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的四重视角
——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

2020-12-18韦存和

初中生世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小石柳宗元游记

■韦存和

吕龙老师应邀在镇江市天王中学执教的《小石潭记》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得到了几个名师工作室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原因是多方面的:吕老师曾获全国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他音色纯正的普通话,不疾不徐的从容教态,启发学生回答时的机智与耐心,都是重要因素。可依我看,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这节课所采取的基于文言、文章、文体、文化的文言文教学的四重视角。

一、文言视角:披文入情,在语言文字中体悟作者情感变化

吕老师没有采取传统的串讲方式,而是借助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冽”“清”“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和难点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披文入情。课上,教师通过词语教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读、学生读文章中的四字短语、学生再次齐读等方式,有序地进行朗读训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和难点句子,让学生轻松地走进文言文文本。在理清基本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大致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仔细观察本节课,我们会发现,教师始终贴着文言文文本在教学,所有的环节都与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教师并没有作琐屑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与翻译,所以课堂既实在,又保持了很多的灵动,引人入胜。其实,文言文真的不必篇篇、处处串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文字较为晓畅的一篇,而统编教材又有着注释详尽的特点,《小石潭记》的注释达27 个之多。教师只要帮助学生理解了重难点词句的意思,别的词句自当迎刃而解,何苦字字句句一路讲来,讲得无味,听得无趣呢?

二、文章视角:起承转合,在行文曲折中品悟作品结构之美

本节课注意到了篇章的结构之美。教师用演绎法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起承转合是古人常用的文章结构技巧,但要用得自然贴切,不着痕迹,还是需要很深的写作功力的。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结构方式还不能算是耳熟能详。因此,教师用演绎的方法先把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提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求证。这无疑大大地消解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相当于提供了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的阶梯。第一节起笔由远及近,由声到形,曲折婉转;第二节承笔细细描摹,虚实正侧,手法多样;第三节转笔宕向远处,写溪水、源流,由乐转忧;第四节合笔环视四周,回到眼前,携悲凉归去。学生也许不能尽解其中之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景物的变化,情感的起伏,在行文曲折的结构之美中尽显风华。

三、文体视角:追踪寻变,在作者行止中参悟游记写景顺序

在柳宗元之前,人们对山水的描写尚在有意无意之间,即使郦道元的《水经注》具备了地理上的科学性和卓越的文学性,但仍然以客观记述为主。柳宗元第一个塑造了鲜明、生动的系列自然山水形象,更为丰富地表现了人的情感,从而使得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教学《小石潭记》,自然需要格外关注开山水游记创作先河的柳宗元作品的文体特征,尤其是体现游记特征的作者行踪,这就势必会牵出作者观察景物视角的变化。

吕老师不仅在课堂第二个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了一个有关“在题目中加字”的问题,唤起学生对本文文体的有效注意,还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探寻柳宗元行踪,把握“永州八记”由地标参照着手,以作者行踪为序的总体形式特点,这也是体现游记文体特征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他还引导学生逐节进行具体探究,这样一来,第一小节的移步换景和后面几小节的定点观察便水落石出了。

不仅如此,吕老师还启发学生具体地分析了本文定点观察的三种方式:近观(凝视)——远眺——环视,让游记散文丰富的观察视角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作品的开创价值自然也在课堂上得以凸显。

四、文化视角:相机引述,在点染比较中感悟文章的哲学意味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哲学家,但一般研究者都认为,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体现于他的论说文,如《天说》《天对》《封建论》《非国语》等篇章之中,而且将其哲学的主导思想定义为“统合儒释”,却多少忽视了作为柳宗元代表作中熠熠闪光的“永州八记”,其实更多的是受庄子哲学的影响。这些作品赋予山水精神人格化,在自然山水中安顿作者悲哀苦闷的灵魂,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开阔。吕老师注重对《小石潭记》哲学意味的挖掘,且没有把柳宗元的哲学思想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他抓住作品第二节对鱼儿“乐”的描写,引入本册教材中庄子的话:“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师生由此领悟了庄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绝对的精神自由,结合柳宗元被贬永州的写作背景,探究出柳宗元期待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结论。课堂有了哲学意味,就会多些厚重,给学生的未来人生以更深远的启示。吕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做到了有机的融合、自然的生发,这也非常切合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

当然,情景交融是山水游记的本质特征,许多时候,在柳宗元笔下,所游之景和所寄之情都无法截然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节课的课堂结构似乎可以进一步完善。我是赞成由体味景物入手去体悟作者感情的,《小石潭记》中景物的动静、虚实、冷暖,甚至作者形诸笔下的景物自身,无一不倾注着作者的内在情感。如能把体会感情和分析景物特征放在同一环节里进行,教学上可能会显得更自然,领悟上也会更深邃些。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小石柳宗元游记
江雪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挡住他
超市游记
我们在一起就是“五星”组合
江雪
接了电话再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