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马铃薯窖藏病害的调查
2020-12-18吕娟娟
吕娟娟
(甘肃省甘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甘谷741200)
1 甘谷县马铃薯种植概况
甘谷县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约为1.067 万hm2,全县15 个乡(镇)均有种植。渭河川区以早春高垄地膜栽植为主,种植品种有克新2 号、克新6 号、克新7 号、费无瑞它、早大白等;南北两山以露地栽培为主,近年来地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早春地膜马铃薯以对外销售为主,商品率达95%,贮藏期一般为5~60 d;南北两山春播马铃薯以农户自食为主,商品率仅为20%左右,贮藏期为30~240 d,隔年贮藏量达10 万~13 万t。马铃薯窖藏病害种类和损失程度均随贮藏期的延长而增加,早春地膜马铃薯田间生长期短、贮藏期短,窖藏病害发病轻、损失低;南北两山春播马铃薯生长周期长、贮藏期长,窖藏病害发病重、损失严重。
2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新兴镇、金山乡、白家湾乡、大庄、谢家湾、六峰镇等6 个乡(镇),总种植面积0.563 万hm2,占全县总种植面积的52.8%。马铃薯品种有克新2 号、庄薯3 号、陇薯6 号,这3 个品种的抗病性较好,从生长期到成熟期发病较轻,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菜蓝跳甲、二十八星瓢虫等。
3 调查方法
3.1 农户窖藏种薯抽样方法
种薯普查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的原则,每村重点抽取3 个窖,每个窖取5 个点,每点取20 个薯块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计算烂薯率。
3.2 公司窖藏种薯抽样方法
种薯贮藏量少于30 t 的每窖取5 个点;种薯贮藏量超过30 t 时,贮藏量每增加6 t,取样点增加1个。每个点都取20 个薯块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计算烂薯率。
3.3 窖藏商品薯抽样方法
重点对重茬地种植和发病重的窖进行抽样,每批取样要兼顾品种、茬口等因素,每个样取20 个薯块。将所取样品带到实验室根据症状进行初检,不能确定病原的样品送甘肃省植保植检站检疫科检验。
4 调查结果
4.1 病害种类
调查结果表明:马铃薯窖藏病害有7 种,分别是晚疫病、早疫病、干腐病、茎腐病、黑痣病、疮痂病、环腐病,总发病率达16.15%,总损失率达11.63%,据此推算甘谷县由于窖藏病害至少损失1.2 万~1.53万t马铃薯,经济价值2 400 万~3 060 万元。晚疫病危害最严重,发病率10.3%,损失程度达6.2%。茎腐病、早疫病、环腐病次之,发病率为1.21%~1.56%;茎腐病损失程度高于其他两种,达1.56%。黑痣病、干腐病、疮痂病危害最轻,发病率和损失程度均低于0.5%。
4.2 病害症状
4.2.1 晚疫病 病薯表皮有褐色病斑,病斑向下凹陷并发硬,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病薯大部分腐烂或全部烂掉。
4.2.2 早疫病 病薯的病斑呈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变褐呈海绵状干腐。烂薯如水浸状,呈黄色或浅黄色。
4.2.3 干腐病 剖开病薯可见空心,腔内充满菌丝,呈白色、粉红色、黄色或灰褐色等,最后隘缩、干腐。
4.2.4 茎腐病 感病轻的只在脐部变色;感病重的薯块变黑腐烂,有臭味,横切面可看到维管束变黑。
4.2.5 黑痣病 有褐色至黑褐色、大小不等的菌核牢固的附着在块茎表面,一般不易向内部扩展。
4.2.6 疮痂病 块茎表面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表面粗糙,中央稍呈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层,不深入薯内。
4.2.7 环腐病 块茎横切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以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
4.3 发病原因
一是种薯带菌率高。大多数种薯由农户与商贩自由交易,没有经过质量检测,质量难以保证,存在以次充好或用商品薯冒充种薯的现象,农户播种前不认真挑选,病种下地导致病害严重。二是田间防控不力。虽然窖藏病害是马铃薯在贮藏期发生的病害,但其发生和危害程度均与入窖薯块带菌率呈正相关。田间防控水平不高导致发病率较高,带病入窖是窖藏病害发生严重的内在原因。许多农户在种薯入窖前未进行晾晒,也未将带病薯块、虫咬薯块、冻伤薯块和破的薯块剔除,加之收获、贮藏、翻窖期间造成的机械创伤加速了病害侵染。三是种薯贮藏期间的管理粗放、管理技术不科学。贮藏窖条件简陋,很少进行消毒,种薯与商品薯混贮。窖内湿度普遍偏大、无通风换气设备,加剧了病害的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