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念引领、志智双扶,高职院校助力脱贫攻坚实证研究

2020-12-17周仕国母中旭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脱贫攻坚实证研究

周仕国 母中旭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章通过高职院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贫困村绿色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教育扶志扶智,推进职业院校协同进步,开展“送温暖、送技术、送文化”活动,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反思高职院校对口帮扶精准扶贫模式与路径,为高校担当新时代历史使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绿色发展;高职院校;脱贫攻坚;实证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的征程。在这一关键攻坚阶段,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人才与技术优势,全面加强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推进产业发展高质量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解析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1],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其内涵是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重点解决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在推进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其中,崇尚模式创新,提高统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处理好温饱与环保的关系,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大力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富民的体制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2],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与青山绿水相辅相伴的小康大道。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释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显示,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相关系数为0.562[3]。因此,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摆脱贫困的一种最有效扶贫方式。关于教育扶贫的功能,学者林乘东认为: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功能,可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应该把教育纳入扶贫的资源配置中,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4]。学者严万跃认为:贫困问题都是知识、能力贫困的表征和结果,发挥教育扶贫功能不仅能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4]。可见,教育扶贫的功能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并列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的教育类型[5]。因此在推进教育扶贫的实践中,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帮助最为直接、最为快捷、也最为有效。

三、“新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着力点分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涵体现在“新时代”“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中。其中,“新發展理念”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6]。因此,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认真分析贫困村优势与劣势,认真研判贫困群众思想实际,找准高职院校在改善民生上、产业转型上和在扶志扶智上得着力点是秦巴连片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任命。

四、高职院校助力脱贫攻坚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作为一所处于连片贫困山区的省属公办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坚定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从2010年起先后承担了4县5村2职中和1高职的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学院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科学运用“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信息帮扶、产业帮扶”思路,创新结对帮扶模式,着力推动贫困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剜除贫困群众思想“沉疴”,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不断夯实脱贫发展根基,构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长效机制,为省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一)聚焦“民生改善”,夯实脱贫发展根基

为增强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学院围绕“美丽田园、幸福家园、健康水源”生态新村建设目标,着力补齐贫困村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把好事实事办到贫困群众心坎上,让“民生改善”既有“温度”、更有“质度”。2014年以来,学院累计投入110万元,协调省、市、县党委政府投入投入2700万元,建设生态移民安置点2个、修建安居房17套、改建危房2套,修建移动基站2个,修建公共厕所1间;帮助修建村社便道、入户道路41.62公里、防火通道4公里、硬化村社道路12.4公里,修建漫水桥2座;改造人畜饮水620户、改电500余户、加固山坪塘2口、整治地质灾害2处、维修加固灌溉水渠800米;建成标准化党群公共服务中心3个[7],基本解决贫困群众出行、生活等基本保障。

(二)立足“生态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学院在产业帮扶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增产增收与生态环境保护同频共振,形成了“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增收优势”的绿色产业转型模式,改变了粗放型、单一型产业发展模式,帮扶贫困村柏杨村成功实现了“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的产业转型路径,示范效应良好。一是念好“林字经”,科学谋划绿色产业转型道路。柏杨村坐落在秦巴山区米仓山南麓,幅员面积78.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春、夏、秋三季花开,自然资源优势明显,老百姓有蜜蜂养殖的传统,但多以家庭养殖为主,规模较小。为改变传统家庭种养殖模式,先后召开了贫困户专题会议20余次,村组干部会议30余次,村委一事一议会议10余次,科学谋划制定了“林上蜜蜂养殖+林下中药材种植”绿色产业转型路径。二是打好“生态牌”,不断壮大绿色产业发展规模。始终把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绿色产业规模,拓宽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渠道作为产业帮扶的主要举措,通过“支部带群众、大户带小户、非贫困户带贫困户、示范户带普通户”和“专合社+贫困户+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相结合不断壮大绿色产业发展规模。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产业发展扶助、激励基金137.8万余元,建成了种植基地7个,养殖基地5个,指导成立了专业合作社6个、村级农业开发公司1个,培育养殖示范户34户、种植示范户10户,建设天麻烘烤房1间,建设“互联网+农特产品”电商服务站2个[7]。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多样化,村级集体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贫困户增产增收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三)突出“智志双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始终坚持“智志双扶”主题,大力实施育科技信息帮扶,实施“檬芽助学”工程,加强技能培训服务等项目,提升持续奔康能力,着力构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长效机制。一是实施“檬芽助学”工程。为保障基础教育落地见效,学院先后投入近50万元,为檬子小学开发应用家校互动APP、门禁系统、LED屏,改善得荣县幼儿园、茨巫乡曲贡村联合幼儿园基础办学条件;累计为贫困户在读子女发放“檬芽”助学金40余万元为其提供生活补助保障。二是推进区域职业院校协同进步。牵头成立广元职业教育集团、四川电子信息职教联盟,立项职教育研究课题40余项,组织专题讲座14场,培训教师930余人次,互派干部13人次,免费接受学生实习450余人次,提供专家智力支持20人次[7],与苍溪职中、开江职中开展合作,签订领办协议,帮助苍溪职中、开江职中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县域重点产业,不断探索推进贫困地区中高职院校协同发展长效机制。三是持续开展“送温暖、送技术、送文化”教育活动。坚持把“三送”活动融入走贫访苦、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和乡风民俗培育中,大力开展“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典型讲经验、群众讲感恩” [7]活动,坚持每半月举办“农民夜校”,开展农村农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着力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牢穷而有志观念,增强贫困群众持续奔康的内生动力。2014年以来,开展“七·一”“元旦·春节”系列慰问活动9次,“6.28洪灾、特困户、大学生”等专项慰问12次,为贫困村党支部和贫困群众送去了慰问金、大米、食用油、棉被和衣物等价值67万元,举办文化下乡文艺演出3场,开展文明家庭、致富标兵、好儿媳、好邻居评选表彰55人次,组织致富带头人技术培训50次,培育培养致富带头人数25人[7]。

五、结语

九年的对口帮扶,五年的精准扶贫,我们的体会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脱贫攻坚,走好新时代全面奔康道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夯实基层执政基础,走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道路;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坚持把人才、資金请进来,把绿色生态产品送出去,走好开放式扶贫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五个一批”“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大力加强贫困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内生动力,走好“造血式”扶贫道路;必须始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着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好生态扶贫道路[9];必须始终坚持“智志双扶”,推进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全面进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能力,着力构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亚.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2] 朱小娟.从绿色发展理念看人与自然和谐问题[J].创新.2016(3):55—P62.

[3] 郭晓娜.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3):P6-12

[4] 李晶.推进陕西精准扶贫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策略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2-85.

[5] 韩忠培.面向产业园区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路径与机制[J].职教论坛,2014(36):67-69.

[6] 范文.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J].理论导报,2016(2)9-10

[7] 四川经济网.“智志双扶”结硕果┄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脱贫攻坚典型案例[EB/OL].2019-01-26.http://www.scjjrb.com/newsDetail/224057?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规划立项项目《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协同机制的研究与探索---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18SA0227) ;本文是2017-2018年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立项项目《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职成教学[2017]18号-7)。

作者简介:周仕国(1981- ),男,四川广元人,本科,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驻旺苍县檬子乡柏杨村第一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母中旭(1970- ),男,四川苍溪人,硕士,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扶贫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高职院校基层党建。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脱贫攻坚实证研究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