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类纪录片人文诉求之分析

2020-12-17李昭如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3期

李昭如

摘 要:作为担当社会良心的传播载体,秉持人本理念,在真实影像下传达具有清晰社会能见度的识见情怀,以其主观性的纪录表达方式无处不体现着拍摄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往往是当下人们对人物类记录片的近乎一致性看法。人物类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人,直面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以思考与审视的方式,用镜头语言直抵生命的层面,推崇生命的崇高与仪式感,真实的表现社会人性的深层次内核,带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人物类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人文关怀意识;张以庆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是著名导演张以庆在1995年来到武汉交响音乐团策划拍摄的一部优秀纪录片,同时该片也被译成多国语言并成为高校传媒的专业教学片,曾荣获“中国纪录片学大奖”、“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电影节”等国内外六项比赛提名奖。影片立足于“小人物”舟舟的经历,抓取平凡题材中可贵的人生境遇来引发思考,传递情感浓郁、富有人生哲理的主流价值观,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拍摄对象的“特别”,以还原现实又创造现实的记录原则,用平实、真诚和富有人情的镜头语言讲述人物,记录人物眼中的世界和人物在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在社会和文化认知层面直面人与人的差异;用影像纪录的艺术形式思考审视人物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的依存关系,徐疾有致,平等视之,给予人物以真切的关注和尊重,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意义。文章将从《舟舟的世界》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诉求中探讨基于人文关怀下的导演创作策略。

一、审美升华和人文诉求的双重折射

纪录片人文性的主题表达是有态度,有深度思考价值的。这种价值的延伸和审美的境界是人文诉求的高级反应,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其生命力所在。往往使得观众的艺术感受是在隐没了单纯拍摄技术背后所看到的东西,包括社会整体映射的思想内涵与个体存在的意义。

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来考虑事物的意义与价值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自人的意识觉醒以来一切艺术创作形式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精神向度之一。就纪录片创作而言,从早期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开始,人们便意识到纪录片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因其独特的文化因子、真实情感以及历史内涵而备受关注,不同的纪录片类型展现不同的影像风格。人文类纪录片则通过对社会发展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境遇的关注来反映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在人物类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中,由于主人公残疾身份的背景,整个影片的艺术审美鉴赏自然就赋予一种悲悯情怀,作品呈现出了深邃的人文精神与鲜明的创作特色。直面人物的差异特质与独特生活状态,用最真实的情感记录“舟舟的世界”,充分体现出对待特殊群体的关注与尊重,以及生命本真的人文关怀意识,其承载的人文力量是巨大的。应该说这样的影片叙事手段是基于社会整体的人文关切之下,从而观众也会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去认知、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二、细节化镜头语言与人文主题的深层构建

导演张以庆在《舟舟的世界》中用平实的镜头语言,冷峻而有力的敏锐捕捉富有思考性的真实影像片段,客观地展现了舟舟生活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运用影视视听语言的表达技巧,镜头拍摄上多数采用一种仰拍的方式拍摄影片人物,长镜头的情感渲染手法,逼真的纪录了一个执着于音乐并本能地沉浸在音乐世界的特殊人物——舟舟,即胡一舟。

影片开头以特写的方式拍摄音乐工作者们仔细擦拭乐器和认真调试乐器的镜头,捕捉涂抹细致入微的细节,表现他们对待艺术的庄严使命感,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下舟舟也不例外,他对音乐指挥有着强大的天赋,但先天弱智并不等于无知,导演在用仰拍镜头表现对主人公的崇敬和欣赏,运用这样的拍摄方式展现舟舟这一对音乐有着本能反应却没有任何社会功利色彩的人物,引人深思。同时,影片的同期声也附和着人物和情节的发展走势,旁白画外音富有哲理性的解说突出了不同社会认知,外加导演穿插伴随着的的音乐交响曲,如《梁祝》、《蓝色多瑙河》等,用声音的形态渲染舟舟对指挥音乐的执着。再者,摄影拍摄逆光而拍,或从侧面拍摄突出人物主体,画面呈现着舟舟这样一个充满热血的“灵魂指挥者”。

毋庸讳言,探究“舟舟的世界”是一个苦涩的普遍命题,恰恰是流淌于导演内心深处的脉脉关怀意识,凝结颇具审美性的镜头画面和解说语言来呈现人的精神世界,于诸多细节处呈现出一种天然和谐与优美流畅的观影感受。其实,运用长镜头的拍摄方法既保持画面的美观性,也记录了某种导演主观想要传达的特定情绪,于拍摄方式选择的细节处体现深切思考,表达对不健全人群的一种认知、尊重、理解以及平等对待。

三、独特的主观视角加以客观真实的陌生化审视

强调真实纪录、客观再现和非虚构,并不排除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真实,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态,纪录片必须追求并呈现一种真实之美。张以庆导演在《舟舟的世界》里,用客观记录的方式传递其个人对世界的诠释和认知。他用近乎新闻式的纪录态度,对客观人物和事件体现出极大的尊重。自《北方的纳努克》开始,纪录片中就充斥了导演的主观干预色彩,在后期的剪辑中也是处于导演的主观意识之列,张以庆能动的对其想表达的人物的故事发展进行了在客观基础上提炼和完善,可以让观者真切体味到纪录片中基于人文关怀意识的情感诉求,从而更深切的感受紀录片的真实之美。

纪录片的真实之美,不仅在内容表达,更在作品精神层面的诉求方面,在作品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意识的传达中。当然,这其中必然包括有导演对一些艺术表现手法的熟稔,追求陌生化的间离效果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张以庆的作品中也注重间离效果的呈现[3]。在《舟舟的世界》中,张以庆没有选取在舞台上灼灼亮眼的艺术家的故事,而是把主体投放在具有艺术天赋,且善良有真诚的小艺术家---舟舟身上,通常都在幕后和台下的表演的他,是这样一个很少有人关注的几乎是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的孩子,其陌生化的主体呈现使观者的思索空间就会更大,更加会使这个独特的个体暗示整个社会的现实。

《舟舟的世界》基本上是按照舟舟的生活剪辑的,故事节奏虽平缓,但导演无论是在仰拍角度和解说词方面的描述都是张以庆主观意识的外在表现,他以仰拍即仰视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在社会中大部分人并不平等看待的先天愚型天才指挥家,以独特的视角纪录真实,是张以庆导演拍摄的特色。他曾经说:“我一向认为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4]。在其加入了导演主观意识表现的纪录中,更多是加入了一种用艺术思想去评判世界的视角,它使得纪录片更具有深思性,张以庆导演在这一点上把握的度很好,既没有过多去掺杂主观性意识,也没有完全丧失了纪录片本质的客观纪实属性,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完善和架构影片的情感诉求。

四、坚守人文创作情怀,思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价值

人物类纪录片都十分注重社会群体中人们的地位和作用,挖掘人物内心的感受和对于某些群体的影响,这是人文性的关怀在纪录片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将“人”本身这个巨大命题作为出发点,来审视和刻画他们的人物故事形象,使人文类纪录片贴近生活贴近人心,从而产生共鸣和深远的意义,《舟舟的世界》通过细致和全面的真实记录,用最真实的情感,记录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对待他们的态度,充分体现出对待特殊群体的关注与尊重。这正是创作中所要求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使命与担当。

在推崇人文性诉求的同时,不难感觉到《舟舟的世界》是激情的、张扬的、温暖的,一切生命都有尊严,都应当被尊重。正如该纪录片中所说;“人不能一辈子无人喝彩”。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往往会忽视人性的本真,忘却人性的价值,张以庆导演通过敏锐的发现,截取主人公生活的某个刨面,通过每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侧面隐喻其导演自己对每一个生命的致敬,影片最后说:“舟舟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人”,话如此,但并没有否定舟舟对音乐的热爱,更是客观的阐释了人类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社會规范,每个人的执着都应当被肯定,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去被世界接纳,都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

用一颗敏感而又仁爱的心去感受世界,即使在不如意的世界里,人们依然会发现生活处处充满希望与美好。艺术从来不会远离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即使生命本身存在缺憾,但生命的火苗会别样燃烧,生命的激情依然存在,依然值得你去感受,去关注,去尊重。在人物类纪录片作品创作中,应该体现人文关怀的创作观念、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爱和理解,最终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坚毅的理想信念,借以歌颂生命,这才是人文关怀的终极意义[5]。

四、结语

纪录片所彰显和传达的人文关怀意识是影片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视角独特而内容深刻,纪录情节富有张力而不失灵魂,在人文性传达诉求和艺术表现形式上个人风格明显,体现着真挚和深刻的情感。他的许多人文类纪录片作品都独具匠心,引发观者的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中的创作特色体现着导演想要表达的深刻意义,主观的表现和密不可分的客观纪录在影片中交融相生,在中国人文类纪录片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玉博,《中国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发展趋势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例》[J].电影评介,2006年,15,3-10.

[2] 国玉霞,《陌生的审视—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看张以庆纪录片的表现艺术》[D].电影评介,2009,21

[3] 张以庆,《记录与现实》[J].电影研究,2001.

[4] 刘作明.《纪录片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现代视听,201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