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为密码,解锁学生五育融合
2020-12-18文丨
文丨
不会扫地,不会做饭,不会整理书包,五年级了还不会系鞋带……这是部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情况。
“会不会劳动不重要,好好学习才是正事”“打扫卫生是不体面的事”……这是一些家长、学生的劳动观。
而在个别学校、个别老师那里,劳动或成为惩罚犯错学生的手段,或成为繁重课业之余放松的“娱乐活动”……这是一些学校的劳动实践现实。
这些现象让人忧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章,其劳动教育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义的普遍性的劳动教育,二是个性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至今看来仍极具前瞻性。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还应该形成道德经验、锻炼精神力量,直至形成个人的劳动兴趣和职业爱好。
新时代背景下,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既是教育的基本趋势,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融合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创新性教育实践方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从“五育不全”到“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合”,回归和回答了新时代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如何让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携手同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郑州市金水区未来小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劳动教育与环境资源相结合
本着劳动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热情的理念,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大胆整合、开发,将劳动教育课程化,将课程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梦之π”特色课程体系。
金水区未来小学临河而建,熊儿河河畔植被多样,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基于此,学校对劳动技术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与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自然条件、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例如,“梦之π”课程体系中的“梦之旅”课程中有一门四季课程“走近熊儿河”,学生在不同的季节,分年级开展不同的课程: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河边植被变化的过程中认识熊儿河;二年级的学生在观测熊儿河水质的过程中,探究水资源保护的新方法;三年级在河畔调查并捡拾垃圾的活动中,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四年级在走访、调查熊儿河流域大大小小几十座桥的过程中,了解郑州的历史文化。此外,在“梦之旅”课程中,还衍生出了若干个子课程——
四季课程之河畔野菜园。春天一到,熊儿河畔的绿植园地就慷慨地奉献出各种野菜。花坛边,柳树旁,处处有野菜的踪影,如荠菜、马齿苋等。于是,围绕“野菜研究”这一项目,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河畔花园里,孩子们手持小铲子,臂挎小篮子,辨识、挖采野菜;回到家,孩子们将野菜洗净,学着烧制各种美味佳肴。
四季课程之田园小课堂。根据季节和学校条件,让孩子们选择1~2种常见的蔬菜种植,并对花卉进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播种前,孩子们跟着教师松土、犁地,个个有模有样;补种时,分组互相监督,个个小心翼翼;田间杂草,一根根拔除;成熟果实,一个个采摘。所有的活动都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劳作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时时有欢笑,天天有收获。孩子们常说:“小菜园是我们的另一间教室。”小菜园把书本知识带到了田间地头,让所学知识立体化、生活化。收获后,孩子们又与教师、家长共同策划蔬菜拍卖活动,“小小拍卖师”应运而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经历,让孩子们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懂得了耕耘和收获,明白了爱和珍惜。
四季课程之美工小达人。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树木。秋天一到,树叶变色,以往这些树叶只能作为垃圾处理掉,可实际上它们是叶贴画的好材料。于是,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采集树叶,先分组集思广益、构思草图,再合作制作书签。书签制作过程中,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大胆发挥想像,积极动手动脑,利用纸张、易拉罐、薄木片等各种材料,采用粘贴、刻压、编织、剪纸等制作方式,设计出形态各异的书签。一枚枚与众不同的书签,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造的快乐。
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劳动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劳动教育的最好资源。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接触到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这些小吃,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居家做菜便是学校基于此开发的传统活动项目。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孩子们掌握了做菜做饭的技能。他们在家利用闲暇时光学习择菜、洗菜,学习切、拌、烧、炒、煮、煎、蒸等制作方法,学习使用炊具。吃着自己亲手烹饪的各种“美味佳肴”,享受着劳动带来的无比快乐。疫情中的生活,赋予劳动教育新的理念,生成了一些新的活动目标,把激发学生学习烹饪、学做家务活蕴含其中。
结合各种传统节日,学校适时开展劳动教育。端午节,各班开展“粽叶飘香”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等相关习俗,亲自动手包粽子;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劳动节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国庆节开展“我为祖国献枝花”;中秋节开展“月饼我来做”……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了解民风民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或管理中开展有效的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人有两个宝》之后,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大扫除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劳动热情,引导他们想办法提高大扫除效率,发挥他们的劳动主观能动性。同时,许多学科知识、内容是相通或相类似的,需要进行重组及整合。例如,道德与法治课上,讲到《和春风一起玩》一课,教师就势组织一次风车制作比赛,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现有的材料,根据提示,自己探究方法,思考制作过程,设计方案,实施操作。经过这一过程,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疫情期间,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家中废弃的纸盒学习制作数学学具,在纸盒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纸盒的美化装饰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低年级开展制作笔筒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节约品质。
劳动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学生是社会的主人,未来终将走向社会,所以,提前适应社会、步入社会、体验社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基于这点,学校组织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小小志愿者活动。教师鼓励并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学校组织学生到济源市王庄小学进行“小小志愿者手拉手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与贫困山区的小伙伴同吃同劳动,开垦种植园,丰富了劳动体验,也引发了深入思考: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2019年9月,郑州市承办了民族运动会,我们的小小志愿者也走上街头,协助维持城市卫生、出行秩序等。虽然天气炎热,志愿活动也很辛苦,但是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到民族运动会的渊源,知道了很多民族知识,懂得了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孩子们不仅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提升了实践能力,而且懂得将来要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劳动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劳动、热爱劳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未来,学校将在核心素养观的指导下,努力让劳动教育有依托、有保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解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