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现代化灌区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分析
2020-12-18吴凤至
吴凤至
(兰州江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0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试点”的相关部署。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现代化灌区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体现,建设现代化灌区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
1 新形势下灌区现代化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灌区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
大部分灌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标准尚不满足灌区日益增长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灌区渠道尚不完善,输水效率较低。灌区的骨干工程经过改造,输水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有部分不完善。二是灌区排水系统不完善。灌区的排水运行系统管理、维修投入少,造成排水沟排水效果不明显;盐碱地治理缺乏有效的投入机制,区域和流域对田间的管理没有有效结合。三是田间路网不完善,不能满足管理要求。部分渠道旁无交通道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管理要求。
1.2 水利对农业现代化支撑保障程度较低
1.2.1 灌区内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尚未解决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以现代水利为支撑,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现代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分散,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灌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抢抓机遇,大力提升发展灌区水利基础设施,着力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难题,为灌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积累经验,探索发展路径。
1.2.2 土地规模化生产程度低,高效、高新科技成果推进缓慢 当前灌区农村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不适应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灌区土地分散,利用效率低下,农民种植和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农民在生产经营中较为被动。灌区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不利于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低,高效、高新科技成果推进缓慢。
1.2.3 灌区配套不完善,标准不统一 灌区经过各时期的发展与改建,配套标准层次不齐,差异较大。随着新时期治水思路和发展需求的改变,对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灌区配套设施建设上,尤其是巡渠道路、生态林等渠道配套工程建设上应亟待加强,提高灌区安全运行水平。
1.3 信息化建设与灌区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
1.3.1 灌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完善、标准不统一,需要完善和更新 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从试行到逐步推广运用了不同的采集、传输方式。灌区内干、支、斗口仍有大量闸门没有实现自动开启,没有与用水需求、调度联动,部分实现了远程监视,但没有实现灵活的自动开启、远程控制等智能化运行。现有的灌区信息化系统无论是在灌区水资源信息的采集种类、调控手段、监测与监控范围、信息传输网络方面,还是在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模型、水资源配置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方面,都与灌区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原有的软、硬件已明显落后,大部分硬件设备已老化,不能满足灌区发展智慧水利的要求。
1.3.2 基层水利管理机制、体制创新不够,管理理念需要提升 灌区管理实行分级管理,沿用已有的传统管理体制和机制,按权限各管一部分。目前的基层管理对于农民的需求只有用水者协会这一条途径,在水权分配到用水户后,实际的用水者了解、参与管理的成分太少。随着灌区现代农业的逐步发展,用水需求有所提升,对灌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管理理念需要大幅度提升。
1.4 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1.4.1 灌区生态林灌水保障程度低 灌区内部的生态林是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灌区的防风安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灌区林网在渠道改造过程中有部分损耗,原来靠汲取渠道渗漏水和地下水维持生长,在渠道硬化衬砌后,生长水源减少,林网没有专门的供水设施,对林网的生长造成影响。
1.4.2 灌区内环境卫生较差,影响灌溉供水 灌区内部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任意堆放,造成灌溉渠旁垃圾较多,堵塞灌溉渠道,污染灌溉水源,影响灌区整体生态环境。因此,要通过节水、合理调度来满足生态水量要求。
1.5 灌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发挥水价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灌区农业、生态、工业、生活用水需求的客观要求。灌区急需适时调整水价,推行分类计价、超额累进加价、季节水价、浮动水价等水价制度,强化水费的计收和使用管理,改进供水计量手段,加快水权制度改革,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2 现代化灌区改造的必要性
2.1 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丝路沿线国家共建共享打开了全新视野,也使甘肃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位列全国第五。甘肃规划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挖掘潜力,奋起直追,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从封闭循环向开放融合发展、从单打独享到共建共享、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推进区域内资源、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构筑共建共享、相融相促的发展新格局。梨园河灌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节点地域,将使灌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打造绿色、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灌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基础支撑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了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同时要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城市边界无序扩张,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彻底改变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这些要求为梨园河灌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灌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同时也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梨园河灌区可充分延伸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乡村旅游路线、丝绸之路重镇等,借以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支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2.3 是灌区农业生产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梨园河灌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业经济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但由于灌区水资源十分有限,而现有水利设施破损较大,水资源渗漏损失大,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57,致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浪费水的现象仍存在。现有地表水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灌区农田灌溉任务,缺水制约着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现代化灌区改造工程实施后,可提高灌溉保证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对梨园河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是灌区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要以现代化灌区来支撑和保障农业现代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