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元羽墓志》(北魏刻石)
2020-12-17苏强
苏强
《元羽墓志》全称《侍中司徒公广陵王墓铭志》,刻于北魏景明二年(501)。墓志盖佚,志石略呈扁方形,高61.5厘米,宽57.5厘米,厚17.8厘米。志侧光滑平整。志阳四周边缘下凹,凿琢痕迹明显。中部凸起处打磨光滑,刻有长方形阴线界格,界格内镌刻楷书志文13行,满行15字,共计177字。河南洛阳城北南陈庄西第一冢出土,曾归吴兴徐森玉,1919年由国立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购藏。
《元羽墓志》文辞书体均极精,曾著录于《芒洛冢墓遗文四编》卷一[1]、《墓志征存目录》卷一[2]、《蒿里遗文目录· 元魏宗室妃主志存目录》[3]、《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4]、《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卷四[5]178、《六朝墓志检要》[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7]、《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8]、《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9]、《北魏墓志选粹》[10]、《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11]、《增补校碑随笔》[12]、《汉魏六朝碑刻校注》[1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墓志卷》[14]等书。
《元羽墓志》首题“侍中司徒公广陵王墓铭志”,与通常出土墓志多题“墓志”或“墓志铭”不同,当为特例。志文有序有铭,采用前序后铭的格式,但志序部分十分简略,仅介绍了志主的姓名、籍贯、卒葬时日及赠官、谥号等情况,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元桢墓志》[ 5 ] 1 3 2、太和二十三年(499)《元简墓志》[5]162、景明二年(501)《元澄妃李氏墓志》[15]、永平二年(509)《元融妃穆氏墓志》[16]及熙平二年(517)《王诵妻元贵妃墓志》[5]266等风格相近。
志主元羽,字叔翻,河南人,《魏书》卷二十一上[17]、《北史》卷十九[18]均有传。元羽本姓“拓跋”,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又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元羽墓志》即按此刻写。
元羽为北魏宗室,身份显贵,为献文帝拓跋弘之子,孝文帝元宏之异母弟。据墓志记载,元羽为“皇帝之第四叔父也”,此“皇帝”即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元恪。元羽卒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时年32岁,则当生于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太和九年(485)封广陵王,授侍中、征东大将军,为外都大官。《魏书·献文六王列传上》称其“少而聪慧,有断狱之称……点决京师狱讼,微有声誉”。迁特进、尚书左仆射,又为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宣武帝即位后为司空。据《魏书·世宗纪》载:“夏五月壬子,广陵王羽薨。”壬子是十九日,而据墓志元羽薨于十八日,当以墓志记载为是。又有《魏广陵王元羽妻郑太妃墓志》[19],2004年出土于河北临漳汉魏邺城故地,详细叙述了郑始荣的家世与一生事迹。
志铭部分为四言韵文,用大量篇幅表达了对志主元羽的颂扬和哀思。铭文中用典较多,形成了含蓄婉转、庄严肃穆的文风。例如用“龙”“凤”喻元羽出身帝室。用“分华”“底流”喻分支,言元羽乃帝室旁支。用“扬铉司鼎”喻元羽曾居重臣之位。而“棠阴”则出自《诗经·召南·甘棠》,用召公棠树的典故,称颂元羽任地方长官时的美政和遗爱。
《元羽墓志》拓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等处均有收藏。有重刻本,王壮弘、马成名《六朝墓志检要》指出,重刻本首行“墓”字下点与末横不相连,而原刻微连。第三行“元羽”之“元”字末笔浮鹅钩“软弱无力”,与原刻不类。又有翻刻本,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北魏墓志选粹》指出,翻刻本“墓”字下点与末横亦微连,“元”字之末笔浮鹅钩与原石“几无区别”,但第四行最末之“在”字左竖之起笔处穿过第二撇,露出笔锋,而原石则不出头。又第八行之“当”字“田”部框内少一短竖,而原石则不少。
北魏墓志以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为标志,通常可分为平城时期(398—494)和洛阳时期(494—534)两个阶段。《元羽墓志》即为洛阳时期元氏墓志的早期代表作,其书体以平城时期“体兼隶楷”的楷书书迹为先导,在与南方书法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精美新妍的“魏碑体”(或称“洛阳体”)楷书[20]。字体由隶书的宽扁向方正转化,结构紧密,多取斜势。布局上根据字形大小和间距的变化,宽密并用。通篇章法整饬,横成行,竖成列。用笔娴熟自然,以方笔为主,与圆笔和谐搭配。笔画刚柔相济,与《龙门二十品》中的《北海王元详造像记》等造像书法意态接近,但刀刻味在逐渐减少。
《元羽墓志》书写典雅规范,遒劲优美,笔画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具有以下特点:
(一)点画。造型丰富多彩,如“骑”(图1)、“将”“秋”“窆”(图2)、“飞”(图3)等字的点为锐利的三角形方笔,而“墓”“岁”(图4)、“叔”(图5)等字的点以水滴形圆笔为主,用笔方圆兼备,体现出变化之妙。“公”(图6)、“冀”(图7)等字的左右点笔断意连,气势连贯,相互呼应。“于”(图8)字的上下两点连写而成,具有行书筆意,显得生动自然。
(二)横画。起笔收笔多为方笔,一般向右上倾斜,呈左低右高的欹斜之态。如“徒”“五”(图9)、“梁”(图10)、“岳”(图11)等字的横画起笔时出锋斜按,收笔时改平挑为下顿。“使”(图12)、“持”(图13)等字的横画则以尖锋起笔,收笔为方笔。
(三)竖画。形态多样,长短粗细不同,富于变化。如“中”(图14)、“十”“碎”(图15)等字的悬针竖起笔为方笔,收笔时或左出锋或右出锋。“中”DA20100069-(图16)、“年”(图17)、“叔”等字的垂露竖以方笔起笔,收笔作圆笔,显得挺劲有力。“侍”(图18)、“使”等字的单人旁中短竖起笔做尖状,收笔作圆笔。
(四)撇画。用笔丰富,开张舒展。如“人”(图19)、“大”(图20)等字的长撇露锋起笔,收笔时笔尖上翘。“元”(图21)、“月”(图22)等字的长撇收笔时向左出锋,呈一钩状,尚存少许隶意。
(五)捺画。捺画可分为平捺和斜捺。如“迁”(图23)、“窆”“之”(图24)、“述”等字的捺画顿笔后向右上方出锋,显得挺拔有力,古朴典雅。“遗”(图25)字的捺画自然潇洒如同行楷。“美”(图26)、“爱”(图27)等字的斜捺大多比较平直,行笔沉着厚重,捺脚圆转。而“徒”(图28)字的捺画,与唐楷已无区别。
(六)横折。转折处皆有停顿,如“司”(图29)、“四”“协”(图30)等字的横折处多斜笔切入,呈向右下倾斜的方峻笔势,遒劲优美。
(七)钩画。钩画可分为戈钩、浮鹅钩和竖钩,笔法寓柔于刚。如“岁”“底”(图31)等字的戈钩生动飘逸,毫无绵软之感。“元”(图32)、“光”(图33)、“巳”(图34)等字的浮鹅钩以圆笔为主,弹性十足。“泉”(图35)、“何”(图36)等字的竖钩不再平挑,而是向左上挑出,精巧有力。
此外,墓志中一些重复的字中相同的笔画也多见变化,如“中”字的竖画、“公”字的点画、“人”字的撇捺等,自然随意。少部分字还流露出行书笔意,如“紫”(图37)、“衮”(图38)、“寰”(图39)等字点缀于楷书之中,楷行结合,显出几分活泼感。
综上所述,《元羽墓志》志石保存完好,刻法严谨精湛。书写风格雅正遒美,楷书笔意浓厚。点画式样美观,笔势清楚,笔画粗细较为均匀。志文虽无记载书丹者姓名,但根据元羽生前显赫的地位,当出自书法大家手笔。《元羽墓志》拓片字迹清晰,完整地保存了魏碑体楷书的真实面貌,充分体现了北魏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堪称北魏皇族元氏墓志中书刻俱佳之典范,显示了楷书从晋到隋唐之间承上启下的艺术风貌,具有很高的书法研究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