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名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取向

2020-12-17刘扬

北方文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符号

刘扬

摘 要:从文化语言学视角通过对地名进行文化解读,会发现地名的命名、发展、变化的背后都是认知取向和价值取向在起作用。地名属于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人类对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城市规划等的认知,以及对地名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的认同。地名之所以能够和地域文化密切结合,原因在于地名中蕴涵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

关键词:地名;认知取向;价值取向;地名文化;地域文化

东北地区曾是北方民族活跃的地带,而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西域甚至更远的文明成果,由使者、商队、僧人等带到东北地区来。古代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在东北大地上长期活动以及西域文明的传入,对地名、山水名和一些特殊物产等的名称产生影响,留下了大量词汇,这些词汇是各民族交融的历史痕迹,是我们认识东北地区多元文化的重要支撑。

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对地名文化进行解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从通名和专名中梳理出文化符号,运用文化符号解析法进行分析,二是在东北地名系统中选择一些通名,再通过通名相同的地名聚类的方法建构若干文化子系统,进行文化解读,三是着眼于共时平面的地名,就其所指称的地域作历时追述,考察一个地名产生后有无改名,如果有,是什么原因促成的,背后有没有文化因素在起作用。”[1]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地名文化研究,负载了语言与文化两个大的层面。

一、东北地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地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体,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面貌。从地名入手探究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是文化语言学重要研究内容。地名研究有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表层就是地名的显性样式,也就是地名的语言属性,而深层就是地名的文化内涵。地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它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透过地名的宏观文化考察,人们能获得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 [2]。

地名是一种专有名词,指向一定的地域方位、范围和所属的地理类别,有特定的地理指称性。每一个专有名词需具有特定的形音义,而地名的指向功能又要求地名可以代表地理实体一定的位置、范围和类型,这是地名的基本义。另外地名还具有附加义,即地名代表了所指向地理实体的特殊地理景观、经济文化生活、历史人物或事件。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义基本稳定,附加义因负载着人们的文化认知,不断演化发展,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会发生相应变化。附加义不仅是当时当地的地名呈现,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历史及现今对地名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取向。东北地区地名众多,命名原因和发展变化各有不同,讨论地名文化的方法千头万绪,若想挖掘背后的动因需要清楚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讨论原初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取向。

二、东北地名的认知取向

认知的过程就是深入了解对象的实践过程,对地名文化的认知首先借助符号展开。地名作为语言结构体系中的专有名词,首先是一种语言符号,其功能是表述概念而不是建构文化,但是地名一旦产生就意味着承担了文化上的意义,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它的背后蕴含和体现着对自然地理实体的认知和对社会文化的认知。

由于地名对自然地理实体具有指向性,所以对地名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即是对地名所指示的自然地理实体的认识;因为地名是思维主体化的产物,所以地名不仅仅是符号体系,还是人认识和阐释地域文化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对地名的认知也就是对其背后社会文化的认知。对自然地理实体的认知构建自然实体与地名的关系,对社会文化认知则可以构建社会与地名、文化与地名的关系。两种认知本质上都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形态、文化形态、文化理念等的认知,认知的结果都具有符号性和人文性。

对东北地区而言,对自然地理实体的认知,一是对东北地区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的认知,二是对东北地区街巷、行政区、道路等的认知;而对社会文化的认知则是指在了解东北社会历史的前提下,对影响东北地名的文化的认知。清代以前东北地区人口稀少,清代以降,农业亟待发展,东北土地丰富、肥沃,大批北方汉民移居。历史上频繁的政治变更与军事活动也极大促进了汉人的迁徙。东北地区多民族聚居和民族间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因素是东北地名生成和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名是时代的产物,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对社会文化的认知,多关注与民俗、民族心理、民族迁徙和方言等有关的地名,对于认识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很有帮助。

三、东北地名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时所持的立场和价值态度。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3]个人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在具体事件和群体文化建构中表现的倾向性思维。一个民族可能会认同某种思维方式,并结合民族文化作出文化价值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整体的文化思维表现在当地地名上就是地名的价值取向。人的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思维决定了人要从哪个角度认识哪些客观事物。

地名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地名与人类的价值观念有密切的联系。这里讨论是由东北地名呈现出的命名主体所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从文化价值取向出发分析地名,同时地名研究也落脚于对价值取向的分析。通过对东北地名的分析可以看到东北地名中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当地居住者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一是反映文化心理。这里主要体现在高雅类地名和低俗类地名上,这与所在地的居民构成和其生活环境有关。具有宗教文化、伦理价值等的地名都可归为高雅类地名,如敦化、恩育。当然现在很多地名已谐音雅化,地名雅化现象很常见。

二是反映伦理道德价值。东北地名中反映伦理道德价值的地名大多体现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是原始儒家的核心范畴,吉林春化镇就是合并了春仁、春义、春礼、春智、春信五社的地名。

三是反映审美价值。人与地名所指构成审美关系,如果审美主体具有审美能力,对审美客体的价值能够做出比较到位的审美评价,那么审美主体在评价时的主观性就可以降到最低。审美心理受本民族审美传统的影响。如吉林地名使用最多的是“白、黑、红、青”四种颜色,如白城、黑水、红岗子、青山。这些颜色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体现。再如,东北物产丰富,在地名中常能看到和自然资源有关的地名,如果松镇、柳杨乡,和矿产资源有关的地名,如金川镇、白金乡。

四是反映重宗族心理。历史上宗族堪称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同宗族的人聚居成村落,村落的名称反映了同宗族人的共同姓氏,如李家村、王家屯。

五是反映趋吉心理。历史上的中国曾战乱纷繁,东北地区也不例外,苦難让人们对和平安定的生活极为渴望,这种趋吉心理反映在东北地名中,如建平乡、太平山。

六是反映宗教文化。“寺、庙、塔”的通名和宗教文化有密切联系。元以后,喇嘛教兴起,遍及东北的寺庙的名称逐渐变成了地名,如,板石庙、万金塔。

语言不是一个客观、静止、孤立的存在,在形式上看起来可能自足,但是实则语言与社会人文环境互为关照,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地名作为语言结构专有名词的一部分更是这样。在地名的命名和变革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不断地、积极地参与进来,认知主体按照自己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取向掌握认识对象的特点,地名是命名者思维主体化的产物。作为文化符号的东北地名,形象地反映了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当地居住者的精神状态,在现实世界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价值取向和认知取向统一的东北地区语言文化世界,使我们可以透过地名符号认识东北的地理特征、人文历史,追寻东北地名文化的前世今生。

参考文献

[1]杨建国.文化语言学视阈下的北京地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8.

[2]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6.

[3]陈艳宇.文化冲突与多元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6:195.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符号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符号的由来
大东北的春节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