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关爱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策略研究
2020-12-18甘肃省张掖育才中学刘学鹏
□甘肃省张掖育才中学 刘学鹏
对学生的“关爱”是为人师者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关爱教育的巨大实效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将德育为首的口号挂在嘴边,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很难真正落实,学校虽然也会时不时地开展一些有利于教师、学生的活动,但教育作用往往显得微不足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突出问题。具体的德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教育工作者将“关爱教育”与“赏识教育”混为一谈,片面地认为关爱就是尽可能多地肯定学生,加以赏识,忽视了“严”也是关爱的另一种形式。
2.未能将课程资源和“关爱教育”有机整合。开展的一些活动尚未形成相关的校本课程,同时部分教师也未能充分发挥现有课程的教育作用,关爱活动系统性不强。
3. 尚未充分发挥出同学互助的关爱效果。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但在实践探索中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自我教育作用;对个别特殊家庭的孩子关爱不够持久,效果得不到巩固。针对部分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管教失当的孩子的关爱时间有限、次数有限,达不到以关爱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学生没有明显的转变。
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关爱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实效的研究,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实施“关爱教育”提高德育实效的几点做法。
一、搭建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真正理解“关爱教育”的内涵
笔者认为“关爱教育”是以关爱为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关爱、构建关爱品德为内容的道德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初中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实际水平和现状,采取一定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生发关爱情感、提高关爱认知、实践关爱行动,生成关爱品德,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德育实践,把关爱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联系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从教学内容及身边事例中去体会、领悟,从而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换位思考,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他们才会理解和信任我们,与我们交朋友,向我们敞开心扉,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之效。最重要的是还得有耐心和信心,要善于发现和捕捉问题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肯定引导,同时还得做好他们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帮助他们纠正缺点,巩固良好的品德。
在工作中更要真正落实关爱,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一言一行都应渗透着对学生的无限关爱,特别对学困生要付出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爱心,倡导春风细雨、情真意切,创设情景,鼓励上进的工作方法。在班级群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要求学生对单亲学生、孤儿多一点亲爱、对病残学生多一点友爱、对学困生多一点关爱、对优秀生多一点敬爱,从而使学生由爱的体验到积淀到内化迁移,延伸到学生对周围的人、事、物充满爱、奉献爱。
二、德育实施者要积极尝试,及时分析、认真总结阶段性成果,培育校本德育特色
认真梳理已经开展的关爱活动,分门别类,及时做好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其规律,逐步使之常态化、序列化。同时将这些活动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不断拓宽课程资源,探索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关爱教育”模式。比如,可以将“关爱教育”分为传统美德教育和现代人文素养教育两大板块,还可以根据关爱对象的不同,分为关爱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中华传统美德包括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它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绵延数千年不衰,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眼界开阔、信息量剧增,但是一些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却在减退,因此对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视也不容忽视。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努力继承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办学传统,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不断加以发展与创新。例如,民俗教育进学校,实现德育与本地民俗的有机结合,开拓各具特色的校本德育载体,使德育内容的贯彻与落实更加自然。或者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开发,利用对传统经典文段的诵读、赏析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高尚品德。
三、以“完美教室”建设为抓手,着力开展班内活动,充分发挥班集体的自我教育功能
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单纯的说教对他们而言是空洞、苍白无力的,而开展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得体验和感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关爱教育”与体验教育活动相结合,在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心体验的同时,形成认识并转化为自觉关爱的品质与行为。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次、有侧重地开展课题研究,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体验亲情,回报关爱
家庭生活中进行体验,通过一系列的如“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活动,在帮助学生增强生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爱父母、爱亲人的情感,为他们施爱于人奠定了情感基础。有了这样的一次体验,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爱他人、爱学校、爱祖国等高尚的情感,从活动中引导,在体验中成长。
(二)体验友情,学会关爱
为了让学生之间互相关爱,我们可以开展“我的黄金搭档XXX”的活动,要求班内每两位同学结成对子,具体要求能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学习上能互助提高,思想上能共同进步等,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友谊,体验关心,学会爱与被爱。同时教师也对那些真正的黄金搭档及时表扬、鼓励,尽量让每个学生能时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助人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关心品德,激发学生的关爱行为。
(三)体验师爱,引导关爱
为了让学生爱教师,体验教师对我们的关爱,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可以计划开展“我当一天班主任”的活动,让学生充当班主任的角色,管理班级,处理班务,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真辛苦,真不容易,特别是班主任,除了负责班级工作,还要上课、批改作业、备课……
(四)重视环境,陶冶性情,渲染爱的气氛
环境是无声的教师,特别是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重视人文环境的陶冶。学校可以从关爱生命入手,教育学生增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比如,在校园草坪上做宣传牌写提示语,组织学生进行《塑料袋的危害》《废电池与环境保护》等小课题研究,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激起关爱环境、关爱生命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评价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多元化评价体制
上级主管部门应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淡化升学率,进而促进学校评价体制的转变,避免教师一味地追求分数而忽视德育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