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浅议

2020-12-18舒晓晓

农技服务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舒晓晓, 齐 丽

(1.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75; 2.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75; 3.自然资源部 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75; 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75)

农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换代,农产品生产效率大幅增加。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耕地却在不断减少,导致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激烈。同时,农业发展仍然存在基础条件薄弱、投入产出不均衡、机械化程度低、病虫害防治衍生的环境问题等。由于生态农业是一种高产循环的经济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他领域和农业发展对资源利用的矛盾,也有利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1],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在我国,生态农业被认为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2]。其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态工程、协调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具有三大主要特征:1) 综合性。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农业为出发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产业互相支撑,相得益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2) 多样性。生态农业坚持螺旋式向前发展的最佳动态平衡。针对全国各个生产区域,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当地和谐发展。同时,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技,科学实施农业生产。3) 高效性。生态农业基于其循环和再生的综合性,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2.1 优势

生态农业在我国源远流长,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国农业生态县建设和生态富民家园计划,为我国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并在世界获得了认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典型示范。我国具备20余年的生态农业探索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技术经验,使我国农民更容易接受生态农业,也更愿意配合发展生态农业。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2 000余项国家标准、3 000余项地方标准、近6 000项行业标准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3 000余个建设试点将生态农业落实到实处,极具生态农业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点建设方向,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如火如荼,使生态农业发展更具潜力。发挥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4]。

2.2 劣势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目前还落后于其他国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耕地面积虽大于美国,但由于经济能力有限,相关财政投入不足,造成生态农业补贴力量较弱。二是科研实力不够。相比大多数发达国家,我国农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不够,科研投入力度薄弱,不能较好地实现产学研转化,也没有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3.1 因地制宜建立适合的产业链结构

根据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链结构。只有建立适合的产业链结构,才能根据产业链建立合适的区域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在保证经济效益产出的前提下,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例如,在北方地区采用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有机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实现土地节约、种植和养殖良性循环,既解决了北方寒冬季节的产气难题,又能生产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经济收益。而南方地区则将沼气与牧业和林果业结合,建立“猪-沼-果”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降低农户饲养牲畜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果蔬品质,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如,西北干旱地区为解决当地用水问题,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创立的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5]。

3.2 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本着坚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增值资源、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思路,实行合理调控、多业结合、集约经营[5],吸收传统农业精华,构建集成化的生态技术和管理模式。由此,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3 完善发展机制,促进技术研发与应用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及相关问题始终缺乏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成果作支撑,用于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落后于当前的生态农业实践进程;相关的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缓慢,成熟且可操作性强的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同时,虽然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众多,但大多仍以种植业为中心,其中又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占据主导。二者共同导致我国生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欠佳。目前,国家和相关部门尚未彻底解决“三农”领域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根本问题,相关政策的落实依旧缺乏执行力,使得发展生态农业的部分决策推迟落地、甚至部分流产。因此,应健全激励制度,并逐级细化相关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充分引导农民彻底摒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调动其应用新技术和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6]。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