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
2020-12-18尚新华
尚新华
(甘肃省和政县水务局,甘肃和政731200)
水生态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水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由河流、湖泊、滨河等组成的河湖生态子系统。维护好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对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1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特性及功能
1.1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特性
从纵向角度来说,水生态系统在河流的气象、地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形态差异,从蜿蜒特点来看,上、中、下游区域都各有特色;从横向角度来说,河流与陆地之间的沿岸形态有明显的过渡带与陆域,甚至在河流横断面上还能够观察出浅滩与深潭的多样性;从垂向角度来说,由于水气两向性与河流底部的水泥两向性,使河流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支持效应明显增强,河流水生态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固着点与营养来源。
就其余特性来说,还可分为流域性、复合性、多样性与连续性。流域性是指以水文流域为整体,界限清晰、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河流地表以下所形成的完整水文循环过程,凸显出其流域性。复合性是指由陆地河岸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复合性系统,彰显出其复合特点。多样性主要体现于河流与湖泊等水文地域中,多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系统。连续性是指在水生生态系统从河口到河流源头的空间形式上的生物连续性。
1.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功能
生态环境支持功能主要体现在水生态系统为相关生物提供生存固着点的基础性功能,而水文循环与土壤、水源等方面的生存条件能够进一步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发展。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是依据水生态系统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对各类生物生存种类的丰富,由于生存条件的优越性,使该区域内的生物种类不断增加。服务功能是指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存条件,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效应,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航运、发电、水产养殖及文化景观等多个产业发展。
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关键技术
2.1 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管理体系的完善是引导及规范各类开发行为的重要途径,从我国主体功能分区及生态区的规划形式来看,明确功能区的定位与空间选择十分重要。对于水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和脆弱的流域,设置水生态红线区,能够严格控制敏感区域的污染情况,城市在规划过程中也应留有一定程度的水文流域面积,为城市建设提供水文景观或相关实际建设作用,控制用水总量能够逐渐退还因占挤河道而造成生态环境水系统破坏的问题,合理控制地下水水位,从而保障人类生存环境。上中游干支流区域可以选择相关的闸坝水量联合调度控制,以此来缓解用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2.2 统筹协调管理
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管理,需要从全局去考虑。山水林田湖的综合治理要对水量水质进行统一规划,再确定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要立足于山水林田湖的“生命共同体”理论之上,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充分考虑,以达到实际的防洪减灾和污染防治要求。对不同河段的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应结合实际水文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功能规划,是建立防污治污机制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全面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该机制长久有效地维持下去。
2.3 构建生态友好型的水利工程体系
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对工程的标准及流程应作以规范,并逐步强化,以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能够使相关河道工程更具有天然河流的形态,维持河流的蜿蜒程度。对现代水坝等设施要根据河流生态需水量进行调动和运行,以清淤疏浚等手段进行沟渠整治,建设仿生态的友好型水利工程体系,从而实现河畅水清的水生态环境。
2.4 实现河湖水系连通
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格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水利工程对水文环境的保障能力。实现河湖水系连通能够有效促进水生态文明的融合与进步,在自然水系及大中型蓄调工程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流域生态水系网络,加快发达地区的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率先构建现代化水系网络。中部地区的水系连通工程能够有效增强河湖之间的疏通性,可通过人工通道的形式,实现清淤疏浚作业,逐步扩大湖泊湿地的水涵养发展空间。
3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水利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始终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修复是实现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缓解水生态系统中的污染问题、保证水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确认识我国水生态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形势,针对性地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