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印随笔

2020-12-17武宝民

书画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金海谓之篆刻

武宝民

我初涉金石篆刻之学,始于1995年。那一年,《书法报》上刊登了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大专班的招生启事,我决定报考。因专业考试有篆刻一项,由此购刀置石,从自学开始,涉足这门艺术。

进入南艺,开始系统学印,师从黄惇、苏金海先生。然在学古玺印时,家父患病去世,我请假达数月之久。所幸毕业后,在苏金海老师悉心面授下,深入三代吉金,乃成嗜好。长期以来,我总觉得自己并非敏慧之人,才情俱乏,又不善学,常恨技不如人,每逢全国大型展事均以书法投稿。之所以没有完全放弃,乃至近年坚持与书法创作齐头并进的原因,皆源于恩师黄惇教授在课堂上的一句随口点评。当时我正用毛笔在印石上写稿,老师笑曰:“看不出来嘛,写得不咋样,刻出来的还有点感觉。”多少年来,这句话一直铭记于心,成为我坚持学印的动力。近几年,我尝试着参加地域性的篆刻专项展览,竟也小有收获,自信由此而生发,也算没有辜负惇师和苏师多年来的教授和培养。

回顾过去数十载的学印之路,说到底就是带着一份执着,行走在自我寻觅与救赎中的一段旅程,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近年来,随着年龄渐长,从浮躁到安定,少了参赛的压力,少了对评审的曲意迎合,多了一份清净与思辨。我把研习的对象主要集中到篆隶和印章上,广涉商甲周鼎、秦砖汉瓦、币文镜铭、碑版碣石,力求删繁就简,书印参同,万取一收。

我的篆刻创作,主要是在“取法古玺”“印宗秦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着重造境,意在印化之美,以刀代笔,随情所至,一任自然。不管用什么刀法、什么手段,只要能充分体现出印人的精神,在视觉上营造出艺境之美,不失篆刻三昧就行。正如贝多芬所言:“为了获得更美的效果,没有一条规律不可被破坏。”在表现形式上,力求以工兼写的面目呈现。

一方篆刻的好与坏、美与丑、成与败,皆因作者艺术修养、审美取向等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篆刻中浸润的時间越长,我越发注重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越发倾心于在单纯的笔歌刀舞中游弋,也更尽情品味着书印焕发的生命意境。在岁月的历练中,用鲜明而又充满个性的语言,来悟化自我、书写自我,渐得印学之真谛,享受着创作带来的每一份愉悦,以印寄情、以书咏志,不断升华,篆刻出一幅属于自己人生的翰墨丹青。正所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此情,谓之书艺。

此心,谓之篆刻。

猜你喜欢

金海谓之篆刻
故纸情怀
百花绽放
百花绽放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