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
2020-12-18杨静
杨 静
(泰州市高港区水岸景城幼儿,江苏泰州 2253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提升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为宗旨,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人际交往及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并积极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一种对他人、对社会亲近的态度,初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由此可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积极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十分必要。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载体,其具有相对宽松的空间、轻松的活动氛围、多样的游戏形式,是提升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教师如何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这一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一、目前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有些家长对孩子格外溺爱,凡事亲力亲为,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就很容易形成自负、自大、自我的性格,与他人交往时通常表现出目中无人的傲慢姿态,不听取他人的建议,也不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意见或评价,同伴遇到困难时也不会主动伸出援手。
(二)胜负欲太强
多数孩子由于长期受到家长、社会或教师的宠爱,容易养成“公主病”“少爷病”,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凡事都争强好胜,若稍有不如意则马上情绪爆发,且自控能力较差。另外,还有部分幼儿容易因目的没达成而与同伴发生争吵,甚至动手打架,以满足内心的胜负欲。
(三)性格胆小内向
在幼儿群体中,有部分幼儿总是表现出不合群,不敢与同伴交流,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说话遇事都有害羞、退缩的表现,不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或建议。这类孩子除了天生性格使然外,还因为家长陪伴较少,加上家长对此现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产生交往障碍。
(四)教师引导不当
在共享区域活动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在玩某个游戏时,心里有与他人合作的愿望,但由于欠缺交往能力,容易出现不听取别人意见、不愿退让等现象,最后双方产生冲突。但多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是选择将孩子们分开活动,而不是教导孩子如何开口询问他人的想法,导致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开展跨班级区域,拓宽幼儿交往范围
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拓宽其交往范围,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跨班级区域和创设多种区域游戏来实现。在日常区域游戏的设置中,可以要求每个班都设计出1~2 个其他班级没有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其实就是本班的特色区域游戏。例如,有的班级创设动脑益智区,有的创设美术绘画区,有的创设搭乐高区,有的创设棋类游戏区等。在跨班级区域游戏开展之前,教师要组织幼儿共同学习,讨论如何结交新朋友,并与新朋友一起玩游戏。对于小班和中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其从问名字、帮助他人等方面入手;而对于大班的幼儿,则应从引导其谦让玩具、主动照顾同伴等方面入手。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和同伴一起选择喜欢的区域开展活动,而一些留在本班活动区域的幼儿因为已熟悉环境而主动担当起“主人”的角色,热情地向新来的朋友介绍本班的游戏规则和流程。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跨班级区域游戏中,所有的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其他班和新朋友开展游戏,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认识不同年龄段的伙伴,获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在共享区域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及交往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比较贴近实际生活的趣味情境,使幼儿在情境中学会正确表达与沟通,对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传授幼儿语言交流的技巧,告知其在什么场所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需求,遇到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称呼等,然后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幼儿实践。例如,创设角色类区域活动情境,如“便利店购物”“理发店洗头”“医院看病”等,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自行担任各类角色,教师不必过多参与,只需在一旁适当提点即可,让幼儿自己学习“便利店营业员”如何与“顾客”交往、“理发师”如何与“顾客”交往、“医生”如何与“患者”交往,体验不同角色的交往话术,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交往的快乐,激发他们交往的兴趣。
(三)适当传授交往方法,帮助幼儿愉快交往
幼儿在共享区域活动中,难免会与其他同伴发生冲突与争吵,这对于培养其交往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教师要适时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方法,使其掌握基本交流技巧。首先,教会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保持良好态度,告知幼儿良好的态度是确保与同伴愉快合作的前提条件,要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必须要自己勇敢发出邀请,学会说“请”“好吗”“可以吗”等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会幼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交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矛盾或者磕磕碰碰都是难免的,但教师不能让其仅用哭闹或打架的方式来解决,也不能采用许多规则制约孩子的行为,这样只会让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变得更少。教师在及时制止的同时,应该引导幼儿采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先玩一会儿再给你,好吗?”“那我们一起玩,行吗?”等,引导幼儿掌握这些语言,那么双方就会相互妥协、相互原谅,不仅能避免再次发生冲突,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友好交流,曾经的“敌人”也会变成好朋友。最后,教会幼儿合作交往的方法。比如,发现他们因为不会合作交往而中断游戏后,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其中,在游戏中适当提出建议,启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还能提升其合作能力。
(四)注重区域活动评价,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是决定其良好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提高其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共享区域活动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例如,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对一些表现良好且礼貌谦让的幼儿进行表扬与肯定,并鼓励所有小朋友向他们学习。此外,幼儿在一起玩游戏时,教师可以用手机把一些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交流过程记录、拍摄下来,等活动结束后用大屏幕回放,让其他幼儿观看小伙伴是如何交朋友的。通过情景再现的方法,不仅能增强幼儿的交往信心,还能给其他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的表现,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比较好的合作交流成果进行展示,然后让他们上台介绍自己的成果或者完成过程,分享成功的喜悦。比如,某位幼儿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绘画了一幅《淘气的海绵宝宝》,此时教师可以邀请他们上台介绍自己绘画的思路,在他们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口头表扬,带动其他幼儿一起鼓掌表示肯定,让孩子体会到交往的快乐。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对幼儿是最好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高度注重对幼儿区域活动中优秀表现的评价,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及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幼儿教师的引导。因此,为了促使幼儿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教师应该重视共享区域活动的开展,在共享区域中积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其真正融入集体,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审视自己,并逐步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傲慢意识,掌握与同伴之间交往的技巧,感受人际交往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