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生态伦理意识培育存在问题及路径研究

2020-12-18

新农业 2020年22期
关键词:伦理培育美丽

孙 奇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中也提到“我们的人们期盼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就是我党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在十九大会议上,习主席在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我国最广大的地区,农村美不美,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美丽乡村工作的推进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主席也曾经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除了要解决好农民物质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

一、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意义

1.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只有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才能让他们自觉地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培育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是保障农民利益、改变农村资源利用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需要。

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引导农民走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绿色生产道路,有利于改变农村发展的老思路、旧方法,改变农村资源利用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3.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民生和谐的需要。

农民们期盼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环境,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让农民自发地去体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优秀品质。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除了要坚持绿色发展,还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 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新技能,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

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有利于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解锁发展绿色产业新技能,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还有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需要,为自己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智力支持。

二、农民生态伦理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强而有效的措施。

自1989 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相继又出台了多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完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法律的指引、评价、教育和强制的作用,只是依靠农民自发、主动地去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生态伦理意识基本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作用,确保我们的青山绿水不被过度消费。所以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立法急需被提上日程。

2. 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农民造成消极影响。

在以往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干部可能会存在一些单纯以追求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的错误的政绩观念,尤其是在着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年,有部分干部急于摘掉“贫困帽子”,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农民进行生态伦理意识的培育更是被搁置在脑后。虽然目前国家大力宣传,但仍有部分基层干部呈消极态度,对农民在生态伦理意识的养成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3. 农民生态伦理意识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近些年来,我国生态伦理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相关部分发展比较缓慢,甚至可以说是滞后,还有着极大地发展和上升空间。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对生态伦理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对农民生态伦理意识意识的培训更谈不上专业。而且培育方法较为单一,讲解过于书面化,不接地气,对农民进行单一的灌输教育方法收效甚微。现阶段在农村,根本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而且严重缺乏专业人才对农民进行生态伦理意识的教育培训。

4. 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观念转变迟缓。

部分农民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物质生活水平较低,重点追求物质生活水平和经济利益,精神教育无暇顾及。另外,一些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对生态伦理的相关概念和意义无法深刻理解。

三、培育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途径及方法

1. 各地方需根据实际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各个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行)》等法律制度对相关问题制定或者制定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规章制度,要细化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用法律规范为农民设置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底线。

同时,各级干部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高举美丽乡村建设旗帜,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地域和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组织农民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家致富路。例如充分利用当地社会经济组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当地产业给予有利于生态环保的生产技术及发展路径规划指导,开展旅游业、农家乐、采摘园等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或者根据当地作物生产情况,推进当地企业采取生产、采摘、制作、销售一条龙的模式,创办当地生态发展龙头企业,增加本地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变农村资源利用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培育生态伦理意识的后顾之忧。

2. 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发挥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作用,确保基层干部当好农民的带头人。

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和管理力度,转变部分干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错误政绩观念。各地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到国家十大生态发展模式重点模范乡村参观学习,切实增强他们对走生态发展道路,实现经济高效发展的深刻领会,增强生态伦理意识,提升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当好农民群众的领头雁、排头兵、带头人。

除了基层干部之外,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在农村的发展建设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包括政治与行政组织、事业组织等在内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比如村委会、农民学校等,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及思想进行培训教育,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把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爱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妇联也可以在组织当地妇女进行生态伦理相关知识学习的同时培训其生产技能,例如制作手工编织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来销售,既增加收入,也有利于打造本地文化品牌,为走生态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小学也应加强对青少年及儿童的伦理意识培育,因为他们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对他们的生态伦理教育,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建设成果。

3. 培育生态伦理教育专业人才,采取多样教育方式。

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及高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生态伦理教育人才培养。包括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培育生态伦理意识等。培训人员要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办宣讲会、广场晚会,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及微信等媒体,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讲解人员授课讲解时,采用的语言不能过于书面化,理论化。相关讲解人员可以学习一下当地方言,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用农民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的语言对农民进行生态伦理意识培训,在增强培育效果的同时拉近与农民的距离,便于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建立生态伦理意识培育长效机制,让生态伦理意识真正印刻在农民的心坎上、脑海中。

4. 农民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农民应该自觉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学习,努力培养生态伦理意识,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将生态伦理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其次农民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教育子女,在家族组织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和亲属及邻里相互沟通学习。除此之外,农民可以自发组织生态伦理教育学习小组,在学习的同时监督相关方针政策在乡村中、企业里的贯彻落实情况,保障美丽乡村的生态建设顺利进行。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对农民进行生态伦理意识培育的同时也要懂得,这项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最完美结果的。我们需要针对农民伦理意识培育的问题关键所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使得生态伦理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让农民自发提升自身的生态伦理意识,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让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伦理培育美丽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