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模式构建

2020-12-18福州大学龙岩学院黄秉瀛

亚太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三全育人高校学生

福州大学 龙岩学院 黄秉瀛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朝着应用型转变和发展,是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发展趋势。推动转型发展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变更,而是内在要素的转变和更替。检验的核心指标就是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学生的就业主要由社会和市场决定,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当下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就成为检验转型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地方本科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主动探索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一、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现状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职业指导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集中授课指导,已无法满足当下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职业指导缺乏系统性

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合理”。首先,职业指导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大多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这种安排显然已不合时宜。因为从专业教学的安排上看,大一、大二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大三、大四主要是专业高级课,相应的大一、大二应该是学生职业指导的启蒙入门阶段,大三、大四是学生职业教育的提升和成熟阶段,不经过启蒙阶段就直接过渡到提高和成熟阶段显然是拔苗助长,是缺乏系统性的具体表现。其次,教学方式的不合理,存在理论教学比重大于实践教学的情况。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式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始终比较模糊。最后,教学内容上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分离。高校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其实是相伴相生的,但是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更侧重于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忽视了职业知识教育,导致专业教育与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无法有机融合。

(二)学生职业指导缺乏实效性

首先,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滞后性。该问题虽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上无法避免,但是在专业实践部分则不然,专业实践部分必须与时俱进,才可以保证职业指导取得实在的效果,否则将抵消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专业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动态不对称。专业发展如果无法根据行业的变化来适时调整和改进专业教学,专业发展必将受限,进而将影响学生职业目标的确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专业能力与实际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配性差。目前高校的职业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合理诉求,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专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导致学生的就业质量长期不理想。

(三)学生职业指导缺乏创新性

首先,在教学资源上,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缺乏校内模拟职业实操环境,无健全的校外专业见习基地,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历,学生对专业学习经常是一知半解,始终无法激发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重视和兴趣。其次,在师资队伍上,地方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行业工作经历,通过专业教学来影响和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举措不多且成效甚微,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正确理解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学校顶层设计缺失,导致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长期处于配角地位

首先,学校对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地方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服务仅仅是通过举办招聘会来实现基本的就业信息对接,对于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认知能力举措不多。其次,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具体实现路径思考不足。目前,地方高校尚未正确厘清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关系,在专业教学上缺少专业发展动态教育课程,与行业、企业的互动较少,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二)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先天性不足,导致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首先,教学方式上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传统的教学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迫切需要高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其次,存在学生需求的多元化与高校管理体制的相对封闭之间的矛盾。目前,高校封闭式管理体制、相对固定的学制和课程安排、略显刻板的学分认定和置换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外出实践的时间和意愿,从而影响了学生获得职业认知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三)地方高校的职业指导体制机制日益僵化

首先,无健全的职业指导体系。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在校级层面尚未设立独立的学生职业教育教研室来统一指导和规划学生的职业教育,二级院系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组织实施和监督,导致执行力弱和实效性差。其次,无专业的学生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职业指导课都由辅导员负责,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经验较少且流动性大,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也只能做到浅尝即止。最后,无有效学生职业指导平台。在校内主要表现为对模拟实操场地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校外体现为缺乏有效的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载体,学校与地方政府及各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沟通不畅、合作机制不健全,无法做到深度对接。

三、坚持创新思维,开创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新局面

(一)凝聚共识,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贯通大学始终的专业教学与职业指导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在学制上要突破“3.5+0.5”的传统学制,根据专业特点制定“3+1”或者“2.5+1.5”等更加灵活的学制来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按照大学四年“启蒙、调整、提高、成熟”的专业学习规律,从一年级开始以“职业见习周”或者“专业实践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逐步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知晓职业、工种、岗位之间的差别,培养并确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其次,在学分设置与认定上,要逐步打破传统的通过书面考核认定学分机制,主动将学生实习见习后的同行评价、考取的专业资格或者职业资格证书、学科竞赛的成绩及个人专利等作为学分认定范围,以此来激励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职业认知。最后,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注重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的有机结合。学校要把教师的聘任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让二级学院负责人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和院系实际,延聘在政府机构或者行业学会的专家、企业的技术精英到校从事专兼职的教学工作,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从业经验来启蒙和规划学生职业发展方向。要主动与行业协会、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或者举办专业人才训练营,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实现共赢的目标。

(二)海纳百川,注重校内外资源整合,搭建具备体验功能的学生职业指导新载体

主要表现为充分利用三个专业载体育人。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产业学院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产业学院为改革阵地,打造与专业群建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的学生职业教育实践平台。主动邀请专业学会、行业企业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内专业学会等学术团体的作用,做到以专促学,特别是要以专业学会为载体做到“三专领人”,即以专业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以专业学科竞赛为导向以及以专业对口行业学会、企业为伙伴,打造育人新载体。最后,要充分发挥专业导师工作室的导向作用。由学校或者企业提供场地等软硬件设施,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教师牵头,以教师科研项目或者当地产业的具体业务需求为依托,带领一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并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养。

(三)校企联动,主动创新,打造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新模式

要围绕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立足地方院校实际,着力打造覆盖大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指导深度融合、校企有效联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为最终目标的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新模式。首先,要立足“两个常规”。一是做好常规的专业模拟训练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共建学生专业模拟实操实验室,由校方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对学生开展常规的专业模拟训练;二是做好常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鼓励企业技术总监和人力资源总监共同为学生打造立足行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其次,要做好“三个引领”。通过专业学科竞赛指导、专业能力认证、专业见习岗位提供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检验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其专业实操水平,为实现高质量且专业对口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要实现“三赢”。通过让学校实现和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实现专业对口的高质量就业,让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且招聘到人职匹配的人才来推动企业发展,达到“三赢”效果。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三全育人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