识的根本方法,古人讲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语文素养培养积淀来看,把经典文章、段落背诵抄录下来,是语文学习的最大实效。宋代程颐说过: “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对于经典文章,有限的课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随着生命体验的深入而深入。举个简单例子,孟郊的《游子吟》中的名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中的内涵,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而愈加深刻,而学生年纪很小的时候,只能生硬地理解表面意思,其丰富的情怀无论如何是很难在内心产生的。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下来。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需要师承。
主要应注意:经典文章雕刻在记忆中,凡教材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必须背下来,而且书写准确。没有要求背诵的文章,教师也要精选一部分文字,让学生摘记、熟读。
第五环节是美读运用,引导学生练习写作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所谓美读运用,即落实教学目标中的写作目标,立足于写法借鉴与语言表达,先对值得学习的语言表达规律、技巧进行总结欣赏,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这一环节是课堂的写作学习环节。它体现学生从对课文的内容感悟到对写法感悟的迁移,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后的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由阅读文本进入到阅读生活进而表达生活的高级学习阶段。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运用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而运用的实质就是生命体验与表达。
主要应注意:写作教学目标要集中,主题鲜明,欣赏的内容要文质兼美,教师要主导赏析并进行写作指导,学生的写作可当堂完成,更多应放在课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地观察思考之后再动笔表达。
实施 “体验式” 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有效探索,是对语文教育民族化理论的积极尝试。初步构建体现语文教学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适合语文教师群体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使语文课堂成为 “声韵悠扬,情思深挚” 的文化传承平台,使语文学习 “含英咀华,读写一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引领广大教师做真正有情怀有语文素养的读书君子,只有广大教师真正热爱生活热爱语文,才会使 “体验式” 语文教学焕发自己独有的生机与活力,进而让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最值得尊重的国家基础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