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词语直观化教学探索
2020-12-18浙江新昌县南明小学陈丹英
浙江新昌县南明小学 陈丹英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关键基础在于正确理解词语,但是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所以,理解词语最有效的方法并非是教师的口头讲解,也不是就词解词,而是为其建立直观丰富的表象。那么,怎样才能够充分利用直观法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词语呢?
一、在直观化教学中体会词语意义
1.借助直观插图,体会词语意义
对于中低段小学生而言,直观思维较为敏感,可以就此引入直观教具,为其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以及感知机会。如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及视频等相关信息,也可以借助词语卡片进行调度展示,还可以根据插图讲述词语故事等,这些都有利于生成更丰富的词语学习资源,能够使学生立足于不同的视角体会词语的本真含义。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可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与图片相对应的词语,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在图片的引领下,学生回归文本阅读,课堂氛围既紧张、又活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为其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同时也带领学生进行筛选,帮助学生体会。在展示环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踊跃发言。有学生说:第一幅图片拥有鲜艳的色彩,这一点和“绚丽多彩”极其匹配;也有学生看到校园中的国旗,自然能够关联起文本中的词语“飘扬”和“敬礼”;还有学生说,图片中的校园内有大青树和凤尾竹,不仅能够联想到“古老”“影子”等词语,还仿佛能够听到敲铜钟时所发出的悠远的“当,当当”声音。
基于图片展示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从文中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词语,这是一种能够有效聚焦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举措,因为词语本身具有特定的情境属性,只有将其置于画面中或者语境中,才能直观地揭示其意义,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心理感知和情感体验。
2.借助直观画面,体会词语意义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部分概念性的词语或者抽象性的词语仅仅依靠工具书或者动作表达,学生仍然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在这样的情形下,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与其相对应的画面,为其建立丰富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词语,突破学习难点。
如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时,出现了“壮观”,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极大,而且仅仅依靠肢体动作也难以解释清楚,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一词语的含义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一段天安门广场的视频资料,当学生观赏到整齐划一的队形、响亮的口号以及催人振奋的国歌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口头讲解,也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壮观”的含义。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词语原本的抽象状态,不仅降低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难度,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直观化教学中理解词语意蕴
1.在直观化教学中感悟词语意蕴
在进行文本鉴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并对此进行解读,最好是能够建立多元化的探索渠道帮助学生强化感悟,体会词语的意蕴。组词、造句以及辨析都是有效的词语学习方法,当然也需要教师给出创意设计以及正确引导,这样学生才能够结合自身的认知基础展开有效的学习操作,积极推进自主探索式词语学习过程。在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不仅能够突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能够为其带来更深刻的教学启迪。
例如,在教学《搭船的鸟》时,首先由教师范读,然后从中梳理出一些典型词语,学生自主解读其词义,并完成组词造句,如“翠绿、翅膀、静悄悄、冲”等,有学生给出词语解释:“翠绿”就是一种青绿色,如同翡翠一样,在翠鸟的身上有很多青绿色的羽毛,看起来非常鲜艳;“静悄悄”展现了翠鸟的安静状态,也能够与之后的捕鱼场面形成对比。也有的学生使用“翅膀”进行造句,还有的学生利用“冲”字进行组词。为了深化学生对词语的感悟,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设计词语填空,引导学生聚焦于翠鸟的外形以及捉鱼等方面的描写。当学生已经具备文本阅读的基础之后,自然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其对词语的感知。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不仅带领学生梳理词语,并进行分析和解读,还提供了组词、造句等有效的学习体验机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思维,而学生也能够在对比学习之后了解词语的应用范畴,准确把握其含义。
2.在直观化教学中理解词语意蕴
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并非唯一,置于不同的语境中会存在语义的差别,即使是相近的词语,细微差别仍然存在。对于低段的小学生而言,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感知词语的新意,是其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关键一步。
以《树和喜鹊》的教学为例,需要学生理解的关键词就是“孤单”,而且文中的泡泡提示也做了明确说明。上课之前,学生对“孤单”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并不了解词语的内在含义。所以,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将词语拆开,使他们感受到“孤”和“单”是两个意义相近的字,然后再回归句子和语境深化理解:一棵树、一个鸟窝和一只喜鹊,再加上三个“只有”,没有谁和你说话,你自然会感到孤寂、没有依靠。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词语情感迁移:想一想,哪些时候你认为自己非常孤单?学生很快打开了记忆的大门:爸爸妈妈都去加班,只留自己一个人在家,这时既无聊又害怕;同学们都去操场上上体育课,但是自己却因为生病只得留在班级,此时既无奈又无趣……在教师的引领下推动了文字、现实以及情感的相互碰撞,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脱离了空洞刻板,也升华了情感,使“孤单”成为他们内心深处个性化的感受。
三、在直观化教学中促进词语积累
1.在直观语境中积累
针对词语的学习切不可孤立,因为只有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展现词语原有的生机,所以,教师有必要将词语置于相应的语境中,使学生感受其独有的魅力,还需要通过语境积累丰富的精彩词语,帮助学生拓展词语储备。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学到了“果然”这一词语时,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积累这个词语呢?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这个词语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样学生在运用时便能够了解上下语句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果然”的本意,就是指现实发生的事情和预料完全相符。这样学生便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将词语置于上下文语境中,感受到曹冲的建议得到了验证,也说明他的办法很有效。当学生拥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感知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回归生活:想一想现实中的哪些事情和自己的预期相同?这样一来,自然能够实现有效的语言积累。
对于低段的词语教学而言,需要立足于相应的语境体会词语、感知词语,然后再以理解为基础,对词语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适度拓展和延伸,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词语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积累词语和活化运用的目标。
2.在直观理解中积累
在小学低段的词语学习过程中,只有保障对词语的深入理解,才能够为积累词语打下扎实的根基。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意义识记这种方式显然要优于机械识记。但是对学生而言,如果不能理解词语,就很难准确记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词语理解的方法,也要积极拓展词语理解的路径。
例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出现了“绚丽多彩”“五颜六色”等词语,教师先要求学生自主说一说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然后和班级内的其他同学展开交流,谈谈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之后借助多媒体呈现与此相对应的图片,这样当学生看到多姿多彩、竞相开放的鲜花时,对词语的理解必然更进一层,也易于其积累。
总之,在小学低段词语教学中,当学生真正了解词语所蕴含的意思之后,自然也就能够内化于心,能够实现积累这一目标。小学低段的词语教学,虽然倡导直观理解这种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都不重要,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词语的特点,以学情为基础综合灵活运用,这样的理解过程必然充满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