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信息化在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的作用

2020-12-18孙乾晟心刘井莉齐高扬

吉林蔬菜 2020年1期
关键词:资源信息化农业

孙乾晟 齐 心刘井莉 齐高扬

(1.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吉林 2.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院 130033)

农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发展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1]。信息时代带给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巨大机遇,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创造的机会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信息化产业已经遍布在各项基础产业之中,并且已经和各项基础性产业形成了有机的融合。党中央提出关于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一定会得到更快的提高。在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对于现代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改变,客观看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农业经济今后信息化发展进程和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

1 信息化对于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国的农业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国土面积大,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目前我国各地的农业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化的程度,农业设施基础还很薄弱,各地发展也很不均衡。农业方面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电力、道路设施等等,需要不断加强建设投入力度。对于信息化方面,由于认识能力有限,资金紧张,投入不够充分,对于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产业的投入力量,不断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下大力气发展农业信息化网络,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化资源建设及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步伐,才能跟上信息发展的时代潮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将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紧要关头,面对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更要在更高的历史起点和战略高度看待信息化发展,以此更大程度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有利于带动乡村各方面发展[3]。

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科技的发展,在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提高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经济发展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发展程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加快先进技术的合理利用,将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尽快运用到农业经济发展中,进行农业信息化变革利用,才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4]。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促使农村经济朝着信息化、科学化方向推进,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时期小康目标的正确选择,必将对农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这就是历史的必然选择[5]。

2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2.1 乡村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提出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政府鼓励与政策引导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农村部在2019年就已经提出了“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等,着力强化广大农村地区的通讯基础建设,扩大网络覆盖,培育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使信息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生产要素。

2.2 信息技术发展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建设等多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促进因素。我国目前在大规模种养殖业、园艺、商超及物流等领域已开始使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新型装备农业开始涌现,像植保无人机、智能大棚设施、动物饲喂自动化设备、远程植保病理诊断系统等都已经有了较大范围应用,并且产品迭代更新速度很快。这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新型农业生产机具,为农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劳动成本降低、品控体系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3 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内涵

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目农村的各种资源,合理开发中和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扩大附加值,增加农业产出数量和效益,扩大各产业增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进一步发展。

将现代化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领域,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生产率,又可以促使农村经济和农业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发展与进步,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实际应用广泛,应用中具有许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经济的方方面面。

3.1 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

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所处的地势地形、所需的气候气象条件、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矿物质成分、各种生长过程的指标数据,以及病虫害侵袭造成危害现状的数据分析等,都需要信息科技的支撑和数据处理技术。如果不能正确合理地做出判断,就会极大地制约农作物的生长。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将信息化技术全面应用于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为农作物丰产丰收带来良好效果,才能显示出信息技术的伟大作用。

3.2 农业科教信息化

农业科技需要普及,既要增加对广大农民的宣传教育,又要让更多农业工作者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技能。在乡镇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座谈会、农业科技活动、培训会等,这些方面就可以促进各个乡村之间的联系,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通过科技培训,经验交流,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素质和农业工作者的综合素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在新农村紧密结合科技培训,就能更好地强化农业科研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3 农资与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历代农民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土地作为农业资源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农业发展的进程。对于农作物生产具有重大影响的资源环境因素,如气候、湿度、降水、肥力、地形等都需要进行把控。只有将合适的农作物品种种植在适合的环境里,利用先进技术、调配适宜环境措施,创造适宜生育环境,趋利避害,才能获得高产高效的生产效益。在这其中,种子、农药、化肥等都是属于农业生产资料的范畴,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和信息化的手段,才能确保科学的选种、育种,并且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活动,取得最大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程度地提高农民综合收入水平,最终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的[6]。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赋能与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一环,是激发农村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大力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广大农村来说是一场新的变革,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化的关联

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是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开展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内容,正日益影响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监测评价,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要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就要对农业资源信息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体系。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是一个多功能的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信息资源采集、维护、统计、分析、输出等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3S”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综合农业资源数据、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资源属性数据,管理农业环境、生物和社会经济等信息,目的是为了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这就是信息化的管理[7]。

5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中最常见和比较困难的问题就是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服务体系的缺陷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还造成了农产品资源的浪费,农民的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实现产业化经营,就能够让农民与企业直接合作,能够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产品销售效益,增强农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农业服务体系完善也能够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提高农产品销售数量[8]。

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部门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现状,积极调动农业专项资金,予以资金扶持,通过不断引进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型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9]。

5.1 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

加快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普及和应用,作用巨大,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向更高层次转移,这种客观条件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了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扩大产业化经济效益[10]。

5.2 促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

传统农业经济满足自给自足,而知识型农业是以知识经济为研究基础,利用高新科技和信息化技术改善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9]。农业传统种植方式信息化水平有限,传统农业种植经济管理方式与现代经济存在较大差距。知识型农业方式在实际经济管理中能够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更加系统化,管理更加精准细致和准确。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要达到精准高效,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知识型农业的发展转变,使得农业信息化管理对于农业转型的推动作用得以更加高效的实现[8]。

5.3 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整体收入水平

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较大,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整体人民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当前社会状况下,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民依然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相对落后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农民生产主动性较差,使得市场需求状况难以紧跟信息的步伐,最终影响农民制定生产计划,从而影响农业和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可见要进一步加速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步伐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6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也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软实力。传统农业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可抗拒性、拥有的资源要素等不可预见性问题,对农业的种植收益造成了阻碍。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加速农民丰产增收和创造高收益,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科研成果的快速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1]。

我国在发展农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了契机。农业信息化促使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获得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通过网络接受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有所增强,加快了应用农业新技术的步伐,促进了自身发展,为未来广大农民长远利益发展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12]。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变革着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予各行业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输出一直占据着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地位,农业的信息化发展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探索正逐步进行,但还存在服务不够完善、技术应用不够成熟等一系列问题。

6.1 目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6.1.1 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规模不大

在农业信息化的最初发展中,一些地区也就是运用12316热线服务建立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实现对农产品价格、土地流转以及农户信息的数据梳理和统计,做到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热线的形式对农民们在生产问题上的难点给予专业科学的解答,并对养殖信息,价格供求等信息定时发布,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满意度,促进了农业信息化根本目标的实现[13]。

6.1.2 农业部门与农业合作社合作初见成效

农业信息化实现了数据的传输与实时共享,农业信息化更注重合作,针对农业部门与农业合作社之间的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依托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直接与消费者对接,有效地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销路,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收益。

6.1.3 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初步完善 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整合社会资源,注重农民体验,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机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原则,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推进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通过逐渐创新农业信息工作机制,并逐渐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开创出具有各地不同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之路。

6.2 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1 经营方式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相较于其他产业来说创造的经济效益比较低,属于若是产业,在加上由于我国的地势影响,很少能够对农业进行大面积的统一管理,基本就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生产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展不稳定,在抗风险的能力上也很差。经营模式比较常见,农业信息化需要应用物联网技术,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农民的参与热情相对较低,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6.2.2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完善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兴起时间较短,国家在政策支持上的力度较小,尤其是资金支持上并没有到位,使得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缺少资金的支持导致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农村建设比较滞后,对农民的优惠政策也比较少,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6.2.3 农业信息化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体制、区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受到科学技术手段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也具有地域性强、技术性要求高等特性。农业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使得信息化过程孤立无援,相关方面对其发展过程中的支持也比较缺乏,尤其是在资金支持以及技术人才的投入上,使得信息化发展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步。

6.2.4 信息化服务力度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农业信息化不仅要向农民提供农业信息,还要向市场上的经济主体提供信息,对网络的信息要求比较高,但是农业信息网站的相关信息还不够充分详实,有的信息不够准确,有些大都是政策和科技之类的信息,真正与农业市场发展相关的信息却极少,不能完全指导农民生产实际,解决的农业难题力度不够,提供的农业信息还显单一和指导性不足[4]。

信息化服务是保障农民信息化生产有序开展的前提,对需求服务、技术的共享、协调一致上不够重视,农户所需要的体验信息服务没有做到实时有效传播,信息服务并不能适应农民实际的生产需求,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的发展建设[13]。在物联网技术的移动终端的利用方面也出现滞后的局面,农户获取信息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农民在生产中的实际需求。

6.2.5 政府对农业的应用认识不足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以及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以及护肩成效,政府相关部门对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认识仍有不足之处,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新兴的生产力对于农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上并没有较强的力度,还需要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储备更多的人才,以满足技术发展上的要求[1]。

6.2.6 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不足

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最主要的接受主体是农民。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还较低,思想比较保守,农村交通不便利等因素制约,接受信息化的意识不足,甚至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些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6.2.7 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国家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政府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有些地区认知力度不够,行动迟缓,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网站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来源不可靠,不能对农产品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指导。

7 加快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7.1 增强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支持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包括党的富民政策、路线方针以及资金的调度倾斜等等,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的普及也需要政府的支持,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促使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推广普及,提高广大农民利用信息化进行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10]。

7.2 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

农业经济要达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专业性农业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十分重要。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拓宽管理途径,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必须对现有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让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出农业信息管理的效能,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8]。

7.3 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传统的农业经营过程中,信息来源极为单一,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丰富信息来源和资料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信息资源是重要的经济基础数据,专业人员必须重视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对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保证发布的各种农业信息的准确性,为农户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各种信息,使农户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馈;发布信息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起到真正的作用[1]。

7.4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因素,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投入到农业经济中来,才能使信息化设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信息化的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建设的目标。各级相关部门要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定期开展培训来完善人才的知识体系,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促使其能够满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持续需要。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的主体,想要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实施。要开设专门的农业信息技术讲座和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专门的信息化服务部门,不断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

7.5 加快农村网络体系和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

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只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保障,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建设符合当地发展的设施。积极解决当地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使资金投入得到科学合理利用,逐渐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

农村的网络信息化体系是农村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地农业网络信息化体系发展不均衡。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工作,把农业信息体系、农业物流体系和农业资金体系一并纳入其中,只有全方位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到位,信息网络建设才能够尽快建立起来,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和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能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农业信息化示范基础建设比较好的农村,能够有效引导和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基地建设带动项目开发,进一步支持示范基地的运行。地方政府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多措并举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用先进科学技术引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尽力实现小康目标。

7.6 提高农业资源管理水平

自“精准农业”概念提出后,我国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其做了具体阐述和要求,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已经达到很高水准,逐步实现农业资源机械化、自动化、遥感监测、计算机网络为一体的信息化精确管理。

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在为农业管理、决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为农业结构调整、区域优势比较分析、农业资源综合评价、合理利用与保护、优质农产品布局方案的制定及农业投资管理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已经研发出了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化管理、农业科研等方面的农业资源科学数据库,但是在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中还存在着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7]。一是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普遍存在数据量少,种类规模小的问题。农业生产动态、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信息采集手段比较落后,采集布局不合理,采集范围不够广,导致提供的数据量偏小,数据库信息不全面。二是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设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各个数据库建设时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导致农业资源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规范手段,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没有统一的规范,使信息发布滞后,数据信息不准确、不规范、不科学,一方面造成信息的重复,另一方面难以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严重影响农业信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也难以对农业生产提供应有的指导作用。三是农业资源数据库数据源更新不够及时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今后应该着力予以解决的关键所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于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现代多媒体技术、3S技术的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系统是重大机遇与挑战。

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将更广泛高效的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必将对现代数据农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应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管理方法,制定适合发展路径,加强管控,合理开发利用好资源,大力促进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兴未艾,正在逐渐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融合,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作用也江进一步凸显。积极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生产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实现小康目标的完美收官,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党和各级政府带动和大力支持下,有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我国的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功,为广大农村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资源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我给资源分分类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