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祝县南阳山移民安置点产业培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12-18张胜文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天祝南阳食用菌

张胜文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大红沟镇人民政府,甘肃天祝733200)

天祝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祁连山东端,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北纬36°31′~37°55′、东经102°07′~103°46′),南接永登县,东靠景泰县,西与青海省的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北与武威市的凉州区、古浪县接壤,西北与肃南县交界,系河西走廊门户。全县辖14 镇5 乡174个行政村,总面积7149km2,有耕地面积5.71 万hm2,天然草原面积42.57 万hm2,林地面积28.65 万hm2,森林覆盖率34.26%。近年来形成了以高原夏菜、设施果蔬、旱作马铃薯、草食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及食用菌、白牦牛肉系列产品为主的特色产品。随着国家支持藏区经济发展,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深山区群众的贫困问题,摆脱地理地域条件和多重自然灾害困扰,促进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支持天祝藏区经济发展,改善移民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对于构建藏区稳固的高原生态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大局稳定、培育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及搬迁安置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基础。

1 天祝县南阳山移民安置点产业培育发展现状

天祝县移民工程自2014 年4 月开工建设以来,通过整组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将贫困群众搬迁至条件较好的松山镇南阳山地区,以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为突破口,培育脱贫增收产业,使移民群众能够从根本上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开拓新的生存发展空间;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2014—2015 年南阳山片累计建成红山根、德吉新村、祥瑞新村、石塘、鞍子山、大圈湾、中庄等8 个安置点,搬迁移民2 028 户8 579 人;2016—2017 年建成5 号、7 号、阳山、野雉沟4 个安置点,安置移民2 515 户10 010 人。

通过向国家及省、市计划、财政、扶贫和农业等部门争取实施了松山滩生态移民工程设施农牧业建设、农业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央现代农业蔬菜产业、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农作物良种补贴推广、油菜创高产示范、马铃薯增产增收、测土配方施肥等一大批农业科技项目,有效促进了移民点产业生产发展。

1.1 种植养殖产业

在南阳山片德吉新村和祥瑞新村修建养殖暖棚1 158 座,通过产业培育项目共改造745 座养殖暖棚用于养殖牛羊和种植食用菌。5 号、7 号安置点通过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共建成设施农业858 座,其中:果蔬日光温室267 座,食用菌日光温室221 座,养殖暖棚370 座。按照“养殖暖棚1户1 座棚,食用菌棚、日光温室2 户1 座棚”的分配方式,建成的养殖暖棚和日光温室858 座,分配给1 346 户移民户。

1.2 食用菌产业

结合天祝特有的环境条件,通过引进企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在德吉新村引进天沪菌业公司,带动150 户农户从事香菇种植,吸纳当地群众80 多人到合作社务工;引进天祝臣祥菌业公司培养菌棒,为南阳山5 号、7 号安置点移民乡镇移民搬迁户提供所需食用菌菌棒;联合科研院所在南阳山7号点71 座日光温室试种反季节珍稀食用菌4 个品种(赤松茸)。

1.3 藜麦产业

天祝县于2017 年引进甘肃远达投资集团在南阳山移民区试种藜麦333.33 hm2,藜麦试验种植在中科院、甘肃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试验种植取得成功。2018 年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和“订单+保单”的保障模式,在南阳山片种植2 066.67 hm2,平均产量达到2 250 kg/hm2,产值达到18 000 元/hm2,总产值达到4 000 多万元。

2 天祝县南阳山移民安置点产业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移民群众科技素质低,产业发展缓慢

南阳山片移民区大部分移民群众是从县域高深山区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搬迁而来,由于科技文化素质低以及受耕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移民群众接受新知识、掌握运用新技术较慢。加之移民群众自身积累不足,导致自我培育和发展产业缓慢,增收渠道难以形成。

2.2 龙头企业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弱

大部分企业、合作社起步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供销、种养加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和饲草料加工等龙头企业发育滞后,综合实力不强。加之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企业自身发展困难,经营管理水平有限,不能正常地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有效带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

2.3 涉农扶持资金缺乏,产业培育不足

近几年,虽然在大田蔬菜产业方面做了一些试验示范工作,但受移民群众科技素质低、自身投入少等因素影响,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移交到农户手中的畜棚也因受市场饲草料价格上涨,大部分移民群众存在等待观望情绪。由于缺乏涉农扶持资金的支持,南阳山片产业培育发展后劲不足。

2.4 资金筹措不及时,基础配套建设滞后

总体来看,南阳山片坚持把移民搬迁安置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各移民安置点生活区和生产区严格规划实施,统一风格、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确保建成了特色鲜明、生活生产方便的新农村。但由于基础建设配套资金不足,筹措不能及时到位,多数集中安置点生活区和生产区除供电、供水较好外,道路硬化、排污、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入住率和整体建设进度。

3 天祝县南阳山移民安置点产业培育发展对策

一是提高移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扶贫户培训为主体,加强科技培训引导,着力转变移民群众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改革意识,对移民群众进行种养知识、科技知识、市场营销、网络经营等教育培训,切实提高移民群众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二是积极与规模大、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对接、沟通,在南阳山片移民区推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带动协议,发展订单农业、最低保护价收购,建立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有竞争力、凝聚力和约束力的经济利益体,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户增收的“双赢”。

三是制定和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涉农资金支持力度。在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积极申请中央和省上财政项目资金,在种子、种苗、种羊、农药、化肥等方面给予移民群众扶持补助,调动移民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积极性。

四是完善移民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让公共资源充分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清洁、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立足松山镇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农牧民群众从服务业中增加收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进一步扩大藜麦、优质牧草、油菜花、薰衣草、马鞭草、花卉等种植面积,吸引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探索建设集绿色农产品采摘、情趣休闲式种植、花卉观赏和乡土风味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景点、农家乐示范点、休闲娱乐示范园,提高南阳山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力争把乡村民俗民情体验和藜麦—松山古城—花海—松山草原—高山羊驼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成为移民群众新的增收渠道。

猜你喜欢

天祝南阳食用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天祝县为例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扶贫与其实效性探析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扶贫实践为例
对天祝藏区推进双联行动纵深发展的思考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