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心理教育 促进班级管理
2020-12-18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田 昊
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繁琐、辛苦,主要是班级日常管理,包括常规管理、班风建设、问题生转化等。班级日常管理耗费着班主任巨大的精力,如果班级管理缺少方法,班主任势必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疲于奔命。怎样才能让班级管理变得省心省力,让班主任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探寻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班级管理尤其是在转化问题学生上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勤于观察,善于发现
思想指导行动。学生的所有行为都受他们的思想指挥。因此,班主任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某班有一个叫小军的男孩子,平时阳光开朗、热情大方,和同学们相处得非常和谐。每次家长向老师咨询孩子的在校情况,老师总是赞赏有加,说这是一个不让老师、家长费心的孩子。可是,最近这个孩子突然变了,居然出现了作业不完成的情况,还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和同学闹矛盾,有一次甚至为了一张垃圾纸和另一个男孩子大打出手。班主任那一段时间和他的父母联系的次数比过去一年联系的次数还要多。这个男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班主任和他的家长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谈话,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这个男孩的父母最近正在闹离婚,谁都没有时间来关注这个孩子了。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甚至为了打消父母离婚的念头,这个孩子就决定惹出一些事情,让班主任频频联系家长。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班主任和这个男孩子展开了一场对话,让他意识到父母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即使他们真的分开了,对他的爱也不会变的。而他自己也会慢慢长大,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从那以后,这个男孩子的心态平和多了,他又恢复了往日开朗活泼的性子,班级也重归平静。
二、巧用原理,提高效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应该有科学合理的规则,明确该规定在班级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大家共同去遵守,才能维持一个班级的稳定、和谐,学生才能在规则中获得自由。那班级中究竟要制定哪些规则,由谁来制定呢?心理学证明,由学生制定的、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规则最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坚定的执行。
某高二班级在制定班规的时候,谈到手机是否可以带的问题。当时学生们都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好手机,不让它影响自己和他人。所以班规规定“学生可以带手机,但在校期间要手机关机或静音。”班主任并没有马上制止。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带手机的危害。比如,正当大家专心听课的时候,突然听到某部手机唱起了歌,始作俑者面红耳赤、手忙脚乱地去关机,原来他早上忘记静音了;再比如,有的同学做作业遇到了难题,忍不住拿出手机查找答案;还有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上课听不懂,干脆组团玩起了手机游戏……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质疑“可以带手机”这条班规,班主任及时开展了一堂关于手机的心理班会活动课,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有决心,但在没有非常坚定的意志的情况下,手机还是不带为好。后来,这条班规修改为“学生一律不带手机到学校,有事需要联系家长,一律用家委提供的‘班机’”。
三、尊重学生,心理换位
班主任最头疼的莫过于班里有几个“刺头兵”,这些孩子“能量”很大,他们带给一个班集体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或对他们帮教不力,往往会给班级和学校工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班主任针对特殊学生要开展特殊教育,尤其要尊重学生,学会心理换位,“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肯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某班级里有个小男孩特别调皮,特别喜欢做恶作剧。有一次,他把蹲在校园池塘边看鱼的同学推下了水。所幸小池塘很浅,学生只是湿了衣服,没有生命危险。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是调皮,批评了几句,向同学道了歉就过去了。没想到几天后他故伎重演,又把一个同学推进了池塘。班里的孩子和家长都认为他明知故犯,道德败坏,家长们严禁自己的孩子靠近他,一时间,这个孩子成了众矢之的,被孤立和排斥。唯有他的班主任坚信他不是道德败坏。他认真分析了孩子的心理,和孩子在池塘边谈心:“这个池塘这么浅,你一定不是想要伤害同学,对不对?”这句话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他说他就是想看看同学在意外面前的反应有多快,多长时间能从池塘里爬出来。班主任没有批评他的想法,而是引导他思考同学落水之后的情形:池塘里的淤泥、水草、污水可能会进入人的口鼻;湿湿的衣服容易让人感冒;突如其来的落水可能会让同学受到惊吓,产生心理阴影……最后,老师和他商量之后,把他轻轻放进池塘站了一会儿再拉上来,他一个劲地喊冷。班主任立刻为他换上了事先准备好的干衣服。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推人下池塘了,他深深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家校携手,共同管理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状态就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学生。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把家长这支队伍争取过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尽量让家长认可老师,配合老师,形成教育的合力。
一年级某班有一个叫依依的女孩,人长得高高大大,特别能干,也特别肯干。就是这样一个得力小助手,居然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坏习惯,那就是作弊。小到一次默写,大到单元练习,老师经常看到她偷偷瞟同桌的答案。虽然老师每次都提醒她,但她总是忍不住。她宁可相信别人的错误答案,也不相信自己。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老师首先做的不是去批评这个孩子,而是去思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他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可能过分表扬那些默写默得好的同学,或者练习做得好的同学,以至于让依依这类积极向上的孩子为了获取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赞扬而采取了错误的手段。所以,从此以后老师不在教室里大肆表扬默写全对的同学,也不去公布每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他鼓励让孩子们自己和自己比,这一次和上一次比。除了自我反思,老师还和依依的妈妈进行了交流。发现家长和依依有约定,默写默得好或者练习做得好,考试考得好,家长会给予奖励,否则会有惩罚。比如默写全对一次奖励1 元,单元练习达到优秀的,奖励大餐一顿,得满分的还有100 元奖金。如果默写错误多或者考试达不到优秀,妈妈会严厉批评,还要做妈妈买的练习题若干张,甚至还要取消零食供应。找到了孩子抄袭的理由之后,老师和依依的妈妈进行了一场比较深入的谈话,让她意识到当孩子没有默好、考好的时候,父母光批评、训斥、惩罚是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的,只有学会肯定、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才是启动孩子内驱力,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后来,依依的妈妈取消了对学习成绩的奖励和惩罚,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上,如今的依依再也不去偷看了。
总之,在班级管理的时候,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就像抓住了班级管理的命门,“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当然,班主任也要适时充电,不断学习,尤其是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