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空间站漏气了怎么办?

2020-12-18李会超

太空探索 2020年12期
关键词:舱段舷窗漏气

文/ 李会超

▲ 2018年国际空间站漏气的孔洞

无论是在海面下行驶的潜艇,还是在高空中飞行的民航飞机,有人的舱室必须和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封隔离。在距离地面数百公里的太空轨道中,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十分稀薄,到了接近于真空的程度。要让航天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航天器就必须在保持密封的情况下,对舱内的气体进行加压,使航天器内部的气压达到接近于海平面附近气压的程度。这样,航天员们就能舒适地在航天器内工作生活了。

航天器一旦发生漏气,便不是个小事情。

漏气如何发现?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唯一的可以供航天员长期在太空驻留的航天器。在国际空间站中,主要通过电解水的方式产生氧气,补充航天员们的消耗。在日常运行中,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前气闸舱的充气放气、来访的载人及货运飞船对接过程中的操作,都会释放一定量的舱内气体,进而导致舱内气压下降。因此,国际空间站会定期利用货运飞船运来的氮气气体储备,对舱内进行加压操作。

▲ 命运号实验舱舷窗左下的U型管

▲ 国际空间站

在科幻题材的电影中,常有太空舱突然出现破裂,涌出的空气将舱内的物品甚至航天员一起卷入太空中的场景。在国际空间站的真实运行过程中,虽然从来没有如此危险的情况发生,但舱内气体泄漏事件却发生过好几次。2004年、2018年和今年,国际空间站曾经出现过3次漏气事件。这几次漏气都是地面控制人员通过监控舱内气压发现的:空间站舱内气压下降的速度比正常快,意味着空间站的某处正在漏气。而寻找漏气点的方式并没有多么先进:航天员们将各个舱段的舱门关闭,使各个舱段的内部空间相互隔离。通过监控每个舱段的气压数据,地面控制人员就能发现气压异常的那个舱段,从而缩小查漏的范围。

当确定漏气事故所处的舱段后,航天员们会使用手持式超声波扫描设备对舱段的外壁进行扫描。在泄漏点所在的位置,向舱外涌出的空气会给出与其他位置不同的超声波信号特征,从而能让航天员们发现。实际上,这个技术并非为太空飞行特别研发,而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面上的日常工作中。航天员们使用的手持式探测器,也是市面上能够轻松买到的产品。

国际空间站的三次漏气事件

2004年的漏气事件,漏点最终在命运号实验舱的一个舷窗上被发现。舷窗上用以平衡气压的一个U型管与舷窗连接位置的密封出现了漏洞。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航天员们日积月累的习惯性操作造成的。

当他们在这个舷窗附近活动时,就会“顺手”把U型管当成扶手,经过长时间的拉扯之后造成了漏气的出现。不过,问题的责任并不在航天员,因为舱段的设计制造人员并没有标注这个U型管不允许拉扯,而舷窗附近也确实没有可以供他们抓握的专门的扶手。事后,有关技术人员修正了这个设计缺陷,除了送来了新的U型管供替换外,还专门在舷窗附近增设了扶手。

而2018年8月的漏气事件,则可能是一场人为引起的事故。经过相似的查找过程后,航天员们发现漏气点位于几个月前刚刚来访的联盟号MS-09飞船的轨道舱,那里的外壁上出现了一个直径约为2毫米的洞。一开始,人们怀疑这个洞是由于微流星体或者太空垃圾的撞击所产生的。

在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过程中,曾经多次采取轨道机动,规避密集的太空垃圾。在一次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航天员们甚至躲避到连接在空间站的飞船上,准备一旦出现严重意外就乘飞船撤回地球。

然而,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此次出现的洞并非外部撞击造成,而是有人用钻头钻开的。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中,使用钻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个洞最有可能是在地面组装的过程中,由于相关人员一时疏忽产生的。漏气孔洞的制造者显然意识到自己闯了祸,但是并没有遵循正确的程序进行汇报,而是自行进行了质量低劣的修补。漏气之所以在飞船发射到太空中两个多月、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才被发现,很有可能是肇事者的修补在苦苦支撑。虽然俄罗斯航天局已经查明了事故的确切责任者,但该机构拒绝向外透漏具体的信息。

▲ 国际空间站上俄罗斯和美国的舱段

确定漏点后,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首先用胶带对漏点进行了暂时的封堵,之后又利用环氧树脂胶水和纱布对漏点进行了永久性的封堵。到联盟号MS-09飞船完成任务、与国际空间站分离时,漏气的问题都没有再发生。而这种看起来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封堵措施,还被设计它的俄罗斯宇航企业申请了专利。

联盟号飞船最后只有返回舱一个舱段搭载航天员降落到地面,服务舱和轨道舱都会在返回前先行分离并坠入大气层焚毁,因此轨道舱上的漏洞也不会对返回地面关键而危险的过程产生影响。出现问题的联盟号MS-09飞船最后平安搭载航天员返回地面。

去年9月,运行人员再次怀疑,国际空间站某个位置出现了漏气现象。不过,经过观察后,技术人员认为漏气的速度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漏气不会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造成急迫的威胁,也不需要立即进行处理。

特别是在去年9月之后,国际空间站上安排了大量重要的工作:美国恢复载人航天飞行的首次任务,要由载人龙飞船和国际空间站共同完成。空间站上一个出现故障的暗物质探测器需要修复,空间站的供电系统需要升级一些部件。在执行这些工作的过程中,舱内气压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波动。在完成这些任务之前,解决漏气的工作无法展开。

今年8月,在经历前期忙碌后,国际空间站迎来了一段相对清闲的时间。同时,此时也是国际空间站上乘员人数在一段时间内最少的时期,为解决漏气问题创造了条件。8月20日,地面控制人员和航天员们开始协同进行“查漏”的工作,美国宇航局也对外发布了相关的消息,这才使国际空间站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漏气问题进入大众的视野。在查漏过程中,原来居住在国际空间站上美国部分的航天员要先“搬家”,使所有航天员都能集中到俄罗斯设计制造的一个舱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后,在9月底航天员们已经基本确认漏气位置处于俄罗斯制造的星辰号服务舱。漏气没有对国际空间站的工作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在修复漏气的同时,航天员们还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工作,以迎接10月份到达空间站的货运补给和新的航天员乘组。

新技术助力快速查漏堵漏

对于国际空间站或其他供航天员长期在太空驻留的航天器来说,漏气总是有可能出现的。目前,国际空间站上隔离各个舱段、确定漏气舱段位置后,再使用手持式的超声波监测仪寻找具体漏气点的方式虽然有效,但效率较低。技术人员正在研发各种新技术,以便更快找到漏气点的位置。

▲ 气压平衡后,载人龙飞船航天员鲍勃·贝肯进入国际空间站

▲ 国际空间站3名驻守航天员

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正在试验一种传感器系统,希望能够实现漏点位置的快速确定。这套系统在每个舱室内壁上安装14个传感器,通过压敏转换器分析舱室外壁的震动信号。一旦漏气发生,通过各个传感器间获取的震动信号间的交互分析,可以确定漏气点与各个传感器的相对位置。国际空间站上各类设备的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噪音与振动,会对传感器传回的信号分析造成不小的干扰。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找出空间站运行背景噪声的信号特征,在进行信号分析的过程中先行将背景噪声去掉,从而更快、更准确地完成找漏任务。

除了国际空间站的舱内可能出现漏气外,国际空间站的其他气体或液体循环管道也面临潜在的泄漏风险。例如,国际空间站的冷却系统使用氨作为制冷剂,在2009年、2010年和2013年,曾经发生过3次因氨泄露而导致的冷却系统运行异常事件。在这3次事件中,为了确定泄漏点,航天员都不得不进行太空行走,在管道上人工查找泄漏位置。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类似事件,美国宇航局研发了一种名为“外部泄露机械定位器”RELL的装置。这种装置上配备了质量谱仪和真空离子压力计这两种仪器,可以相互配合找到泄漏位置。一旦异常情况发生,被安装到国际空间站的舱外机械臂上在经过12个小时的准备后,仪器测量精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机械臂就可以在没有航天员操作的情况下,移动RELL对管路进行检查。RELL上的质量谱仪可以对气体的成分做出扫描分析。

▲ 外部泄露机械定位器被安装到国际空间站的舱外机械臂上

由于国际空间站所在位置的稀薄大气中并没有氨,因此质量谱仪可以轻松地发现氨气泄露的区域。进一步的精细搜寻由真空离子压力计完成。这种仪器可以寻找压强异常的区域,确定漏点的具体位置,搜寻精度可达英寸级别。

在美国宇航局的资助下,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神奇的自修复材料,可以在国际空间站的外层保护壳被微流星或者太空垃圾击中时,能够提供应急的即时修补。这种材料的结构与三明治类似,最外侧是两层固态的、比较坚硬的聚合物,两层聚合物间夹着一层液态树脂。一旦材料的外层被击穿,液态树脂将从材料内部涌出,而航天器内部泄露出的气体则会使树脂向人的伤口结痂一样,在材料外部凝固,将漏洞封堵住。实验表明,液态树脂的硬化过程最快只需要几毫秒。★

▲ 国际空间站内部

▲ 外部泄露机械定位器在地面检查中

严重的载人航天器气体泄漏事故

1971年,苏联的联盟11号飞船在完成与礼炮1号空间站的对接任务后返回地球,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发生意外。在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时,本应先后启动的爆炸螺栓同时爆炸,强大的冲击力破坏了返回舱舱门的密封设备,导致返回舱内的空气快速泄漏,三名航天员不幸遇难。事后的调查发现,航天员们在泄漏发生40秒后就被夺去了生命,几乎来不及采取任何有效的挽救措施。

1997年6月24日,俄罗斯的进步M-34号货运飞船与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对接。次日,M-34号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暂时分离,准备进行一次对接试验,以测试新的自动对接系统。在测试进行过程中,飞船意外与和平号空间站的“光谱”舱发生严重的碰撞,导致光谱舱舱体外壁和与其相连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生严重损坏,和平号空间站内的气体快速从碰撞产生的裂口中涌入太空。幸运的是,破损的太阳能电池板一部分插入了裂口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漏气的速度。同时,当时在“和平号”上工作的俄罗斯航天员眼疾手快,迅速断开了光谱舱与空间站其他部分相连的线缆,彻底地关死了光谱舱的舱门,保全了空间站的其他部分。

猜你喜欢

舱段舷窗漏气
刚性隔热瓦对舱段结构动特性影响规律分析
美国宇航局接管国际空间站充气式舱段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组合电器漏气缺陷及预防措施
近年“国际空间站”美国舱段环控生保系统事件回顾
汽车发动机漏气量分析及限值研究
柴油机漏气量试验研究
热塑性复合材料舱段结构设计及整体成形技术分析
你可真淘气
飞机的舷窗为什么是圆的
飞机的舷窗为什么是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