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设施瓜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0-12-18王艳萍
王艳萍
(甘肃省宁县太昌镇人民政府,甘肃宁县745200)
瓜菜产业作为宁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生产水平逐步提高,产业化程度初步显现,富民效果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宁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川区设施瓜菜产业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正处于由传统零散生产经营向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生产的关键过渡期,持续健康的产业发展链条尚未形成,对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亟待对产业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发展现状
1.1 基地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宁县紧紧围绕“扩面积、提质量、增效益”核心目标,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抓招商、带农户,抓龙头、带产业”的“两抓两带”思路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品牌”的生产经营模式,全力打造了以城北河、湘乐河、九龙河、马莲河、泾河等5 河流域为主的万亩设施瓜菜生产基地。截至2019 年12 月,全县共建成设施基地0.13 万hm2,其中日光温室126.67 hm2,钢架大棚460 hm2,中小工棚713.33 hm2。建成了南义寨子河、焦台、春荣昔沟、湘乐庞川、长庆桥叶王、九岘川口等千亩综合设施瓜菜核心示范点6 个,百亩以上生产基地11 个。全县设施瓜菜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钢架大棚瓜菜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拳头产业,平均产值突破24 万元/hm2以上,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明显主导作用。
1.2 产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围绕设施瓜菜生产和销售,全县创建县级蔬菜协会1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2 个。以南义寨子河、焦台、春荣昔沟、湘乐庞川、长庆桥叶王、九岘川口为主的约533.33 hm2钢架大棚麒麟西瓜生产,全部实行订单化种植,并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对接,拓宽了销售渠道;注册了“甜蜜蜜”“绿野”等绿色蔬菜商标13 个;麒麟西瓜、白黄瓜、精品西甜瓜、草莓、樱桃、番茄等特色瓜菜70%以上实现了精装销售;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的电商销售规模逐步增大,产品效益进一步提高。
1.3 科技投入成效凸显
大力推广连栋钢架大棚、大跨度(跨度20 m)双层钢架大棚等先进设施,增强了抗灾害能力,便于农事操作和科学管理。普及了穴盘基质育苗、水肥一体化管理、“两增一减”施肥、无土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保温被、卷帘机、滴渗灌、防虫网、诱杀黄蓝板、微型农机具、远程网络监控等先进设备全部被广泛推广应用,设施瓜菜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1.4 拳头产品独领风骚
以南义寨子河、焦台、春荣昔沟、湘乐庞川、长庆桥叶王、九岘川口为主的约533.33 hm2精品麒麟西瓜生产,已成为宁县设施瓜菜生产的拳头产品,基地规模逐年扩大,产品已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平均收入达24 万元/hm2以上。白黄瓜、精品西甜瓜、草莓、樱桃、番茄等生产区域特色明显,“一村一品”建设格局初见成效。
1.5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宁县大力实施瓜菜产业扶贫攻坚战略,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对春荣、南义、湘乐、新宁、九岘、长庆桥等6 个乡(镇)设施瓜菜核心区进行了水泥路拓宽,并全面配套了水、电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方便了生产和销售,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经济收益。在北川建成500 t 以上蔬菜气调保鲜冷藏库4座,基本解决了县内蔬菜外销的制冷难题。
1.6 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随着设施瓜菜面积的不断扩大,产区内一部分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益。基地周边的农民通过在基地务工、参与运输及销售,既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又取得了不错的劳务收入,年务工收入达万元以上。部分农户被长期聘用,年收入可达 5 万~6 万元。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化程度低,发展链条较短
宁县设施瓜菜主要集中在北川的3 乡(镇)4 个行政村。一是总体规模还不大,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效益好的麒麟西瓜种植面积占钢架大棚的30%,并由外地客商经营,当地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缺乏有活力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产销服务、组织和引领。三是设施瓜菜主产区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导致种苗缺口大、质量差,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四是产区没有足够的冷藏设施,保鲜期较短的蔬菜冷藏和外销极为困难。五是没有产品深加工企业,产业链条过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2.2 基础配套仍显滞后
设施瓜菜基地在田间道路、供水设施、生产用电、排洪系统等基础配套上仍显滞后,无法满足产区正常生产的需求。据了解,部分设施瓜菜基地生产用电仍按工业用电标准进行收费,价格较高。全县仅有的4 座蔬菜冷藏保鲜库不能满足川区设施瓜菜产业不断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以钢架大棚麒麟西瓜生产为主的北川万亩核心示范区连1 座地磅都没有,给菜农和客商造成极大的不便。
2.3 技术人才支撑较弱
宁县瓜菜中心作为产业技术服务单位,仅有工作人员11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5 人,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瓜菜生产的技术需要。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基层一线农技人员积极性不高。此外,技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上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
2.4 培育带动成效较弱
一是北川设施瓜菜基地所生产的麒麟西瓜主要由外地客商种植,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户普遍缺乏技术,致使同样的种子种出的麒麟西瓜质量差、价格低、销售难。二是试验示范不到位、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农户盲目追求高产品种,忽视了因地制宜,致使瓜菜品种使用杂乱,质量差、价格低。三是价格、包装无法统一,陷入了微利无序的自我竞争状态,在市场上打得响的品牌和拳头产品很少。
2.5 投资渠道狭窄
一是钢架大棚瓜菜生产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农户自筹困难,加上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一次性投入需求大,项目资金扶持较小,远远不能满足设施化瓜菜的需要。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由于缺乏资金,致使优良品种、滴灌、防虫网、遮阳网、卷帘机、保温被等配套设施也难以配套到位,严重影响了生产。二是土地流转前期欠账较大。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由乡、村负责落实,量大面广,流转中产生的青苗补偿费等均由乡、村承担,数额较大,给乡、村造成了较重的资金负担,产生了各种遗留问题,也影响了乡村干部的积极性。
2.6 基层农户缺乏积极性,生产技术薄弱
一是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大部分农民满足于自耕自种、自给自足,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对科技的需求愿望不强烈,应用能力较低。二是培训方法固化。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专家课堂和有限的农业光盘资料,学不会,上手难,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并发挥效果,导致其种不好、不愿种。
3 发展对策
宁县设施瓜菜生产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扩面积、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突出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绿色生产基地和产业种植片带,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使其成为基地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产业。
3.1 持续扩大规模,打造“一川一品”产业格局
积极依托宁县城北河、湘乐河、九龙河、马莲河、泾河等5 河流域资源优势,加大投资和开发力度,按照“一川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和布局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品牌”模式,继续优先扩大打造城北河流域、湘乐河流域万亩麒麟西瓜生产基地和九龙河流域以薄皮甜瓜、白黄瓜为主的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两个川区万亩设施瓜菜生产基地。
3.2 加强基地基础配套建设
突出抓好育苗中心、冷藏保鲜库、产品质量检测、市场销售体系建设四个环节,全方位推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建成集种苗供应、加工整理、冷藏保鲜、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瓜菜产业化服务组织。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多快好省的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多渠道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充分利用集瓜菜批发、农资销售、瓜菜零售为一体的南义寨子河交易市场,使之成为全县瓜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农资服务中心,缓解瓜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同时,要加速推进瓜菜基地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从事瓜菜生产提供集中连片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加大瓜菜基地水、电、路、排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电力、水务等部门,确保种植户按农业用电、用水标准缴费。
3.3 继续创新经营模式
一是鼓励引导县内外有实力的企业老板、农村能人、经营主体投资兴办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实体,积极参与瓜菜产业开发。动员引进县内外企业家、成功人士跨行业投资建办瓜菜种植、营销龙头企业、服务实体。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大胆引进各类技术人才来宁县创业干事,为瓜菜产业开发注入新生力量。二是本地农户与客商开展“联营”,在品种选用、科学管理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收益上按比例分成,达到外地客商和当地农户双赢,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三是鼓励支持瓜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大中城市设立瓜菜销售窗口,逐步开辟稳固的外销渠道。积极推行订单种植、网上销售、冷链物流配送、采摘体验销售。引导支持贫困村瓜菜专业合作社与各类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参加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强化产销对接。对“薄皮香瓜”“麒麟西瓜”“白黄瓜”等特色设施瓜菜产品进行绿色产品认定,实行统一宣传推介、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包装销售,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努力打好“品牌战”
进一步加大培育和争创品牌的工作力度,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瓜菜基地。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围绕礼品西瓜、白黄瓜等优势产品,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努力提高自身的质量档次,把散装变精包装,无公害产品变“绿色”“有机”瓜菜,靠品牌质量抢占市场,使宁县设施瓜菜产品实现品牌质量共享,形成“拳头”产品,不断提高市场份额,从而有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强瓜菜质量安全监管,以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以生产过程控制为核心,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
3.5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对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集中向设施瓜菜基地倾斜。二是进一步加大核心示范区扶持力度,在基地基础配套、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品牌打造上,采取项目主导、财政补贴、农户自筹的办法。三是充分利用产业扶贫贷款。“精准扶贫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农民信用贷款”要向瓜菜产业开发倾斜,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钢架大棚瓜菜生产的信贷支持,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3.6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以瓜菜中心为引领,带动县乡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加快对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按照“一川一品”的发展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品种试验体系,加快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试验示范,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强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品种,从而提高拳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对新技术、新农机具、新设备的引进推广,不断推广农机具轻简化操作、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管理等高新技术,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3.7 转变农民技能培训方式
创新培训主体多元化。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指导、多元发展”,采用“走出学、请进来”与大专院校联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积极整合运用好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和平台,邀请省内外蔬菜专家定点定期对瓜菜中心技术人员、农资销售人员、菜农进行系统培训,努力培育蔬菜生产能手型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一方面,对县瓜菜中心现有技术干部可推荐到大专院校进行短期培训,提高其自身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增加瓜菜中心人员编制,从近几年农业院校毕业新进工作人员中调配3~5 名充实壮大技术力量。同时,重点乡(镇)要成立瓜菜服务站,以基层瓜菜服务站为主导力量,形成大专院校培训县,县瓜菜中心培训到乡(镇)、核心示范区、专业合作社,重点乡(镇)瓜菜服务站培训到户。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新型主体广泛参与,发挥主体力量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一主多元”的瓜菜培训模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除提供新品种、新产品外,还要提供配套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合作社既直接对农户提供技术、生产资料等服务,又通过示范基地参与技术培训工作。种植大户重点是对农户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