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栽培”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18李红侠吴长昊王海潮

农产品加工 2020年6期
关键词:菌丝食用菌培养基

李红侠,吴长昊,王 晴,王海潮

(宿州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为进一步推动具有学校特色的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提升,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高水平的深刻内涵,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适用性人才,学校加大了实践课程的选修力度,一些生产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食用菌栽培”“烘培”“啤酒制作”等),由原来的一年开设一次,改为一学期开设一次,人数由限额选修到无限额。高等学校的公选课,是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公选课也是培养“实基础、强能力、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2]。但公选课由于学时的限制,再加上又是非专业的学生学习,学生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拿学分,学校对公选课的考核也没有统一要求,因此,公选课大多数都是交篇论文或总结作为考核,“食用菌栽培”公选课也不例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对实践性、生产性较强的公选课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打破学科界限与单一的授课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地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能力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3-4]。

1 根据课程特点明确教学目的

食用菌栽培原料来源广、生产成本低、要求设施简单、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适宜大学生毕业后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创新创业实践需要贯穿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实践教育始终,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利用“食用菌栽培”课程的特点,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制定适合非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1.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业意识

“食用菌栽培”作为公选课,要求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掌握制种技术和生产管理。虽然食用菌种类繁多,但只要了解了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制作技术,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食用的食用菌、价值较大且市售的药用菌和代表性珍稀菌的图片,介绍其生物学习性、功能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珍稀菌)、开发前景,了解我国食用菌资源的丰富。由于食用菌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正好符合人们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醒学生日常中可以多吃些食用菌,引起学生对食用菌的兴趣。

1.2 通过实训操作,培养学生的技能

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学生在非上课时间可以走进实验室,亲自(尤其文科的学生) 操作天平、配制培养基、装袋、高压锅、接种、组织分离、出菇管理等具体的栽培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2 教学内容的安排灵活多样

由于公选课的学时极少,“食用菌栽培”又是实践性、生产性极强的课程,理论部分讲解较少,大部分时间在给学生实践操作,学生做完就走,很少提问涉及到的理论。因此,菌丝的培养条件、生长过程、菌种保藏及出菇过程的管理,甚至病虫害防治等理论知识学生掌握较少,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改革。

2.1 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中

用学生做的食用菌母种试管,让学生主动动手挑取菌丝于镜下观察菌丝的结构,有了感性认识再介绍菌丝的结构及相关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和食用菌的营养生理,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污染为例,进一步强调菌丝转管或组织分离时无菌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分析污染可能产生的原因、污染的杂菌类型,以及如何避免污染、处理污染。当做到原种或栽培种时,培养基的成分及配制培养基时,水分的掌握、接种的方法等边做边讲。学生做的结果出来后,对结果分析评价,强调学生的培养条件和培养过程中如何管理,如何进行污染防治。子实体长成后,进行子实体相关知识的介绍,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一些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通过组织培养、孢子繁殖的方法培养母种。

2.2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对公选课来说,课前预习好像无稽之谈,一是没课本,二是非专业,目的就是拿学分,没有人愿多花时间在公选课上。因此,课前把所做内容发给学生(第一节课就建立QQ交流群),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了解此次内容的实训目的、原理,所用仪器设备的特点、使用方法及实训操作步骤等,改变了以往一无所知地去上课的状况。为了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采取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积极展示自己,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比他的专业还有意思,好奇心或是兴趣驱使他不自觉地喜欢上了该课程,教学效果较以前明显提高。

2.3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技能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环节多而且各环节时间长,公选课的学时极少,不能连贯进行各环节的操作学习,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公选课的上课时间大多在下午放学后或周末),和学校周围食用菌栽培的农户联合,既可以帮他们解决劳动力不足,又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大规模的生产场地和生产方法,和学生在实验室看到和做的,感觉还是有差距的。母种、原种的制作,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栽培种的生产和出菇后的管理,在农户的栽培基地进行,实验室和栽培基地的结合,缩短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奠定了基础,减少了畏惧和畏难心理。

2.4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操作,锻炼学生的协作与团队精神

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学院,各自互不认识,按照名单顺序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指定1人负责,建立几人小组QQ群,方便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与学习,在实训操作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制培养基和接种,实验结果在小组间进行比评,增强了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3 考核方式

公选课的考核方法比较简单,以出勤和作业为主。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拉开学生成绩的差距,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都来签到,作业都交,差距很小,为此改变了考核方式。进行量化考核,态度、作业、每次操作的过程、结果等以百分比的方式,记入最后的总成绩,且操作过程和结果所占比例较大。

3.1 实验态度与操作

以往学生只要到场,出勤分都是满分。但现在不同,教师讲解示范时,看手机或乱动其他实验仪器,没有出勤分。做实验就要有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习惯,该部分成绩占为10%。

不管是母种、原种还是栽培种,培养基的制作以及接种,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方法,教师不断巡视,监督,如果操作不规范,即使做了,也不能给这部分的满分,该部分占到40%。

3.2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撰写,有一定的要求,不能随心所欲,虽是公选,学校没要求交作业,但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还是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写明目的、原理、用具、材料以及实验过程、注意事项和实验小结,实验结果以成果附图的形式附上,并作出结果分析或评价。报告可以反映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会对报告给与批阅和打分,分值占到30%。

3.3 节课考核

操作或答辩,如以某种食用菌子实体为例,现场操作组织分离法制作母种的操作过程;举出几种不同食用菌的出菇管理;菌丝与子实体在培养过程中的不同及注意事项;培养料与水分的计算方法;常见病虫害的防治,高压锅的使用;不同培养基的灭绝时间等等。最后交1份小论文,这部分成绩占到20%。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性、主动探究科学的兴趣、沟通与协作的能力都增强了,而且也有了团队精神。

猜你喜欢

菌丝食用菌培养基
不同水质和培养基对紫金久红草莓组培快繁的影响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浅谈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探究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紫薇组培快繁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