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2020-12-18李虎林
李虎林
(甘肃省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临洮730500)
马铃薯产业居临洮县五大支柱产业之首,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每年种植面积约4.3 万hm2。由于栽培、气候、耕作等因素的影响,马铃薯病虫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加重趋势。近几年通过试验示范、开展高产创建、推广无公害生产,探索出了马铃薯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对临洮县马铃薯产业化、集约化、无公害化生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
马铃薯病害主要有黑胫病、晚疫病、病毒病、疮痂病、黑痣病、干腐病、青枯病、坏疽病等。
马铃薯虫害主要有蚜虫、黑绒金龟甲、二十八星瓢虫、蛴螬、小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
2 综合防控方略
在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中,要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以推广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为基础,种薯处理和应急防控为重点,健身栽培和绿色防控为补充的全程综合防治策略,大力执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及时有效控制马铃薯病虫害的流行和发生,把病虫害损失降到可控范围之内。
3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3.1 注意病源的侵入
3.1.1 严格执行产地、调运检疫制度 从无病虫区引种,严禁从环腐病、黑胫病等病虫害区调种,以减少和切断病菌来源,建立健全脱毒繁育推广体系,建立无病菌繁育基地,对繁育基地要严格进行产地检疫和精细化栽培管理。
3.1.2 选用抗病脱毒种薯良种 种植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是预防马铃薯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适合临洮县种植的抗耐品种有庄薯3 号、陇薯7 号、陇薯10 号、青薯9 号、青薯 168、克新 1 号、克新5号、克新 13 号、陇薯 7 号、陇薯 10 号、冀张薯 12 号、费乌瑞它、夏波蒂等品种,提倡种植原种和一、二级马铃薯种薯,杜绝种植5 代以上的马铃薯和感染病害的种薯。
3.2 选茬整地,合理轮作
前茬以药材、玉米、大豆、麦类及禾谷类作物为主最好。选择土质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整地,精细耙耱;最好进行5 年以上轮作倒茬,施足有机肥,氮、磷、钾科学配方施肥,以保证苗齐苗全,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3.3 播前种薯处理
3.3.1 堆放晾晒 提前10~15 d 将种薯堆放,晾晒
5~6 d 翻转1 次,并随即拣出烂薯。
3.3.2 切块消毒 切种薯块要求有1~2 芽眼且在50 g 以上,切块时要求刀具消毒,将刀具用40%甲醛100~120 倍液或50%酒精或0.1%的高锰酸钾水液消毒,2 把切刀轮换消毒使用。
3.3.3 种薯拌种 切块种薯用大白粉或甲基托布津、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 g、65%霜霉威·氟吡菌胺悬浮剂70~100 g、草木灰等拌种,晾晒干至木栓层形成后即可装袋播种。
3.4 适期播种,健身栽培
在10 cm 土壤温度稳定在7~10℃时,通过高垄栽培、合理密植、全地膜覆盖、科学使用地下害虫杀虫剂和杂草除草剂、药剂拌种、适期播种、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健身栽培,合理贮藏,提高马铃薯的抗病性。
3.5 及时消灭田间中心病株
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及种薯全部挖出田外深埋,对病穴撒施石灰消毒,并对病株周围50 m 范围内喷施甲霜灵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封锁控制。
3.6 化学药剂防治
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生时期进行药剂防治。
地下害虫的防治:为害马铃薯的地下害虫主要是田鼠、蛴螬、小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播种时可用8%~10%的辛硫磷颗粒剂120~375 kg/hm2,或用40%辛硫磷乳油15 kg/hm2加细沙土600~750 kg拌成毒土,随播种施入土壤中即可进行防治。
在发病初期选用58%甲霜灵锰锌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病害流行盛期选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 倍液,或72%双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喷雾,每隔5~7 天喷1次,连喷2~3 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发现蚜虫、二十八星瓢虫、黑绒金龟甲等虫害时,选用80%敌敌畏乳油或80%的敌百虫晶体1 000~2 000 倍液,或用10%吡虫啉1 000 倍液喷雾防治。
3.7 适期收获,合理贮藏
种薯成熟时,及时收获。收获后将种薯堆放10~15 d 再入窖,入窖贮藏前要对窖进行严格消毒和挑选种薯,贮藏后加强窖温管理,防止贮藏温度过高造成烂窖和病害的发生,一般要求适宜温度2~4℃,相对湿度75%~80%,加强通风,为来年提供优质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