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星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做法与后续发展对策

2020-12-18金玉竹单绍朋

农技服务 2020年2期
关键词:关区七星管护

刘 辑, 金玉竹, 单绍朋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林业局, 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市七星关区处于喀斯特岩溶发育类型齐全、分布面积最大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国土面积3 412.2 km2,其中岩溶面积237 808 hm2,占69.69%[1],山地面积超过90%。20世纪,由于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耕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巩固、发展和壮大了喀斯特山地特色产业,提高了人民收入,有效改善了本地生态和生活环境。2012年10月,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调研七星关区时指出:“退耕还林工程效果好,不仅涵养水源、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对七星关区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总结七星关区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成效和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后续发展对策,对巩固七星关区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深化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七星关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成效

2002—2017年,全区先后实施两轮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面积3.76万hm2,范围涉及39个乡(镇、街道)384个村,6 848个图斑,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1.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主要交通沿线和库区、河流两岸已基本实现绿化。水土保持部门第二次遥感监测数据表明,退耕还林后全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退耕还林前减少7.34%,水土流失危害明显减少。

1.2 森林生态质量显著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及质量显著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28.4%提高到2018年的58.02%,提高2倍。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直接新增森林面积3.76万hm2,增加森林覆盖率11.02%,成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中坚力量。

1.3 退耕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一是在工程建设上,把发展生态和经济价值兼备的乡土珍稀树种作为退耕还林的重点。发展核桃1 755.03 hm2、板栗3 160.07 hm2、刺梨7 145.87 hm2,以及其他经果林11 677.55 hm2。二是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后续产业,中药材、食用菌以及木材加工快速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改善传统养殖方式,推行种草养殖、舍饲圈养、林下仿野生养殖等产业。四是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发展和组织劳务输出,实现了“生态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良好效果。2019年,全区农业粮经比达33∶67。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带动农户66.6万余人,贫困户4.7万余人。

2 七星关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做法

2.1 典型引路,办好示范

以工程项目为单元,选择交通方便、集中连片的地点,建立刺梨、油用牡丹、精品水果等区级示范点。相关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按照“5个1”工程要求建设示范林业,以点带面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项目工作以“四到乡”的模式落实到乡镇(街道)、落实到山头地块,明确乡镇(街道)为造林工程实施主体。紧紧围绕“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果林和景观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新一轮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林业绿色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实现绿化、美化、亮化、香化、彩化,努力实现耕地绿起来、生态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

2.3 政策扶持,创新模式

为确保造林质量,提高造林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强项目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出造林绿化“先建后补”建设模式,制定实施方案,对项目申报-核实-审查批准-组织实施-检查验收-资金兑现均做了明确规定,除享受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外,对集中连片种植油用牡丹、刺梨等经果林的实施主体给予补助。

2.4 落实主体,推进发展

抓好本地林业经营主体培育,创造优惠条件,强化机制创新,积极引进和引导优强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各类林业市场主体落户当地,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基地+农户+项目”等经营模式发展特色林业,助力退耕还林工作发展。让每个乡镇不同程度都有实施经营主体,使“包苗木、包栽、包活、包管、包成林”的五包制度落到实处。

2.5 建立机制,加强管护

区委政府出台《毕节市七星关区造林工程管护管理工作办法》和《毕节市七星关区森林防火工作经费奖励办法》,对近3年新造林工程管护进行管理和奖励及对乡镇(街道)实行单项考核管理,奖惩并行,充分激发基层林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改变“重栽轻管”和“造林不见林”的现象。

3 七星关区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层技术人员短缺

全区林业从业人员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乡镇林业技术力量人员缺乏,半数以上乡镇(街道)直接无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满足林业生态建设和实现“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目标的需要。

3.2 百姓意识有待提高

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存在退耕地块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现象,导致破坏苗木的行为发生。另外,造林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改变部分退耕农户传统的种植方式,存在只栽不管,重栽轻管现象。

3.3 后续管理压力较大

造林之后的管护水平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现有的退耕补助标准很难调动群众的管护积极性,且目前农村2/3劳动力外出务工,管护人员不足,致使造林管护工作压力较大。

4 七星关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发展对策

4.1 延长退耕管护年限

退耕还林工程所栽树木虽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经济林挂果年限未到,未产生经济效益,为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建设效应,需要持续杜绝乱砍滥伐等破坏退耕还林的行为,延长退耕管护年限和相应的补助年限,强化抚育管理。

4.2 培强扶壮经营主体

为提高造林质量,便于造林后经营管理,解决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无人栽植管护的问题,由林业专业合作社(企业)承建造林工程,与乡镇(街道)签订工程建设合同,明确工程质量和管护责任后实施建设,落实好“包苗木、包栽、包活、包管、包成林”的五包制度,一包3年,确保成效。

4.3 保障资金投入

做好项目对接,广泛争取资金投入后期管护,解决只栽不管和重栽轻管问题。同时,把退耕还林和乡村山头绿化有机结合,使退耕还林工程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关区七星管护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七星湖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
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