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生活教育,促进语文深度教学

2020-12-18江苏省昆山开发区世茂蝶湖湾小学张政千

小学时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长生活语文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世茂蝶湖湾小学 张政千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对我国当代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一、让语文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一方面,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生活的变迁也从未停止。教材的生成与完善却离不开时间的积淀,这也注定了教材不可能追赶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速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程内容的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也正是如此,学生手中教材的改版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受年龄限制,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富有年代特色的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如果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又过于“传统”,那就必然会造成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割裂。教学三年级课文《小稻秧历险记》时,介绍完小稻秧、除草剂、喷雾器,学生茫然的反映给我带来了很大触动:这些在老师、家长看来非常平常的事物,对现在的孩子而言竟是全然陌生的。尽管在课前对此有所预料,我制作了图文结合的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但学生的一无所知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虽说课后我为孩子们播放了视频加深了解,但这些不曾存在于孩子们生活中的“新事物”大概很快就会被遗忘吧。未来,“喷雾器大夫”真正出现在大家眼前,不知会有几个孩子能认出“他”来?面对这一现状,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仅靠不断更新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现代科技来走进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所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师所采用教法的生活化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

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本质上就是使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教学做”中吸收语文课程内容。一旦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有了现实的统一,学生所学就“活”了起来,由抽象变生动了。在教学习作《我对春游的建议》前,我事先提醒家长们周末抽点时间带孩子到公园、野外等地找一找灵感;上完《苹果里的“五角星”》,我组织学生在午间切一切苹果及其他水果,在课堂进行交流;学习了《人类的“老师”》第一课后,我建议家长带着孩子去找一找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薄壳结构事物……一开始,家长的配合度并不如意,但这些小小的尝试哪怕只是起到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对我的语文课堂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进步。进入五年级,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圆明园的毁灭》前,我推荐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火烧圆明园》。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家长已经带孩子看过了,有的家长借此机会,陪同孩子一并观看了《地雷战》《甲午海战》。我相信,一次次不经意的引导和陪伴,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并不只是在教材中,而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教育本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教师要做的就是认准正确的目标坚持发挥自己的每一分影响力。

二、让语文走近社会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地方,学生受教育的地方却并非仅仅局限于学校。保持儿童世界中应有的鲜活多彩,需要社会这所学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养分;发展学生的客观逻辑代替学生的虚幻逻辑,需要多接触生活的事实;学生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社会需要……可见教育是不能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的。

然而,当今不少家长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竭尽全力想给孩子创造一个不受任何“干扰”的“最佳”学习环境。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这些家长对孩子所能接触到的电视、网络、各类刊物,甚至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均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除家庭、学校、书本以外,他们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学习便是唯一的任务。其实家长有所担心是无可厚非的,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监督和正确的引导也是十分必要,但过度担心造成的过分限制却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错,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考完了试,所学的知识就逐渐遗忘殆尽了;有些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时事,甚至一般常识毫无所知,提及课文中的江主席,他们一脸茫然,更不要说学习课文时应怀有的崇敬之情了;有些学生的当堂作文每次都是绞尽脑汁而成,却总是反复用着那些少得可怜的素材,翻来覆去说着那些苍白的观点;有些学生回答问题表面而刻板,对周遭事情几乎没有深度探索的兴趣;有些学生难以主动理解阅读到或听到的东西……

长此以往,孩子们习惯于沉浸在自己学习的小世界中,对周围鲜活的社会环境、社会中的人与事失去应有的关注,最后演变为对社会、对生活的冷漠,到时再谈语文、谈成绩又有什么意义?因而,布置学生的小练笔时,我尽量想办法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家门。小至《我的买菜经历》,大则《名人故居游记》,今天“走出去”一小步,明天才能走得更远。

三、让语文立足躬行

将自己所知的一切都传给学生几乎是每一位老师的愿望,然而世上的新知是传授不完的,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更是有限的,很多东西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探寻。刚站上讲台时,我曾陷入误区,把自认为学生们需要会“做”的都不遗余力地“教”给他们。没过多久,我发现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明显减少了,学生们也并没有真正“学”到怎么去做。于是,我开始反思,“教学做合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正所谓“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否则学生学得再好,学的也只是一些空疏无用的知识。就同一活动而言,对事来说是“做”,对自己来说是“学”,对别人来说是“教”。譬如教学生写景,我们在美景前做,在美景前学,在美景前教,这与在课堂上进行相比,效果是全然不同的。学生遇到问题,最初我总是急于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他们,直到他们又在同样的问题上遇到麻烦,我才意识到这样“教”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更不要说在今后会“做”了。习作《“漫画”老师》,要求学生用文字把老师“画”下来。写作前,我布置学生为自己喜欢的老师画一幅漫画。在写作文前,我将能够体现老师某一方面特点的漫画通过图片放映的形式展示、评议,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始终遵循“教学做合一”,学会如何教学生学,负起指导的责任,引导学生自己将解决方法找出来。如此,学生才能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这样一来,老师能少费无用功,学生也能轻松学、乐意学,既促进了学生学习,又推动了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陶行知提出的“做是发明,是创造……是探寻出路”便是此意。

“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这便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吸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适用于当今时代的部分,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让生活中积极的教育因素,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猜你喜欢

家长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家长请吃药Ⅱ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