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山区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2020-12-18刘彩琴漆文选马虹霞
刘彩琴,漆文选,马虹霞
(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渭源 748200)
渭源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南部,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区,海拔1 930~3 941 m,年平均气温5.7 ℃,无霜期135 d,年平均降水量500 mm左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富含钾素,适宜于马铃薯生长。目前随着渭源县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年种植马铃薯2.33万hm2(35万亩)以上,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3.7%以上,同时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1]。马铃薯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由于连年播种,轮作倒茬无法保证,以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为主的病害加重发生,导致减产12%以上,还影响品质。针对以上病害对马铃薯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经多年试验示范和推广,总结出防治措施,主要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合理施肥及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使马铃薯产量增加15%以上。
1 马铃薯发生的主要病害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危害
马铃薯晚疫病属致病疫霉,是马铃薯生产上的第1大病害,俗称“薯瘟病”,造成茎叶早枯、薯块腐烂,病田占总种植面积的35%~80%,造成减产15%~30%。病菌在病薯中越冬,靠气流和雨水传播。主要侵染马铃薯叶、茎、芽和薯块。高寒山区马铃薯4月中下旬种植,5月中下旬出苗后生长到7月初初花时在底部叶片发生病斑,随着气温上升、降雨增多、湿度增大,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大病斑,田间潮湿或湿度大时病斑产生霉状白霉层,叶背面观看时更清楚。发病较重时叶片卷缩、萎垂,芽感病后枯死,叶柄和茎受感病呈褐色条斑,大田一片焦枯状、有腐败气味。块茎发病在盛花中后期病部出现褐色或紫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病部稍塌陷,重病薯在田间腐烂,发病轻者在贮藏期继续发病腐烂。一旦晚疫病发生,则造成减产、减收。
病害的发生与品种、温湿度、轮作、地势呈正相关,种抗性差品种若同意遇温暖、多雨、多雾、空气潮湿天气,发病则加重[2],如2012—2013年降雨600 mm左右,种植的青薯168、克新1号等抗性差品种晚疫病大流行,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40%以上。同时,二阴区比半干旱区发病早、发生重,连作地、低洼地发病早、发病重。马铃薯晚疫病在湿度75%以上、温度14 ℃以上时发生,在湿度85%以上、温度17 ℃以上时易流行;8月上中旬普发,8月下旬盛花时为晚疫病发生高峰期。
1.2 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及危害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早疫病的发病面积与危害程度也不断增加,病田占总种植面积的30%~45%,一般造成减产15%~20%,病菌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块茎。马铃薯早疫病一般比晚疫病发生早,也叫夏疫病,在现蕾期发生即病害在6月上中旬发生、下旬普发,7月中下旬盛花时为发生高峰期。病菌在底部老叶上发生病斑,病害发展速度较慢,典型症状呈同心轮纹,病斑边缘有褪绿的黄色晕圈。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田间一片枯黄。块茎感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薯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态。
病害的发生与品种、温湿度、地块肥力水平呈正相关。在遇到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天气即田间湿度大于70%、温度25~29 ℃且多阵雨时,病害易流行,多雨、干旱天气交替出现时病害加重发生,气温偏高、密度大、瘠薄地块、缺肥水生长衰弱和肥力不足地块发病较重。
1.3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及危害
随着马铃薯多年种植,黑痣病发病面积不断增加,病田占总种植面积的25%~35%,一般造成减产10%~25%。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以病薯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主要为害幼芽、茎和块茎,苗期造成缺苗断垄,成株期感病植株茎叶生长不良,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病斑,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严重时植株顶部叶片褪绿向上卷曲萎蔫或枯萎,并产生气生薯,块茎感病表皮附着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坚硬的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和产量。
病害的发生与品种、低温多湿、轮作、土壤质地呈正相关。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适宜生长的温度为4~33 ℃,最适温度为23 ℃。春季无低温冷冻、土壤较干燥时发病较轻,春季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地温不易提升、土壤黏性重,多年种植区发病重;同时,地温低且播种早、地块潮湿、排水不良的地区发病较重。
1.4 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及危害
马铃薯病毒病主要靠蚜虫等传播,引起种薯退化和减产,感病株叶片变小、变硬,一般减产10%~20%。少雨干旱和蚜虫发生重时病毒病发生较重。目前已发现专门为害马铃薯的病毒及类病毒主要有8种: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PVX)、马铃薯重花叶病毒(PVY)、马铃薯轻花叶病毒(PVA)、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纺缍块茎病毒(PSTV)、马铃薯皱缩花叶病毒(PVM)、马铃薯奥古巴花叶病毒(PAMY)。马铃薯病毒病主要类型为普通花叶病毒病、重花叶病毒病、轻花叶病毒病[3]。
2 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病害有发病中心,防治不当会造成减产,在选用农业措施、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合理施肥的同时,针对病害发生可对症采用高效药剂防治,以有效防控病害的发生流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2.1 农业措施
2.1.1 合理选择品种
一是选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择农艺性状优良且抗性强的品种,如荷兰15号、陇薯10号、陇薯14号、青薯9号等;同时,尽量选用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和原种、一二级种薯。二是选种无病虫的健康种薯。
2.1.2 选择地块
种植时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保水保肥能力强,同时易排涝,坡度在15°以下的梯田、川塬和沟坝地,以降低土壤湿度。不能在陡坡地、石砾地、重盐碱等瘠薄地上种植。
2.1.3 合理轮作
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避免重茬;可与小麦、玉米及豆类等作物倒茬,对于不能轮作的重茬地,进行深耕改土,也可与玉米、豆类间作套种,改善土壤微环境,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4]。
2.1.4 精耕细作
适期播种,适时晚播和浅播,避免早播。应在地温稳定在10 ℃以上时播种,促进种薯快速发芽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及病菌的侵染。排涝、高垄栽培,重施基肥,以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适当减施氮肥。
2.1.5 拔除中心病株及早预防
一是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将其拔除带离并深埋处理。二是及时叶面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预防,防止病害大范围传播。
2.2 化学防控
2.2.1 种薯处理
播前切好种薯,用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 μL/kg制剂量)或225 g/L嘧菌酯悬浮剂(400 μL/kg制剂量),对水1.2 L进行稀释,并将稀释后的药液与薯块充分搅拌混匀,阴干后播种。
2.2.2 土壤处理
播前开沟播种薯块,用300 g/L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00 mL/hm2制剂量),或225 g/L嘧菌酯悬浮剂(900 mL/hm2制剂量),或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1 350 mL/hm2制剂量),将配制好的药液装入喷雾器中,均匀喷洒到播种沟内的土壤和薯块上,然后覆土。喷雾器喷施时,应尽量压低喷头,减少药液流失。
2.2.3 生长期应急防治
晚疫病:现蕾初花期,发病前叶面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0%安泰森(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进行预防;出现病斑后叶面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72%霜脲锰锌、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等高效药剂防治,防治宜早不宜迟,要重视预防、早期防、连续防。667 m2用45 kg药液,每隔7~10 d防1次,连防3次以上效果最佳。根据实践,在渭源县多雨年,7月15日左右降雨后的晴天需及时大面积进行早期防治[5]。
早疫病:发病初期叶面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田间发现马铃薯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叶面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或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高效药剂防治。防治方法同晚疫病。
黑痣病:发病初期叶面喷施250 g/L嘧菌酯悬浮剂6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治。防治方法同晚疫病。
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主要由传毒昆虫蚜虫传播,因此在防病时要治虫。防病毒病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 500倍液等杀虫剂喷雾防治。防治方法同晚疫病。
3 小结
随着渭源县马铃薯产业的迅速发展,马铃薯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由于连年种植,轮作倒茬无法保证,以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为主的病害加重发生,马铃薯减产、减收,还影响了品质。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实践,总结防治主要措施即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合理施肥及用高效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使马铃薯产量增加15%以上,为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