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信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

2020-12-18朱青青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崇信县崇信文旅

朱青青

(中共崇信县委党校,甘肃崇信744200)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现了文化发现创造价值与旅游体验分享价值的有机结合。对于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域来说,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从深度和广度上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切实保障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崇信县青山环绕,绿水长流,是先周、先秦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要塞,保存着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厚重的县份,文化和旅游如何深度融合,助力崇信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摆在崇信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

1 推动文旅融合的意义

1.1 文化旅游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意义上旅游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必然选择。随着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文化体验对游客出行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的体验,从过去的购物消费旅游到更多的走进历史博物馆和文化场馆,体验民俗文化,观看历史古迹,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旅游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文化资源和旅游活动的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满足了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实现文化体验的全方位需求,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1.2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新常态同样带来了县域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崇信作为一个长期以来过分依赖能源的资源型县份,全力落实“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2018年在崇信县的“煤电、草蓄、果菜、旅游、木本油料”5大产业中,旅游产业的GDP贡献总量仅为7%,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产业的范围和发展模式,实现旅游产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其优势不仅在于美丽的自然风景,还在于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在于将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相互结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倡导文明创新、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方式,将会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移,带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1.3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绿色、永续发展的新举措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永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促进生态资源保护,改变以往“杀鸡取卵”式的资源开发模式,避免建设性破坏,实现由被动生态保护向主动生态建设转变,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游客和居民都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 崇信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

2.1 崇信文旅融合的“家底”

2.1.1 文化积淀深厚 崇信境内现有公刘农耕文化、唐代军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古树名木文化和民俗文化5大文化。崇信虽然是一个小县,然而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就已经在这里创造着远古文明,境内至今仍有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唐代历史文化等遗址多处。其中,武康王庙是甘肃省现存较早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

2.1.2 旅游资源丰富 崇信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境内有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龙泉寺,省级森林公园五龙山、唐帽山,佛教圣树娑罗树,3 200年的华夏古槐王、全国罕见的三异柏等古树名木,新建的龙泉寺景区文化产业园和国家级龙泽湖水利风景区等自然景观都是崇信发展旅游的有利资源。

2.1.3 其他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崇信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东靠泾川、灵台两县,西与华亭市接壤,北连崆峒区,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承东启西,接南应北。二是交通优势。县城距咸阳机场280 km,宝中铁路和省道泾甘公路横贯全境,崇白路、崇大路等公路干线四通八达,乡乡通油路。三是政策红利优势。崇信县跻身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部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重要组成,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较多,发展文化旅游,投资者能够充分享受各种政策红利。四是产业基础优势。崇信县传统产业不发达,但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后发优势,灿烂的文化、淳朴的民风、秀丽的山河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预留了广阔空间。

2.2 瓶颈制约因素

2.2.1 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 一是融合程度较低。虽然崇信境内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低,观光旅游发展快,而文化寻根、红色研学、情景体验等较高层次的产品开发滞后,创新水平低,科技融入少,不能产生引领作用和轰动效应。二是对现有资源挖掘利用不足。5大文化只停留在概念上,没有系统完整的体系,也没有景区、景点的物质载体,从而使开发陷入了“资源丰富、开发滞后、有景点无市场、有品牌无优势、有文化无内涵”的尴尬境地。三是拉动经济效果不明显。部分传统文化挖掘和整理之后,大多数只能待字闺中,难以迎合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的需求。2018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在GDP中占的比重仅为7%,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没有显现出来。

2.2.2 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各地联动机制还未形成。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从横向看需要宣传、交通、财政等多部门协作配合,从纵向看要对各地规划开发进行统一协调,但就崇信县目前情况来看,各地联动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二是文化旅游筹资渠道单一。文化旅游企业大多是重资产、资金链长,成本回收慢,并且对生态要求严格,对人才要求比较高,这些因素都导致民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相对较低,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2.2.3 人才配备不到位 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虽然近几年旅游行业充实了近20名高等院校毕业生,但仍然没有形成生产力。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也缺少会沟通、善讲解、愿服务的一线实干型人才,人才培养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

3 崇信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3.1 严抓规划,政策主导,促进文化旅游高层次融合发展

首先要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整理,组成专门队伍,系统整理研究崇信县历史文化脉络,找准特色文化的“根”,在充分调研和挖掘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树立“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按照“资源一盘棋、品牌一盘棋、产业一盘棋”的要求,制定出台崇信县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为文旅融合提供理论支持范本。同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坚守生态底线和文化底线,列举出开发过程中的负面清单,并提供解决方案,做好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

3.2 因地制宜,品牌主打,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平凉被整体列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节点城市,崇信县作为平凉的后花园,依托丰富的资源,要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一是创作艺术演绎精品拓展旅游空间。将旅游与民俗文化品牌相融合,创作推出精品旅游演艺,不断推进崇信民歌、社火、弦子腔等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弘扬,为游客提供“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二是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旅游精品。让文物古迹、非遗项目、传统美食、传统村落等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例如:将旅游与公刘农耕文化品牌融合。加大仰韶、齐家文化等遗存的保护、维修、开发力度,以县博物馆为主体,开展文物精品展览,让游客体验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片沃土如何走过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岁月变迁,孕育出文明的种子。三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深度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巩固扩大刺绣、剪纸、根雕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组织民间艺人加工制作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真正形成一批让游客“看得中、买得起、带得动、送得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使其成为崇信县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3.3 完善配套,做强服务,培育文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要有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也要有更舒适、便利、安全、文明的旅游环境、配套设施和服务。一是完善城市配套设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好道路建设、美化绿化、旅游厕所、交通引导标识、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二是搭建智慧文旅平台。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景区数字化服务站和智慧文旅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在线咨询、投诉、监管等全方位服务。

猜你喜欢

崇信县崇信文旅
崇信县:平凉红牛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只收两个饼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蔡崇信:我为什么敢放弃580万年薪,拿500月薪跟马云创业
文旅照明的兴起
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首立“规矩”填补计划预算审查监督的制度空白
甘肃崇信县冬小麦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肥料利用率对比试验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