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心理学视域下日本影视剧名的汉译研究

2020-12-17卓梅诺刘行熊小林孙百富

北方文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翻译

卓梅诺 刘行 熊小林 孙百富

摘 要:本文基于促进提高日本影视剧汉译水平的研究目的,从受众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互联网现存日本影视剧名的汉译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指出翻译者(或组织)对于受众心理需求的忽视这一现状,得出了在译文达到功能重合、实现等效作用的情况下,国内受众对于直译更为偏好及18~25岁人群具有较高的受众主体意识等结论。

关键词:受众心理学;日本影视剧;翻译;主体意识

一、引言

日剧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当时以主流电视台播放为主,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平台上日剧资源日益丰富,其题材丰富、产量稳定等特点能够不断满足中国影视剧剧迷追剧的需求,在国内市场受众广泛[1]。

影视剧翻译包括剧名翻译和字幕翻译。刘念黎(2008)认为,影视剧剧名翻译的基本要素有信息要素、艺术要素、创造性要素和商业性要素等。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不仅要靠情节取胜,一个恰当而别致的剧名能吸引受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2]

受众心理理论,是传播学的分支。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且拥有主动权,突出了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强调受众的能动性。丹尼斯·麦奎尔等人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电视节目的功效分为三种: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其中,心绪转换即为受众提供休闲和消遣;人际关系即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环境监测即受众获取信息和把握环境变化[3]。

二、日本影视剧名翻译的现存问题

在眼花缭乱的碎片化信息时代,日本影视剧名汉译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的选择。然而纵观目前中国国内有关日本影视剧剧名的翻译,笔者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一)未能结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翻译工作要求翻译者对于两种语言都极为了解。在影视剧名汉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国内受众的接受能力考虑不足,导致译文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增加了观众理解剧名的难度。如预计开播于 2020 年 10 月的日剧“極主夫道”,在中文互联网被普遍翻译为“极主夫道”或“极道主夫”,两种翻译版本皆未考虑到国内受众不熟悉日语中“極道”一词的情况,未能将其归化为合适的中文表达。国内受众无法从剧名中获得有效信息,则该剧的传播极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二)丧失原题的语言趣味性。部分日本影视剧在命名时为了迎合受众,会注重语言的趣味性。但是在汉译过程中,中国翻译者时常仅注重信息传达,而忽视了其审美广告功能,放弃了趣味性的传达。如开播于2019年4月的日剧“カカフカカ”,被广泛使用的汉译版本为“可以不可以”,虽然准确传达了剧名意义,但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文在音韵上和视觉上的趣味性,可推测该剧名对于受众的吸引力也相对下降。

(三)滥用汉日同形异义词。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汉日语同形词,是指原来是同一字体的汉字构成的词,其中有一部分是形同义不同的,称同形异义词。在日本影视剧的汉译过程中,汉日同形异义词的滥用现象并不少见。如开播于2011年的日劇“さくら心中”,在影视剧网站“人人视频”上便被译为“樱花心中”。“心中”一词在日语中的意为“殉情”,而国内受众的背景知识并不完善,直接将其理解为中文原有的词义,并因此无法理解剧名甚至认为其为语法错误的可能性较高。

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日本影视剧的网络翻译缺乏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翻译者(或组织)对于受众心理需求的忽视。具体表现为:弱化或消解了影视剧名的心绪转换效用与环境监测效用,给予了国内受众对于日本影视剧内容不准确的预期,进而对于日本影视剧的网络传播造成了影响。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受众心理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笔者于2019年5月开始,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题为“关于日本影视剧受众的基本情况调查”。其中主要问题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日语学习情况、观看日本影视作品频率和途径等基础信息收集问题,以及如“你认为日本影视作品的汉译应该注重什么?”“你希望从剧名中获取的信息有什么?”等意向调查问题并调查了问卷对象对不同译文的熟悉度和接受度,截止到2019年10月中旬,共收集140份线上问卷。其中女性所占比重较大,为75%。在年龄构成以及学历方面,18—25岁的大学本科生所占比重高达九成。

从众心理指的是人们会在选择或观念层面倾向于与大众一致。从翻译学出发,“凪のお暇”一剧的剧名简明扼要,对剧情的概括度较高。“凪”在剧中为女主角的名字,它本意为风平浪静,暗示了剧中女主人公新生活的平静祥和的感情基调。“凪”一字为生僻的和制汉字,在剧名中使用生僻字的直接后果是影响观众在互联网上进行二次搜索,从而使其传播范围受到限制。故虽然漫画原著率先被翻译为“凪的新生活”,其传播效果可能也不及另外一个翻译版本。在笔者之前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约68%的调查对象选择“风平浪静的闲暇”这一翻译。源语相似度近似的情况下,受众往往会选择潜意识里熟悉的或更常规的。佐证了翻译策略会受到受众的影响,有时会受到受众的支配这一点[4]。

刘依聪(2018)认为,能采取直译的剧名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源语本身是名词且含义简单;第二,源语本身与影视内容主题契合;第三,直译后的汉译本身具有能够吸引受众注意的特点[5]。部分剧名翻译过来符合目标语的语言文化背景,比较符合大众认知,所以简洁明了,故适用直译的方法。

直译的剧名在人人视频上默认排名前100部日剧(2019年)中占比高达78%。由此可见,直译在影视剧翻译时较受译者偏好,若作品名称翻译能够通过直译就能够达到原语信息、功能等重合,实现其等效作用时,这是翻译的不二选择[6]。

同上,笔者就大家较为熟知的两部日剧的不同翻译名称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イタズラなkiss”一剧的汉译,60%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恶作剧之吻”这一直译的译名。

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本次主要调查对象——18—25岁人群具有较高的受众意识。在“您希望从剧名中获取的信息有什么?”这一问题中占比最高的选项为“基调”,基调即作品的主要观点、风格和主要感情等。由此可以推测,18—25岁受众从日本影视剧中寻求的更多为情感共鸣,对于“共情”的需求甚至大于对于故事内容的消遣,该结果说明日本影视剧的主要受众层已经具有较高的受众意识,更倾向于满足相对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满足于更加表面的感官刺激和猎奇心理。这对于影视剧名的汉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即追求译名的新奇和视觉冲击并非第一要务。

四、结语

受众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具有选择性心理,会选择性地注意、理解和记忆。视频软件中片源数量众多,要在同等前提下俘获受众的心,使受众获得满足感、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要,剧名汉译与受众的需求之间的联系需要被关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时可以从互联网信息文化的互相传播中嗅出端倪,而影视剧的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乐国斌,吴天涯.从受众心理角度探讨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2):322–324.

[2]刘念黎.略谈影视剧名翻译的一些基本要素[J].电影文学,2008(18):144.

[3][5]刘依聪.基于受众心理谈英文影视剧名汉译策略[J].海外英语,2018(13):120–121.

[4]林兵,姜亭亭.国内外受众研究的融合发展历程——以修辞学和传播学视角为例[J].新闻世界,2015(09):178–180.

[6]李超.网络词汇翻译的受众心理分析及相应翻译方法[J].法制与社会,2008:325.

(指导老师:谢文玉  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翻译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